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全国100多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

20.02.2015  11:16

新华网北京2月19日电 来自公安部的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130个城市出台烟花爆竹禁放措施,有530余个城市出台限制燃放的政策,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禁令,倡议人们春节减少燃放鞭炮的同时,对违规燃放实行1万到5万元不等的处罚。

被称为史上“最严禁燃令”下,大家期盼的“春节蓝”是否出现?能否持续?“新华视点”记者在各地调查发现,许多大城市人们燃放鞭炮的行为有所减少,然而短时污染还是让PM2.5指数曲线“飘红”直至爆表,乡村这一平日里容易忽略的“雾霾阵地”也挡不住“霾锁春节”。

除夕夜100多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

今年小区放炮的人明显比往年少。”西安碑林区居民刘广安说,“与往年初一一大早出门到处是鞭炮垃圾无处落脚相比,今年环卫工的工作量应该会小一些吧。

虽然很多城市放鞭炮的人确实少了,但除夕夜许多城市依然陷入雾霾。记者初步统计,全国共有106个城市在18日(除夕)20时之后至19日上午10时这一时间段内,空气质量指数达到过六级严重污染(AQI指数超过300),其中河北、辽宁、北京等省市多地出现连续严重污染,其他大部分城市都是在19日凌晨出现过1-2个小时的瞬时严重污染。在天气网发布的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指数排行榜(截至19日上午10时)上,323个城市中仍有7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被列为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

北京市民陈先生感慨:“除夕一早,刚因为‘春节蓝’发朋友圈炫耀,结果到晚上就全城鞭炮声声雾霾重重了。”据介绍,除夕跨年夜,北京市PM2.5峰值浓度略高于去年。受“烟花爆竹集中燃放”“弱风等相对不利扩散条件”共同影响,正月初一(19日)0至1时,北京市PM2.5浓度峰值达到410微克/立方米左右,略高于去年同期的367微克/立方米,增高12%。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大气室主任李云婷说,可以从监测数据中看到,除夕夜间,不管扩散条件好或是不好,燃放都会在短时造成非常高的污染物浓度,短时空气质量会达到“5级重度污染”“6级严重污染”。

北京市近年来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结果表明,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等多项污染物的浓度产生明显影响,瞬时浓度会达到极高水平,尤其在不利于扩散的天气条件下,影响更为显著。“扩散条件”持续不利,烟花爆竹燃放产生的污染物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会相对更长一些,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时间也会持续得更长一些--就好比“消化不良”。

一个鞭炮会产生多少霾污染?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燃烧与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上官文峰教授团队的实验结果,将一串千响鞭炮中的3只小鞭炮在30立方米的测试舱中燃放,产生的PM2.5浓度为1230微克/立方米,该数据为爆表值500微克/立方米的2.46倍,意味着每只鞭炮燃放产生的PM2.5质量为12300微克。也就是说,燃放1个鞭炮足以让10立方米内的PM2.5严重爆表。

春节“雾霾也下乡”?

记者在各地采访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大波人群返乡,路上车辆甚少,大城市总有那么几天“春节蓝”;相反,农村这个过去一直被忽略的区域却到了名副其实的“雾霾季”。

在一些地方,流传千年的“舌尖上的美味”由于传统制作方法,短时间内会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的说法并非那么可笑。

进入腊月之后,重庆大足区等地进入了腊肉熏制高峰期,马路边林立着各色油桶灶,一些集中区域整天笼罩着烟雾。大足区城郊累丰村居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主城区“禁熏”,一些市民就将灶转移到城乡接合部,对环境确有一些影响。

重庆市环保局近期对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PM2.5来源进行解析发现,生活污染在PM2.5中占比由10%上升为16%,烟熏腊肉、露天焚烧及数千口“柴火鸡”土灶燃用柴火等高污染燃料是主要污染来源之一。

记者返乡还发现,日益增长的鞭炮消费是农村春节雾霾的重要原因。“现在村里一些人外出打工回乡,总会放一大堆鞭炮,显示过去一年赚了钱。”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滚贝侗族乡文化站站长韦斌告诉记者,据统计,去年滚贝乡春节期间烟花爆竹销量达四五十万元,不仅浪费钱还造成污染,“去年除夕,我从吉羊村到镇上值班,只有两公里路程,平时开车只要5分钟,那次用了半小时,一路上全是烟,路都看不清。

广西柳州市满地宝烟花爆竹有限公司负责人石科告诉记者,与城市烟花爆竹销量接连下降相比,农村烟花爆竹销量却在年年上涨,包括市郊的烟花爆竹的销售也在增长,“农村千百年来的风俗习惯改变不了,一些人挣了钱回家还是想放些鞭炮热闹一下,也有攀比思想在作怪。”而且,“还有一些城里人因为城市限放,索性到郊区或农村‘放个痛快’。

安徽省烟花爆竹协会专职工作人员李帅告诉记者,从该协会的110余家烟花爆竹销售企业的销售统计分析,近年来,农村地区的烟花爆竹销量逐年增长,仅在安徽潜山县一年的销量就不低于5000万元。“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非常重视年节的鞭炮烟花消费,已经变成了农村百姓的一种祈福行为和娱乐方式了。

告别“春节霾”:观念还需变一变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今人们如此热烈讨论烟花爆竹燃放带来的“春节霾”背后,实际上是对于日趋严重的雾霾及其治理的焦虑,春节让大家对雾霾的担忧同频共振。

长期研究烟火技术的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潘功佩认为,烟花爆竹短期集中燃放的确会造成PM2.5的增加和空气污染,但不能就此把雾霾的成因就归咎于烟花爆竹,“民众对政府禁限的关注,也是对政府更有力治理雾霾政策的期待。但是,在期待政府治霾的同时,民众也应该理解和支持政府的政策,转变观念和一些生活方式,主动加入少放或者不放的行列,为少一点霾多一些蓝天尽自己一份力,同时也把这种观念传播到更多人。

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肯定行不通。”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教授认为,治理雾霾不能只依靠行政手段强制。比如,就春节期间而言,应该更多采取倡导方式,移风易俗,推广文明民俗。

在一些地方,政府在限制或者禁止燃放鞭炮的同时,已经开始为公众提供其他方式欢度新年。以长春市为例,各城区、开发区在春节前夕就以过个“绿色健康环保幸福年”为契机,在辖区内开展送春联送福字、挂红灯、拍全家福、拜邻里等活动,在移风易俗中体现人文关怀。

贺雪峰认为,“过年放烟花爆竹,毕竟是传统民俗组成部分,强制要求农村地区不能燃放可能也很难实现;但至少可以倡导少放一些,适当减少一些对环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