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故事:教师节特辑——传道授业的力量
09.09.2016 22:16
本文来源: 河北工业大学
“宽中有严”的十三哥 1929年,杨十三接受自己同窗好友魏元光的邀请,回到母校担任应用化学系讲师,他还毛遂自荐兼任斋务课主任。杨十三的口才极好,谈吐风趣幽默,讲起课来常常是旁征博引,引人入胜,使得他所教授的化学课不仅为化学系的学生所喜爱,更每每引得文科班的学生也跑来旁听,教室里经常是座无虚席,掌声雷动。杨十三为人坦诚,性情率直自然,与学生相处从不摆架子,关系密切,很多高年级学生都把他看作是最为知心的朋友,亲切地称他为“十三哥”。然而作为斋务课主任,教育学生却是宽中有严,对于违反校纪屡教不改者,一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就是对待自己的亲戚,杨十三也是对事不对人,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杨十三的侄子杨效贤在实习期间因请假超时而使该门课程成绩不及格时,杨十三丝毫不为亲情所动,更将前来说情的好心同事一一拒之门外,严格按照学校教学规定,让杨效贤重修该门课程,直至期满成绩合格才于次年得以毕业。“有关系,不通融,没面子!”成为杨十三的响亮的口号。
吃“穷饭”的洪麟阁 1935年夏季,应好友杨十三的邀请,洪麟阁来到河北省立工业学院。他到校后的第一次大行动,那就是团结和帮助这些贫困学生。他先从解决同学果腹问题下手,筹划办起一个专供平民学生用餐的廉价食堂,并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琼膳团。由于“琼膳团”就餐的都是穷人子弟,因此被富家子弟讽为“穷饭团”。但“穷饭团”并不穷,它打破了学生伙食团按同学或老乡自由结合的方式,不再沿用由高年级同学负责的传统,这样也就避免了负责人一人说了算,账目不清的弊端,杜绝了浪费和贪污的发生。“琼膳团”实行民主管理,通过选举产生负责人,而且账目公开,邀请就餐人员监督负责人并允许他们清查账目。这不仅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而且潜移默化地将“民主”思想溶入同学们心中。洪麟阁为节省开支,想尽各种办法,他还到南开大学兼课,把所得的讲课费全部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在他的努力下,“琼膳团”每月的伙食费比其他伙食团低了近一半,但饭菜的质量并没有下降,高质量的饭菜把一些教工也吸引过来。这些自愿加入的教职员与学生一起争抢着打扫餐厅、清洗碗筷,师生的情谊在这争抢中得到了加深和巩固。
注重外语的潘承孝 潘承孝,这位在科技的高峰上站得高、看得远、也看得广的世纪老人,独到的认为一个搞学问的人外语水平很重要,外语阅读能力差,学生也好,老师也好,眼界受限制,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就会有困难。文革时期,潘承孝在科技情报室工作时,找到了数千册外文过期刊物,从这些刊物中,他发现欧美及日本等国在很多学科领域,已远远超过我们,他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于是,他同一批精通英、俄、日、德等国文字的中、老年教师一起翻译,决心要把那些外文图书资料翻译出来,为祖国的科学技术提供一些宝贵的借鉴资料。有一次,在校园的僻静处,他看到一位老师在躲躲闪闪地看外文书籍,便上前询问他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学。他鼓励那位老师不要怕,要大胆地学,学校订的外文书籍就是为了让看的,学好外文对我们的国家有利。那位老师听后备受鼓舞,心中余悸尽消。一些老师在潘承孝的鼓励和影响下,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一些外文书籍和资料,他都会一字一句地为他们修订校阅。 无数个日夜,老师们怀着赤诚的报国之心,无私的奉献之心将自己的学识和才华传授给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为国家的发展造就了众多栋梁之材,各位老师,辛苦了。
本文来源: 河北工业大学
09.09.2016 22:16
12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第九届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坛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
主 讲 人 : 与会专家
活动时间:河北师范大学
K-theory of operator algebras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geometry and topology
主 讲 人 : Guoliang Yu Pr河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