邓海建:女大学生安全意识与长相何关?

29.09.2014  12:24

    长假将至,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高吗?近日,南岸区检察院的检察官们走进重庆工商大学,发放问卷调查,从数据分析来看,大学新生安全防范意识还有待提高。在“你认为你的容貌长得安全吗”的问题中,33.3%女生认为自己长得安全,在处事环境中,很容易松懈,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弱。(9月28日《重庆晚报》)

    从长相的认知来窥伺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就像从昆明小学踩踏事故后、“举一反三”声的分贝来判断学校安全一样扯淡。道理也并不复杂:人家说觉得自己长得很放心、很安全,这可能不过是谦虚之选,你就说这是没有安全意识,不知道歹徒各种口味都有;人家说自己长得很女神,走哪儿都怕被侵犯,又被你笑话这是“迫害妄想症”,还是安全意识不足。剩下选择“不知道”的,那就更没话说,对自己容貌都不清楚,好像就更是乖乖的小绵羊。一句话,这是一个怎么选都能证明“女大学生安全意识不高”的调查问卷。

    纠结于这种小调查,当然意义不大。刚刚过去的8月,各地接连发生女大学生遇害事件:8月29日,20岁的重庆女大学生高渝在返家途中错上一辆黑车而被害身亡;8月21日,女大学生火车站搭黑车,遭司机囚禁性虐4天;8月12日,江苏19岁的女大学生高秋曦在返校路上失踪,随后被证明身亡……有媒体甚至用“8月劫”为题对此致哀。只是,这一现象恐怕还是应该一分为二看待:一方面,这固然警醒女大学生的安全观,但另一方面,恐怕也是身份归类后在概率上的某种“偶然”。

    这就像央视做的调查,记者开豪车去跟路边的女大学生搭讪,成功率很高。看起来确实发人深省,不过,如果记者有心去富士康跟女工搭讪、抑或去广场舞地带跟熟女搭讪,恐怕得逞的概率也不会很低。陌生人社会,人际安全确实是个问题,但又是共性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说,男大学生不也一样?女大学生的无知与懵懂,遮蔽不了黑车等治安乱象上的公共责任。何况,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早在《风险社会》一书中,阐述了一个越发成为共识的道理——现代文明的全球化,使得人化的、制度化的风险,也成为全球难题。简单说,现代社会的安全保障越来越频密,风险隐患也越来越多元。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就像我们既要鼓励孩子与陌生人沟通与交流,同时又要正视“陌生人风险”,是一个道理。遗憾的是,社会往往以极端化的姿态,要么宣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要么奉行“真爱不设防”。始终未曾明白:安全意识是个观念问题,而安全社会建设,显然不能紧靠意识强化来解决。

    再说,女大学生也是学生,只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到位,自然不用担心他们在社会化进程中被群狼环视。相反,过于强化公民个体防御力量,而对社会破坏力选择性失明,在这种可疑的逻辑里,“安全意识”莫非是一碗生长在深山老林的、包治百病的“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