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24.07.2015  17:51

大连市推进IC设计、半导体集成电路装备技术创新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聚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依据大连市IC设计、半导体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经过3-5年的努力,实现一批半导体设备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生3-5项自主创新重大科技成果。通过推进技术协同创新,在大连市建成国内一流的集成电路设计基地,形成半导体设备“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工艺、检验、测试、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培育出龙头企业带动的半导体设备产业集群。

二、重点方向

(一)重点攻关产品

1、集成电路产品

  重点攻关网络通信芯片、智能终端芯片、工业控制芯片、传感器芯片、智能穿戴芯片等集成电路产品;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芯片等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

  2、集成电路关键装备

重点攻关基于倒装、芯片级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装备;软焊料装片机、SOP芯片装片机、大功率LED固晶机、RFID芯片倒装机、高速全自动共晶装片机、IC用全自动装片机、引线键合机、以及其它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

(二)重点攻关技术

  适应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新业态、新应用,加快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领域核心技术研发,组织集成电路设计业开展信息处理、传感器、新型存储的关键芯片及云操作系统等新一代基础软件技术协同研发。组织IC设计业突破智能卡、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关键集成电路及嵌入式软件技术。研发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各种感测器及低功耗、小尺寸晶片制造技术。

  研究用于半导体封装设备智能搬运系统的全自动智能机器上片臂,重点突破无接触吸附技术,降低芯片搬运破损率,同时提高芯片运送速度。

  研究采用自主直线电机满足IC用全自动装片机的高速需求。研究使用浮动的抓取机构,减少高速运动机构对设备整体的冲击。

  针对大功率LED固晶机,研究飞行拍照技术,突破芯片静止的定位与运动之间的矛盾;研究满足极短抓取时间的钢材质抓取头。

  三、主要措施

  (一)建设“大连IC设计、半导体集成电路装备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

  此举旨在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培育产业生态链和技术创新链。联盟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若干独立法人组成,以各方发展需求和共同利益为基础,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二)组建“大连IC设计、半导体集成电路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

  按照“开放、联合、竞争、共享”的新型模式,龙头企业通过市场机制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依托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中的优势企业,组建大连市IC设计、半导体集成电路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该技术研究院作为协同创新的一种新模式和新平台,集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人才培育交流于一体,以产业化应用为目的,整合产业技术链创新资源,面向市场组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研制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产品。

  (三)地方科技政策重点支持。

  未来3-5年,在大连市科技计划指南和计划项目中连续安排与IC设计、半导体集成电路装备相关的若干重点攻关项目。其中2015年重点支持半导体集成电路装备。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对我市IC设计、半导体集成电路装备产品和技术研发的支持。

大连市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互联网+”即传统产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产业。大连市在城市公共交通、医疗健康、航运物流、环境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以及金融与服务业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云计算、物联网应用、网络安全、大数据挖掘分析与增值服务,在我市城市智慧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为进一步促进互联网+产业未来5年的快速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计划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建成以高新园区、金普新区为主,以大连其他行政区域为辅的支撑互联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若干创新平台,同时产业政策和投融资环境进一步完善。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互联网+产业相关新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实现大连地区整体的互联网+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培育20家互联网+产业龙头企业和300家相关服务与应用企业,聚集相关创新型企业200家以上,通过互联网+带动相关产业达到2000亿元规模,引进和培养产业高端人才万名以上,建成国内重要的互联网+产业聚集地。

  二、重点方向

  未来5年,重点从以下产品和技术方向进行攻关:

  (一)重点攻关产品

  1、物联网方向

  大力发展RFID、手持终端、车载终端、音视频采集、条形码、可穿戴设备、传感设备、北斗导航设备、智能电子产品等数据采集、终端设备产品。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区域供热能源互联网示范。物联网智能家居操作系统应用示范。支持车联网智能监控管理终端研发与产业化,全面推动基于物联网的城市智慧交通系统建设。

  2、大数据、云计算方向

  大数据管理分析平台;面向我市传统产业研发新型智能化电子商务协同管理支撑平台、面向移动用户的电子商务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安全技术与信誉系统、先进电子交易支付等;面向地理信息数据系统的城市三维基础空间仿真平台;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交通数据挖掘算法模型研究及智能交通系统。

  3、网络安全方向

  拟态安全方向:建立软件开发平台,加强动态网络主动防御技术系列软件产品;建立测试验证平台,加强动态网络主动防御测试评估工具;动态网络主动防御成套设备及器件产品。

  (二)重点攻关技术

  1、物联网方向

  核心技术层:重点攻关物联网底层的传感技术。

  应用技术层:用物联网技术感知热能生产、运行及使用数据,研究不同指标采集方式,建立不同协议间网络机制,制定并控制小指标实现精细化运营,进而攻关按需用的能源互联网系统集成技术。研发智能家居物联网平台,重点攻克混合复用型网关技术、自主智慧互联引擎技术、多种通信协议模块对接技术等关键技术。

  其它技术层:开展增强现实手机应用系统研发;研制多自由度目标检测装置技术,建立无线制造数据采集管理系统,支持车联网系列技术。

  2、大数据、云计算方向

  针对异构海量数据的采集、汇总、标准化与传输等需求,研发大数据的通用信息服务工程化开发方法、存储技术、可视化技术;针对专利数据的分析与服务需求,研发智能化个性化的专利信息服务系统和基于专利数据深层次语义挖掘的专利运营模式等;矢量数据自动建模方法、大地形处理与制作技术、海量数据调度机制、数据加密技术、多源数据分析与整理、模型数据优化策略。交通大数据预处理方法研究、城市交通系统网络拓扑结构的形式化描述和建模、多源交通数据间相互关系分析和形式化描述及其融合技术、出行者出行行为形式化描述方法、城市道路交通流预测模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城市出行者出行行为动态分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网络安全方向

  拟态安全方向:重点研究开发网络监管软件、嵌入式软件、动态网络主动防御产品开发软件等。研究构建动态网络主动防御测评框架规范体系,设计基于系统攻击链的动态网络主动防御测试场景,开发典型攻击工具和平台,设计覆盖当前主流攻击类型的典型测试方法,开展网络攻防测试,验证评估动态网络主动防御的有效性。

  三、主要措施

  (一)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由大连市科技局牵头,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互联网+产业发展协同推进机制,统筹全市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网路安全等行业技术发展工作;成立大连市互联网+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为产业发展应用提供决策咨询,加快产业发展进程。制定市级互联网+产业应用示范工程计划,重点支持一批技术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应用前景良好的项目,建设支撑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软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类型的企业相关优惠政策。

  (二)加大科技金融投资。在市级科技计划中连续5年,每年安排不少于4000万元财政资金进行引导支持,引导十亿元研发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大连市互联网+产业投资基金,与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共同构建多层次投资体系,满足产业不同类别企业及其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三)大力开展示范工程建设,按照《大连市城市智慧化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0)》,搭建产学研技术合作平台,支持在重点领域开展互联网+技术应用。

大连市推进高端轴承技术创新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聚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依据大连市轴承产业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市高端轴承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目标是: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的高端轴承研发体系;在3-5种高端轴承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方面取得突破,其中部分高端轴承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我市形成一个国内领先的高端轴承制造的企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二、重点方向

  未来5年,拟主要在3-5个产品方向及相关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一)产品攻关方向

  1、轨道交通轴承。

包括高速铁路客车、机车轴承;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轴承和机车绝缘轴承等。

2、新能源发电设备轴承。

  包括3—6兆瓦风力发电机组轴承;百万千瓦核电站核反应堆耐腐蚀轴承、核电机组大型压缩机泵用轴承;太阳能发电装置轴承等。

  3、航空航天及军事装备类轴承。

  其他需要关注的方向有长寿命高可靠性汽车轴承,高速高精度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主轴轴承等方面。

  (二)相关关键技术攻关方向

  在高端轴承技术攻关方向上,将着重在轴承整体单元化结构设计,轴承参数优化与仿真分析技术;新型的变曲率兜孔塑钢保持架和整体复合式密封与润滑技术,碳化物细小弥散与组织精细均匀化的热处理工艺技术;轴承模拟试验技术;改善转向架的动力学性能和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进行高速铁路轴承轻量化、轴承滚道表面疲劳分析的研究;轴承材料的高洁净度、高均质化、窄成分控制技术;零件工作表面超精研控形;轴承智能化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三、主要措施

  (一)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轴承企业,其中轴承类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要达到20家以上。我市企业在高端轴承研发投入力争达到5亿元左右。

  (二)新建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的高端轴承技术研究院。继续支持建设国家大型轴承工程研发技术中心和国家级轴承产品质量检测中心。3年内增加省级研发中心3家和5家市级研发中心。继续支持瓦房店国家级高端轴承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

  (三)未来3-5年,在大连市科技计划指南和计划项目中连续安排与高端轴承相关的若干重点攻关项目。其中2015年重点支持高铁类轴承和风电类轴承。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对我市高端轴承产品和技术研发的支持。

 

大连市推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生产线产业实施方案

    工业机器人及智能生产线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发展的重点领域、是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新动力,更是实现互联网+制造业的核心装备。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大连市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生产线产业优势,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抓住国家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重大战略机遇,立足现有优势,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依托大连金州新区国家智能装备产业示范基地,甘井子汽车制造自动化生产线线聚集区,完善产学研用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配套水平。在未来5年内,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生产线系统集成技术、主机设计技术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实现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产品的突破,提升量大面广主流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指标,在重要工业制造领域推进工业机器人及智能生产线的规模化示范应用,支撑和推动智能装备产业发展。

  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及智能生产线生产能力达到1万台(套),工业机器人及智能生产线产品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70亿元。搭建产业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工业机器人及智能生产线产业技术研究院,突破工业机器人及智能生产线共性核心技术和产业化技术,实现30项以上重大技术和产品突破。引导培育配套企业集聚式发展,稳步提升核心部件配套能力,自主配套率超过80%。

  二、重点方向

  未来5年,重点围绕六轴机器人、紧固机器人、机器人控制系统、智能生产线等产品及相关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一)产品攻关方向

  1、工业机器人产品

  包括轻量化六轴工业机器人、紧固机器人、装备制造特种桁架机器人、面向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智能化、数字化机器人、半导体封装设备搬运机器人等。

  2、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

  面向复杂形体加工、高精度、快节拍、高可靠性、特殊工况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

  3、智能生产线产品

  包括汽车制造行业智能生产线、柔性化全自动PCB板检测生产线等。

  (二)技术攻关方向

  攻克一批核心基础部件、智能传感器与仪器仪表、视觉技术、嵌入式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伺服驱动系统、生产线管理系统、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技术、人机安全与安防技术等,形成工业机器人及智能生产线的技术体系和系统创新能力。支持基于组态技术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面向行业的智能制造系统平台的研发、数字化生产线所需的制造工艺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技术;支持其它智能制造实现环节中关键技术研发。

  三、主要措施

  (一)整合财政现有专项资金,在大连市科技计划中5年内安排1亿元以上的资金推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生产线研制和应用。积极申请省、国家科技计划的资金支持。

  (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国外引进、产学研合作、自主研发等多种研发模式。推动企业创新销售模式,建立和完善终端销售与服务渠道。提升关键核心部件自主配套能力,提升产业协作配套能力,重点支持本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配套。围绕重点工业领域转型升级,分步骤、分层次开展示范应用。

  (三)搭建工业机器人及智能生产线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金融平台、专业的人才服务平台。

大连市推动催化产业技术创新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聚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依据大连市催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我市催化产业目前处于大规模建设期,到2020年将在大连地区建立起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催化产业体系。依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建成催化中试放大及产业化平台,突破催化行业的2-4项关键共性理论与技术问题,为催化材料设计制备和催化反应开发放大提供技术路线及方法。培育一批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建300人左右的协同创新团队。

  二、重点方向

  未来五年,围绕以下产品和技术方向进行攻关。

  (一)产品攻关方向

  围绕煤化工、天然气化工、DMTO等三大领域及其它优势领域重点攻关如下产品:

  1、DMTO(甲醇制烯烃)工业化所用的催化剂。

  2、天然气化工催化新材料:甲烷直接生成乙烯和其它高碳芳烃分子的产业化工程的高效催化剂。

  3、煤化工催化新材料:新一代高效完全甲烷化催化剂。

  (二)技术攻关方向

  1、煤化工中低碳资源的高效清洁催化转化;煤化工与石油化工协调发展的新技术;CO2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

  2、催化基础与催化新反应技术;分子筛合成技术;甲醇及其衍生物转化技术;合成气制化学品技术;烃类转化研究;催化新过程放大与开发。

  三、主要措施

  (一)大力推进科研院所、高校科研成果在我市进行转化,在催化产业优先落实省级、市级科技成果转化补贴政策,鼓励10项以上产学研结合中试项目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研发投入达到5亿元。优先认定催化技术成果转化相关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尽早享受国家税收政策。推荐申请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

  (二)组建省级催化共性技术创新平台1个;组建大连市催化产业研究院,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等向社会开放,促进催化与传统化工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我市产业转型和创新能力提升。

  (三)大力引导科技金融、化工相关企业与催化产业实现资本对接。

大连市推进核电装备技术创新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聚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促进核电装备国产化,提速核电出口,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依据大连市核电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经过3-5年的努力,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生一批核电站设备自主创新重大科技成果。通过推进技术协同创新,在大连市形成第三代/第四代国产化核电站核岛/常规岛/辅助系统设备的从原材料到装备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工艺、检验、测试、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形成比较完备的核电站装备产业链,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核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二、重点方向

  未来5年,拟主要在4-7个产品方向及相关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一)产品攻关方向

  1、核级旋壳上充泵用机械密封产品。

  2、核电用硼元素产品。重点支持三代压水堆用硼酸高纯化、硼酸中B10同位素富集、四代核反应堆控制系统硼元素材料等高端战略资源产品生产技术的研发。

  3、核电站智能机器人、核电装备用磁力耦合器。

  4、核电站主循环泵双相不锈钢新材料产品。

  (二)相关关键技术攻关方向

  针对核电机组核级旋壳上充泵用机械密封只能依赖进口的瓶颈问题,开展旋壳自适应高效密封系统设计、密封偶件摩擦副材料优选与表面强化工艺、高PV值密封集装结构设计与装配工艺的研发,开发用于核电领域的机械密封技术装备。

  针对核电用硼同位素,研究硼酸高效纯化、同位素富集中提高分离系数的关键技术及技术基础。

  研究开发由机器人代替人去拆装核电站管道、阀门等的保温层。研究由履带式行走机构、辅助支撑机构、升降与伸缩机构、2-3个四自由度机械手、人机交互系统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的智能机器人,具有自动视觉系统、自主识别系统、防撞保护系统、防辐射系统等功能。

  研究磁力耦合器在核电加氢反应器、各级泵的应用技术。

  针对核电站主循环泵的特殊要求和相关技术壁垒问题,开展双相钢材料部件表面腐蚀防护方法及工艺研究工作。

  三、主要措施

  (一)增设“大连核电装备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此举旨在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培育产业生态链和技术创新链。联盟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若干独立法人组成,以各方发展需求和共同利益为基础,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二)组建“大连核电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按照“开放、联合、竞争、共享”的新型模式,通过市场机制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依托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中的优势企业,组建大连市新能源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该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协同创新的一种新模式和新平台,集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技术服务、人才培育交流于一体,以产业化应用为目的,整合产业技术链创新资源,组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研制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产品。

  (三)未来3-5年,在大连市科技计划指南和计划项目中连续安排与核电装备相关的若干重点攻关项目。其中2015年重点支持核电装备关键技术研发。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对我市核电装备产品和技术研发的支持。

大连市推动高性能电池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聚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依据大连市高性能电池产业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末,构建国内领先的高性能电池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化基地,从液流电池、锂电池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三个技术创新方向上实现关键材料和部件、电池系统集成及管理控制技术的全面技术突破;扩大示范应用推广范围,推动产业化平台的建设;鼓励电池材料、电池成组与系统集成、与应用技术的融合发展;培育形成2-3家国际领先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化潜力的实力企业,使我市跻身国内乃至国际储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先进行列,产值突破200亿元。

  二、重点方向

  未来5年围绕以下重点产品和技术方向进行攻关:

  (一)产品攻关方向

  (1)纳米级SiO2填充PP超薄多孔膜等高性能电池隔膜材料;

  (2)电动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用高性能沥青基复合改性负极材料;

  (3)全钒液流电池电堆及兆瓦级电池系统集成。

  (二)技术攻关方向

  (1)高性能、低成本、国产化电池材料的制备及批量化生产技术

  ①全钒液流电池用钒电解质溶液、非氟烃类离子传导膜、碳基双极板和碳毡(电极)关键材料的制备及批量化生产技术;

  ②锂离子电池用合金/碳复合负极材料、硬碳负极材料、软碳负极材料、电池隔膜材料的制备及批量化生产技术;

  新型高能量密度锂电池材料,包括: 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的正极、负极、电解质溶液及隔膜材料的制备及批量化生产技术。石墨烯等新型负极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技术。

  (2)电池成组、系统集成与管理控制技术

  研究新型高比能量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单体设计与成组技术;研究电池运行和监控保护策略。

  (3)检测平台

  开展电池关键材料和部件、电堆及电池系统的测试评价技术研究;建立国内高端、统一的公共电池检测平台。

  (4)纳米级颗粒填充高强度PP多孔膜等高性能电池隔膜材料制备技术

  突破锂离子电池用纳米级颗粒填充PP超薄多孔膜制备的共性技术,使膜微孔分布均匀,增加PP多孔膜的机械强度和热强度,降低电池内部微短路,大幅提高电池的容量及安全性。

  三、主要措施

  (一)政策及经费保障

  科技局将会同其他部门继续通过研发和产业化等专项,支持高性能电池的产业化及示范应用,支持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机制;建立以技术链、产业链为纽带的高性能电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落实经费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逐步形成以国家和地方资金为引导、企业资金为主体的多层次、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5年内财政支出5000万元以上,带动研发总投资3亿元以上。支持科学研究、新产品研发和示范推广;重点资助技术上研发实力强、有产业基础的团队,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结合优势。

  (二)大力引导科技金融与高性能电池产业对接

  加强科技金融信息平台建设,促进银行、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金融机构及综合性科技金融服务集团与高性能电池产业的合作对接。

 

大连市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通过政府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在化工新材料领域加速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末,构建国内领先的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有机高分子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技术,形成特色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建立化工新材料专业孵化器,加速化工新材料产业化进程,构造完整的产业链。突破一批国家急需建设、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化工新材料对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使得化工新材料产值突破300亿元。

  二、重点方向

  未来5年围绕先进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两大技术领域,攻关以下主要关键产品和技术。

  1、产品攻关方向

  (1)高性能工程塑料方面,新型聚醚砜(PPES),改性聚醚醚酮(PEEK)等材料及延伸产品产业化。PEEK复合材料金属嵌件制备研发。

  (2)高分子新材料和助剂,中间体等精细和专用化学品,AMH镁系无卤阻燃剂,彩色喷绘墨水、激光打印彩粉。

  2、技术攻关方向

  (1)先进高分子材料及其深加工技术

  开展PEEK等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工程化研究,通过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集成,创制高附加值的功能化高分子新产品,开发绿色化、清洁化先进制造新方法。

  (2)纳米材料技术

  快速响应节能多稳态显示介晶材料技术;建筑类阻燃材料技术、环保型微-纳米活性镁系阻燃剂规模化制备技术及纳米活性阻燃剂的应用技术。

  三、主要措施

  (一)大连市级科技计划重点支持产学研结合项目、面向应用技术的上下游协同创新项目,5年内安排经费5000万元。成立大连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建立化工新材料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增加省级研发中心3家和市级研发中心5家。

  (二)优先认定化工新材料产业相关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尽早享受国家税收政策。

 

大连市推进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与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

    2014年以来,国务院要求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下发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9号)等文件,并规划到2020年全国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达到8万亿元。同时大连市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基础优势明显,为进一步加速发展大连科技服务业,使之成为我国首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大连市科技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亿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达到200个,产业技术研究院达到15个,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打造10家骨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建10个综合性、专业性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机构发展到30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不断增加,形成较为完整、具有特色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引进培养一批高素质、高层次、专业化科技服务人员;培育一批重点科技服务型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扶持10家工业设计、文化创意骨干企业。

  二、重点方向

  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和公共科技服务需求,重点发展研发和设计、技术转移、科技创业、科技金融和科技咨询等方面服务,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服务产业化,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重点建设一个区域性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多个专业化高端科技服务平台,攻关若干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关键技术。

  (一)构建区域性创新综合服务平台

  以“科技指南针”平台为载体,全面推进公共科技设施、研发服务平台、科技融资平台、人才信息平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建设。推进科技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工程。利用3—5年时间,整合各类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超过500家,服务于5000家以上的科技企业。同时,以“科技指南针”为枢纽,链接全市各科技创新资源和用户,坚持线上线下结合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使之成为我市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引领力量。

(二)专业化高端科技服务平台

发展以合同研发组织、研发众包等为代表的新型研发平台。在软件、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设计、新材料等领域,培育专业化、外包化、集成化的检测服务认证企业平台。建设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成果交易平台。发展“孵化+创投”、“创业导师+持股孵化”、“创业培训+天使投资”等新型孵化平台和创业苗圃。开展基于大数据应用的专业化专利运营平台建设研究。提供互动体验式科技咨询平台建设研究。探索互联网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三)公共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关键技术

  重点突破以下共性、关键技术:动漫游戏、数字媒体、数字出版、数字生活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设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工程仿真技术;增强现实、人机交互、数字版权保护、用户体验设计、网络协同创作等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出版领域文档处理技术、自动排版技术、数字出版内容自适应重组技术。

  三、主要措施

  (一)申请建设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引领大连科技服务业发展。

  (二)出台大连市科技创新券实施办法,通过事前引导企业需求、事后兑现政府购买服务的新型政策工具,依托“科技指南针”网上平台,发放、使用、兑换和管理虚拟代金券。每年资金额度约3000万元。

  (三)设置文化科技融合协同创新专项,支持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领域技术攻关,强化数字技术、软件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支撑作用,提升关键设备和集成系统的科技创新水平。

 

大连市推进智能化仪器仪表技术创新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聚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依据大连市仪器仪表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市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目标是: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的智能化仪器仪表研发体系;在5-10种智能化仪器仪表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方面取得突破,其中部分仪器仪表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我市形成一个国内领先的智能化仪器仪表制造的企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二、重点方向

  未来5年,拟主要在5-10个产品方向及相关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一)重点攻关产品

  1、研发科学分析仪器和检测仪器。

  2、满足智能化、高精度、高可靠性、大量程、耐腐蚀、全密封和防爆等特殊要求的新型自动化仪表。

  3、精确制造中的测控仪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仪器仪表、中高档传感器。

  (二)重点攻关技术

  研究在精度、量程、环境适应性或功能上有突破性发展的新型仪器仪表,以及采用新原理、新结构、新材料的新型仪器仪表技术。

  为提高国产高真空技术试验仪器装置研发水平,开展强流离子束源与电子束源技术、核聚变吸氚在线分析装置试制和性能测试、超高温重离子辐照装置的设计制作和性能测试、变温单粒子效应核元素生成装置试制和性能测试等研发工作,开发系列技术装置。

  三、主要措施

  (一)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智能化仪器仪表企业,其中企业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3家左右。5年内产业研发投入力争达到3亿元左右。

  (二)鼓励企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改善科研仪器设备及中试装置,大力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提升研发能力。建设具有较强技术推广服务能力的中介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实现区域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发挥中介机构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等服务功能。

  (三)未来5年,在大连市科技计划指南和计划项目中连续安排与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相关的若干重点攻关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对我市智能化仪器仪表产品和技术研发的支持。

 

大连市推进新药创制与先进医疗器械技术创新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聚焦我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依据大连市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推进新药创制与先进医疗器械产业技术与产品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到2017年,通过进一步整合大连市创新药物研发和生物技术的科研资源,在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重症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开展新药协同技术研究,创制一批新药;针对生物医用材料和先进医疗器械领域瓶颈技术问题展开联合攻关,推进生物医用材料和先进医疗器械技术升级,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加快生物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助推前沿生物技术转化与应用,强化若干具有地域特色的生物技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推进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加强并完善大连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度优化,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和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身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

  二、重点方向

  未来3年,拟主要在3-5个产品方向及相关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一)产品攻关方向

  1、创新药物开发。重点支持创新药物品种开发,包括抗癌药物人参皂苷Rg3、抗病毒一号、感冒康宁颗粒、带状疱疹、流感亚单位疫苗等,形成一系列有自主知识创新药物新品种,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2、先进医药器械开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癌症早期诊断试剂盒、医用胶等产品。

  (二)相关关键技术攻关方向

  1.创新药物关键技术攻关

  (1)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创新开发关键技术攻关

  在新的中药新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指导下,将着重在中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方案设计;新药靶向抗肿瘤作用机理;糖分子生物学免疫组化法检测技术临床分析技术;延长患者综合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检测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技术攻关。

  (2)抗感染药物创新开发关键技术攻关

  在抗感染药物新技术攻关方向上,将着重在中药单体抗病毒新药、复方感冒制剂的临床研究,新药抗病毒作用机制,新药对流感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有抑制作用,新药的抗病毒解热机理,新药的临床方案设计以及抗病毒药物的临床研究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3)疫苗防疫药物开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

  在疫苗防疫药物新技术攻关方向上,将着重在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的临床方案设计、水痘疫苗和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的临床前应用研究、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疫苗放大生产等方面开展临床前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2.创新医疗器械开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

  在创新医疗器械开发及产业化技术攻关方向上,将着重在疾病标志物特异性靶向识别技术,靶向荧光探针的开发及制备技术,多重模态靶向荧光分子成像技术,裸眼可视化荧光探针制备技术,智能型床边快速诊断及应用关键技术,基因芯片和微流控芯片诊断技术和快速生物粘合材料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三、主要措施

1.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新药研发企业,其中新药类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要达到3家以上。我市企业在新药与医疗器械研发投入力争达到1千万元左右。

  2.获得药品临床批件3项、新药证书1项,获得医疗器械生产批件3项;保健品生产批件3项。

  3.未来3年,在大连市科技计划指南和计划项目中连续安排与新药创制与先进医疗器械相关的若干重点攻关项目。其中2015年重点支持抗癌药物和抗感染药物。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对我市新药创制产品和技术研发的支持。

 

大连市绿色建筑及其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和《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绿色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大政发〔2012〕59号),进一步聚焦我市绿色建筑及配套新兴产业关键技术,解决行业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依据大连市绿色建筑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绿色建筑及其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市绿色建筑及其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的发展目标是: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的绿色建筑及其产业化研发体系;在绿色建筑节能和装配式绿色建筑技术产业方面的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方面取得突破,申报发明专利不低于20项,其中部分绿色建筑节能和装配式绿色建筑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我市形成一个国内领先的绿色建筑产业化的企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成相关技术的示范工程建筑面积不低于10万平方米。

  二、重点方向

  未来5年,拟主要在3-4个绿色建筑产业化方向及相关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一)产品攻关方向

  1、建筑污废水热能深度利用

  开发建筑污废水低品位热能高效利用关键部件及装备,解决建筑污废水大温差取热、连续高效同步蓄放热及全寿命过程中连续节能控制等技术难题,开展工程示范。

  2、中央空调系统性能诊断与优化控制

  开发大型公共建筑中央空调系统监测、诊断、控制、调适及运行一体化设备,智能化、网络化控制装备,开展工程示范,解决建筑中央空调系统重要耗能设备性能难评价、运行能效低、优化控制集成性差等技术难题。

  3、绿色建筑新型围护结构设计及建造

  开发集保温、防火、装饰于一体的新型独立墙板材料、信息化设计及工业化加工制造装备,研究新型独立墙板体系,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开展工程示范,解决建筑墙板的部品化、标准化及信息化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4、城镇预制装配式绿色建筑

  开发城镇装配式绿色建筑部品、装配集成与建造工艺,开发关键设备,开展工程示范,解决绿色建筑建造工业化程度低等技术难题。

  (二)相关关键技术攻关方向

  1、建筑污废水热能深度利用技术

  针对建筑污废水低品位热能资源时空分布、水质与水温等特征,研究其深度取热所需工艺流程、装备强化换热及热能连续高效同步蓄放技术,实时满足用户用热需求,同时大幅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建筑能源系统的低成本运行。

  2、中央空调系统性能诊断与优化控制技术

  针对既有大型公共建筑中央空调系统运行能效低、优化控制集成性差等问题,研究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中央空调系统性能评价技术,中央空调系统的调适技术、中央空调系统的网络化智能控制技术及信息化运行管理技术,实现中央空调系统及其关键设备的智能化高能效运行。

  3、绿色建筑新型围护结构设计及建造技术

  针对绿色建筑围护结构模块化设计和制造等发展需求,研究新型独立墙板一体化设计技术、新型墙板信息化技术及新型墙板工业化预制加工技术,实现建筑围护结构的部品化、标准化及信息化,缩短建筑施工周期,改善建筑施工环境,同时降低建筑能耗。

  4、城镇装配式绿色居住建筑技术

  针对城镇建筑工业化发展需求,研究装配式绿色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技术,预制构件工厂化制作技术,装配式居住建筑施工组织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绿色居住建筑的装配式工业化建造过程。

 

大连市推进环境修复与固废资源化技术创新实施方案

    2014年7月,在大连市科技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大连市节能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并分别筹备建设了废弃物处理、废水处理、废气处理等5个研究中心。为更好地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产、官、学、研合作,将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通过示范工程落地,并开展市场推广,大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市科技局的指导下,组织相关科研院校和企业围绕不同环保产业技术链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为大连市科技计划支持方向的确定提供参考。本方案聚焦环境修复和固废资源化技术链的重点创新方向和社会需求,凝练创新性高、市场需求大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旨在推进我市在环境修复和固废资源化领域的发展。

  一、总体目标

  围绕我市化工行业污染场地环境修复、有机类废物、包装废物、铸造与机械加工类废物、存量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实际技术需求,沿着环境修复和固废资源化两条技术链,利用3年左右时间,研发3-5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技术,研制3-5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产品或装备,实施2-3个创新示范工程;集聚和培育一批具有前瞻意识、市场经验、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型复合人才;培育3-5家拥有核心技术及装备高新技术企业,申请10-20项技术专利创新成果。力争到2017年,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官学研合作的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式创新良好互动的新局面,提高我市环境污染治理的水平和能力,推进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为大连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技术链和关键技术研发方向

  (一)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修复技术链

  1、污染场地调查与修复工艺关键技术

  围绕石油、化工和电镀等行业场地受到石油烃、多环芳烃、农药及其中间体为代表的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及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重点开展场地污染及水文地质详细调查技术,外源(微)生物药剂环境风险评价体系构建,联网监测与生物曝气修复一体化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与土著微生物筛选、培养、放大技术,热解吸技术,化学氧化技术,地下水有机污染处理与回灌技术等的研究与应用。

  2、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关键产品

  围绕着关键技术的需求,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高效氧化剂,微生物降解促进剂,生物炭吸附剂与土壤改良剂,重金属固化/稳定化剂,联网监测与生物曝气修复一体化装备,有机废物炭化装备,撬装式地下水污染处理装备,土壤污染快速检测仪器等关键产品和装备。

  3、污染场地修复示范工程

  以关键技术和关键产品落地应用示范为目标,在大钢、大化、大石化、松辽化工或大染等场地开展土壤、地下水修复示范工程。

  (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链

  1、固废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针对有机类废物、包装废物、铸造与机械加工类废物、存量垃圾的处理,重点开展固体废物水泥替代燃料或原料标准化与分选、复配技术,固体废物燃料(RDF/RPF)制备技术,废塑料、油脂等有机废物制生物柴油技术,存量垃圾筛选技术,简易垃圾填埋场好氧反应器稳定化技术等的研究与应用。

  2、固废综合利用关键产品

  围绕着关键技术的需求,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集成式替代燃料或原料生产装备,水泥替代燃料和原料产品,可燃固体废物分选装备,标准化固体废物燃料产品,集成式存量垃圾分选装备等产品和装备。

  三、主要保障措施

  1、发挥平台作用。借助大连市节能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的研发创新平台,及大连市科技局科技指南针信息平台等平台作用,整合政府、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力量,把握整体,突出需求,着眼前沿,多方沟通,分工合作,引导示范。

  2、吸引、培养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瞄准市场需求和科技前沿,以具体项目为载体,以政策计划为保障,以聘请国内外专家、引进技术人才和产学联合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育行业领军型人物,组建多支技术精湛而又富有实战经验的创新研发团队,为持续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3、分阶段持续支持。在2015-2017年期间,将产业链相关关键技术、产品和应用分为研究院校牵头的基础研究,环保企业牵头的中试、标准化与装备化,和基础工业企业牵头的示范工程三个阶段列入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并且筛选重点项目通过大连市科学技术局推荐到辽宁省科技厅和国家科技部,争取省和国家的技术创新支持,紧密结合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争取利用3年时间持续分阶段支持将重点技术落地,并进入市场推广阶段。

 

大连市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创新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的通知》(国发〔2013〕37号)和《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大政发〔2014〕47号),进一步聚焦我市大气污染治理及配套新兴产业关键技术,解决行业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污染物处理技术体系,依据大连市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产品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利用3-5年时间,围绕着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产品和示范工程,沿着高效脱硝、细颗粒物防治、挥发性有机物防治三条技术链,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的大气污染控制与资源利用技术研发体系;在2-3种新型膜材料、吸附材料及环保成套装备开发和产品制造方面取得突破,其中部分技术产品总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集聚和培育一批具有前瞻意识、市场经验、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型复合人才;打造一个国内领先的废气处理及环保装备的企业集群和产业基地;申请10-20项技术专利创新成果。

  二、重点方向

  未来3-5年,拟主要围绕以下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以期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及配套装备、产品方面取得突破。

  1.高效除尘及深度脱除细粒子技术及装备

  针对发电锅炉、钢铁窑炉、建材窑炉、建筑施工等除尘效率不高及细粒子难以去除的瓶颈问题,研究高效电除尘、布袋除尘及多级组合除尘技术及设备;研究柴油机和汽油机尾气脱出细粒子技术;研究建筑施工抑尘、防尘、降尘技术及管控措施。

  2.高效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及装备

  结合国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减排目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火电厂脱硫脱硝技术及催化剂生产技术、研究低排放氮氧化物的清洁燃烧技术,开展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

  3.高效去除挥发性有机物技术及配套装备

  开展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监测技术研究及成套设备的研发;研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典型污染源控制、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产品及其相应的工艺与装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材料、膜材料;研发移动源从油品检验到排放控制的一系列整装技术,研发加油站油气回收技术。

  4.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关键技术及设备

  围绕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阐明重点地区和城市大气污染特征及成因,研发大气常规污染物、有毒和恶臭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研发污染控制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评估方法,筛选出最佳可行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开发大气污染源监测仪器设备。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调控方法,初步构建复合型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体系。

  三、主要措施

  1.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废气处理及相关配套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要达到15家以上。我市企业在废气处理方面的研发投入力争达到1亿元左右。

  2.新建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的废气减排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院。继续支持工程研发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3年内增加省级研发中心3家和5家市级研发中心。

  3.未来3-5年,在大连市科技计划指南和计划项目中连续安排与废气减排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装备及相关的若干重点攻关项目。其中2015年重点支持膜材料研发和废气减排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装备的开发。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对我市废气减排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装备及配套的膜、吸附材料产品和技术研发的支持。

 

大连市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监控预警技术创新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聚焦我市公共安全领域科技项目,加快公共安全领域急需的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创新,围绕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特提出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监控预警实施方案,为我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一、发展目标

  组织开展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监控预警关键技术攻关,掌握一批与国家公共安全相关的重大技术装备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研制市场急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水平的爆炸物、毒品、毒剂和工业毒气稽查、监测、预警装备;初步建成产品技术配套齐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型的应急产业链,形成为我市公共安全领域提供成套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系统解决方案的特色产业。

  二、重点方向

  未来3年,拟重点开展2项公共安全科技示范工程,开发10-12种新型公共安全适用设备,基本完成安检稽查类仪器、安全在线监测仪器、区域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一)产品攻关方向

  1、研制炸药、毒品(易制毒品)快速痕量稽查仪。针对机场、地铁等重要场所安全检查需要,研发手提式炸药痕迹稽查仪。针对公安缉毒、客运司机涉毒甄别需要,开发手提式毒品痕迹稽查仪

  2、研制固定式毒剂在线痕量监测仪。针对地铁站内、机场候机厅、大型商场、体育场馆、影剧院等人流密集场所内可能发生的化学毒剂施放,研发固定式毒剂在线痕量检测仪

3、研制便携式毒剂痕量检测仪。针对公安、部队出现场需要,研制手持式化学毒剂痕量报警仪和手提式化学毒剂痕量巡检仪。

  (二)相关关键技术攻关方向

  1、加快高场非对称电源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为小型化、高性能新一代离子迁移谱检测仪提供关键配套技术。

  2、深入开展复杂背景下的离子迁移谱峰识别算法研究,以提高产品的性能指标,巩固项目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研发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开发项目产品的智能联网功能,将防控区内的各种监测仪器进行联网监管,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到监控中心,以实现对所布防区域的安全进行全面实时监控,为公共安全提供整套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提升项目产品的竞争力和我市的产业实力。

  三、主要措施

  1.加强研究院组织、协调、监督作用,强化项目管理,保证各项任务顺利进行。研究院组织成员单位对我国应急产业政策、市场、技术等方面进行充分研讨,各成员单位将在技术研发、产品配套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院依据章程等文件对各成员单位及项目进行全面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从而推动大连市应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证项目资金落实。积极拓展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资金的多元化投入渠道,通过企业自筹、政府扶持及其它融资形式,保证项目资金落实。

  3.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构建联合攻关的体系平台。研究院创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大连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依托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骨干企业、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参加的多种形式的技术联盟,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机制,为项目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大连海洋现代技术创新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聚焦我市海洋科技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依据大连市海洋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推进海洋现代技术与产品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市海洋科技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力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的海洋科技产业研发体系;在3-5种水产的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方面取得突破;在我市形成一个国内领先的海洋科技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二、重点方向

  未来5年,将主要在海产品健康养殖及海洋牧场方面取得突破。主要开展以下4个方向工作:

  1.海珍品良种资源保护、良种培育、优良苗种繁育和健康规模化养殖技术;

  2.鲍鱼、海参健康养殖专用微生态制剂;

  3.海参深水大网箱养殖专用发酵饲料研究;

  4.海藻新品种培育及规模化生产。

  三、主要措施

  1.做好海珍品育种、保种工作;开展鲍鱼、海参等海珍品健康养殖微生态制剂研发及应用研究,利用微生物调控技术,提高海珍品自然抵御病害能力,促进海珍品养殖技术的创新和提升;推进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 ,对海珍品的栖息环境进行修复与优化,改善和养护海底生态。

  2.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同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广泛合作渠道,发挥各方优势,合作开展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推广,同时注重高端人才、技术与工艺的引进与培养。

  3.建立研究院网络信息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实现成员单位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科研动态、科研成果等资源共享。

  4.逐步完善研究院成员单位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为共同致力于关键瓶颈技术的研究和突破创造条件。

  5.有效利用各种科技资源,拓展资金解决渠道。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申报,以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力争在我市海洋科技创新与推广示范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6.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我市有关科技政策,积极协调解决技术研究院成员单位在落实上述政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大连市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实施方案

    为适应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技术创新的要求,在全面深入梳理我市的农业产业生态链和技术创新链的基础上,提出推进现代农业技术与产品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及重点方向

  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趋势,重点着眼于培育当地名优特农产品,壮大涉农企业产业规模与提高创新能力,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为原则,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一)优质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主要开展本地区适栽优质水果新品种的选育与无病毒种苗繁育技术开发、果园病虫害防治、标准化栽培管理新技术等创新性研究。联合沈阳农业大学、大连大学等相关的院校与相关企业,未来3年内,共同开展大连地区甜樱桃创新栽培模式研究及示范推广,加强对甜樱桃的露地和保护地栽培进行标准化研究,制定出甜樱桃的栽培管理规范用于指导生产;对苹果树的矮化密植、土壤改良、生物菌肥和生物农药等技术开展研究,研究开发标准化栽培模式并进行示范。

  (二)无公害蔬菜高产技术研究与推广

  开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体系建设及标准化栽培创新技术研究,培育一批优质蔬菜新品种,并研究制定出与之相配套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与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相关院校开展广泛联合,对生产中关键性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未来3年内,主要在土壤改良、杂草控制、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系列研究与示范,增加蔬菜产量,提高蔬菜品质;加大功能性蔬菜新品种引进、筛选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增加地产蔬菜种类;采用无土栽培、立体栽培等方式,提高设施蔬菜产量;开发新型肥料在蔬菜种植中的高效利用技术;采用物理和生物手段防治病虫害,减少或取消化学农药的使用。

  (三)粮油作物技术研究与示范

  主要致力于玉米、花生、大豆等粮油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对粮油作物病虫害防治、高产栽培新技术推广等开展创新性研究。

  (四)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

  主要开展优质果树、花卉、药用植物脱毒种苗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农业生物技术育种、种质资源(包括新品种)基因鉴定与保护;功能性生物活性分子的培养、提取与药理活性研究与开发;城市观光农业与无土栽培技术研发;珍稀药用食用菌菌种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土壤与生物肥料研究;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

  (五)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主要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繁育与饲养;搞好标准化畜禽养殖生态链的研究与示范。

  二、主要措施

  1.通过建立大连市农业现代化技术研究院网络信息平台,实现成员单位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科研动态、科研成果等资源共享。

  2.建立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打造国内一流研究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关键技术研究。 争取在3年内,争取攻克3-5项农业产业发展关键生产技术难题;培育农业新品种5-8个;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0项以上,大幅度提高我市农业产业的创新能力。

  3.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共同致力于我市农业产业关键瓶颈技术的研究和突破。

  4.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我市有关科技政策,积极协调解决技术研究院成员单位在兑现上述政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高等代数暑期短课程
主 讲 人 : 方新贵     教授 活动时河北师范大学
解析几何暑期短课程
主 讲 人 : 赵学志     教授 活动时河北师范大学
云中乐府:雅乐观念的成熟与元典认知
主 讲 人 : 项阳    研究员 活动时间河北师范大学
堆球理论及其在密码中的应用
主 讲 人 : 宗传明    教授 活动时间河北师范大学
有限域
主 讲 人 : 冯荣权    教授 活动时间河北师范大学
组合优化引论
主 讲 人 : 堵丁柱    教授 活动时间河北师范大学
Introduction to Commutative Algebra
主 讲 人 : 蒋云峰    教授 活动时间河北师范大学
图的量子参数
主 讲 人 : 冯克勤     教授 活动时河北师范大学
关于组织2022年下半年外派汉语教师志愿者报名的通知
各学院: 为支持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及我校孔子学河北师范大学
小麦加工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
主 讲 人 : 姚颖垠     教授 活动时河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