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图强新起点 中国经济再出发

14.06.2019  13:00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走过了70年风雨岁月、历经70年不断奋斗的新中国愈发显现出蓬勃生机,以卓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制造业、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跨过9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万美元,经济增速6.6%,位居世界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约30%。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立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襟,坚持走合作共赢之路,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努力为开放型的世界经济作出新贡献。

  历史性飞跃:

  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经济、产业百废待兴。经过29年的发展到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11位,GDP只有1495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仅有1.75%。从这一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改革开放征途,经济发展也就此驶上了快车道。

  到改革开放的第20个年头—1998年,我国GDP已经增长到了1.03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七大经济体,占全球比重为3.3%。

  在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在2001年“入世”之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发展大潮,迅速崛起。2001年,中国GDP总量是1.34万亿元,排名跻身全球第六,位于美日德英法五国之后。也正是在这一年,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新阶段(从2003年到2010年间,有6年增幅为两位数),2007年增速更是创造了14.2%的记录。到2008年,我国GDP达到了4.6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升至7.2%,排名全球第三。

  2010年,我国GDP百年来首次达到世界第二。同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登顶全球第一。当年,我国GDP占全球比重为9.2%,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为19.8%。

  2018年,我国GDP总量升至13.6万亿美元,是1978年的90倍,扣除汇率、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约37倍,年均增长9.5%。1978年,我国GDP仅有美国的6.3%,日本的14.8%,到2018年相当于美国的66.3%,日本的273.6%。其中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更是相当于美日德三国之和。

  今年一季度,我国GDP为213433亿元,超过2005年全年GDP总量。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6.4%,增速与上季度持平。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赵同录表示,在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展现更强韧性,GDP增速连续14个季度保持在6.4%—6.8%区间,延续了近年来平稳增长的态势。

  新常态:

  从高速度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

  2001年至20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就像一头“飞奔的大象”。在经济规模迅速壮大之后,产能过剩、环境资源压力加大等问题显得十分突出,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变。

  2013年9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时,明确提出了“坚定推动结构改革,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的重要观点。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进一步提出“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的观点。这是“新常态”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除了速度的变化之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主要特征。

  2013年至201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7.2%,虽然比过去减慢了,但仍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平均每年增量44413亿元(按2015年不变价计算)。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这一时期,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5%,高于资本形成贡献率8.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靠的是内需拉动。2016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比2012年末提高4.78个百分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差距继续缩小,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比2012年缩小0.16;这一时期,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平均增长8.2%、8.7%、9.2%和5.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和最低省份之比从4.38:1缩小为4.28: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发展韧性更强

  为解决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紧扣中国经济实际,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思想,并做出部署。

  自2015年11月份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中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在2016年之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加紧布局,宏观调控、财税、金融、投资、行政管理等领域体制改革渐次推进,更加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自贸区建设、区域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方略陆续实施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些措施在2018年收到了成效:

  “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新进展。2018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能利用率分别比上年提高2.4和2.2个百分点;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上年末减少6510万平方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0.5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下降0.2元。

  三大攻坚战初战告捷,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效初显。2018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继续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保持较高水平;年末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末减少138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1.4个百分点;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深入推进。全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重点流域水质继续改善。

  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资本形成总额高43.8个百分点,服务业“稳定器”功能更为突出。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7%,比第二产业高23.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提高1.02个百分点。

  尤为难得的是,上述成绩是在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的背景下取得的,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高成长性。

  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接受俄罗斯塔斯社、《俄罗斯报》联合采访采访时,概括分析了支撑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四个重要条件,即资源潜力、内生动力、发展活力,调控能力。他强调指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有改革开放以来持续高速发展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巨大发展韧性、潜力、回旋余地,有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和充足的政策空间,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面对新的各种挑战,中国将继续努力办好自己的事,坚持开放发展、包容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将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带来更加进步和繁荣的中国和世界。(董少鹏 闫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