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启智惠民成就述评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科学普及这五年】
以“科普之翼”托举创新智慧
——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启智惠民成就述评
光明日报记者 詹媛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要建设科学的中国,第一步是要使得中国人个个都知道科学,要使个个人对于科学上发生兴趣。”80余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语道破每个老百姓与建设科技之中国的关系。
时间走到2017年9月16日,全国科普日开幕,这个已经举办了13届的科学盛会如今能够让人们在“4D舰载机”上当一回航空母舰舰载机的飞行员,也能跟随瑞士泰克罗马科学中心的教师了解在国际空间站如何将尿液转化为饮用水,还可以再去中国电影博物馆等地观看《黄昏中的恐龙:飞行的起源》等十几部国内外科技电影……
“流动科技馆”走进大连一家商场。
显然,80余年后的今天,中国科普已经呈现出一番朝气蓬勃的新气象。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科普工作的坚持不懈,让对科学的崇尚和追求渗透到每个人的思维里,中国的老百姓正以开放的科学思维,维护着自身的精神幸福、心理健康,同时更加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甚至身处的整个宇宙。
家底更殷实:科普能力指数年均增速8.3%
2017年6月15日,我国首部《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在京首发。经过中国科普研究所等国内十几家研究机构组成的课题组,对2006年至2015年10年间各类统计数据的分析,摸清了我国科普能力的家底到底有多大。
“从研究情况看,2006年至2015年,我国科普能力逐年递增,效果明显,年均增速为8.3%;2015年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指数是2006年的2.05倍,我国总体科普能力建设效果显著,综合科普能力提升较快。”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康友介绍说,近年来,我国科普基础设施总量增长明显,科技馆和科技博物馆一直稳步发展。2015年,全国科技馆数量444个,科技博物馆814个,相比2006年分别增加了58.6%和240.6%。从建设经费投入看,2006年科普场馆基建支出不足10亿元,到2015年科普场馆基建支出已经超过45亿元,增长近4倍。
西藏航空公司的空乘人员为拉萨市实验小学学生上航空科普课。
《中国科普统计》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拥有科普人员205.4万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为22.2万人,比2006年增长10.8%。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统计数据,“十二五”期间,仅全国科普日累计举办重点科普活动就达2.6万多场,参与公众近6亿人次。同时,随着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中国老百姓对于科学的了解越来越深,兴趣愈发浓厚。
一名学生在重庆自然博物馆体验组装“恐龙化石骨架”。
“如果只重视创新,而不重视科普的话,科研发展就缺乏全民基础,到了一定阶段,就会面临瓶颈,国家科研创新能力很难持续得到提升。”在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白希看来,科技创新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尖兵”和“突击队”,科学普及的作用就相当于夯实全民的科学基础,要做到这些,离不开“殷实”的科普家底和人才资源。
创作渐繁荣:捧回世界科幻大奖
“黑暗森林法则、猜疑链、宇宙社会学、降维攻击……”2015年,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斩获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中国科幻创作由此被推向国际舞台。这背后体现了我国向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实力的提升。
《中国科普统计》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共出版科普图书7521种,这一数据在2015年达到16600种,三年时间实现了翻倍增长。与此同时,我国也在适应新兴媒体的传播形式,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科普工作。根据中国科协的最新统计,截至2017年2月6日,仅“科普中国”一个网站已累计生产优质内容近12TB,累计浏览量和传播量约77亿人次,其中移动端约57亿人次,约占74%。截至2017年7月底,已有近700个全国学会、省区市科协入驻被称为“科猫”的中国科技工作者之家网络平台,全国科学爱好者们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观看世界机器人大会等科技会议的直播,并进行交流。目前,中国科协还在建设基于科普信息服务落地应用的科普中国e站,全国已建设科普中国e站12226个。
首个“中国航天日”,河北邢台经济开发区思源实验学校的老师为学生讲解航天知识。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增一与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亚宁的研究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科普网站3062个,这一数字在2005年为543个,十年间增加了2500多个。该课题组认为“从非典、太湖蓝藻、嫦娥一号探月到汶川地震、引力波的发现等,一些门户网站的科普频道以及部分科普网站将事件报道和相关科技知识的普及巧妙地结合起来,利用社会热点事件传播科学知识。”
向创新型国家迈进:提升公民创新实践能力
会跳舞的曲别针,隔空称重的磁力秤,拥有很多齿轮的机械装置……这些都是9月6日中国科协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启动的“中国流动科技馆”第二轮巡展的科普展品。与此同时,黑龙江、甘肃、四川等地的26个“流动科技馆”也面向当地老百姓开放。这些展品不仅涵盖了基础科学、生命科学、人体健康等基础经典互动展品,还有融合了虚拟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智能机器人等高新科技的展项。根据计划,未来3年像这样的流动科技馆将覆盖全国1500个至1700个县级行政区,让县里的老百姓“看到前沿,看到世界”。
小游客在扬州市科技馆体验“辉光球”的奇妙变化。
“公民只有具备了基本科学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享受现代文明成果,改善生活质量,参与公共事务。”周光召院士曾作出这样的论断。
据第九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近一倍,超额完成了5%的目标。尽管成绩喜人,但与创新型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为了尽快补上“短板”,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对世界各国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发现,30多个发达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时,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值就是10%。”白希说,要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就必须实现到2020年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对于创新发展而言好比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或缺、不可偏废。”在白希看来,科学普及的目的就在于使公众通过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具有运用科学态度和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从而具备求真唯实的科学世界观,让每个人能够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
本版图片均来源于新华社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0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