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林区鼠害防治技术探讨

07.06.2014  05:50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林木总蓄积101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0%,林木平均年生长量62万立方米,全场林木资产总值42亿元。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人工林基地,集生态公益林建设、商品林经营、自然保护和森林旅游于一体。森林鼠害主要危害云杉、樟子松、落叶松幼林,一经发生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林业生态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鼠害防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林区鼠害原因分析
  1.害鼠自身特点易对林木造成危害
     鼠类个体小、食性杂,能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条件;齿隙很宽,没有大齿,门齿呈锄状且终身生长,需经常啃食磨牙;活动范围很窄,只是固定在离洞穴200 m之内;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分布广泛,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增殖,暴发成灾,使大面积的森林遭到毁坏。
  2.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失去平衡
  食物链具有一定的内部调节能力,形成了大自然中"一物降一物"的现象,维系着物种间天然的数量平衡。现如今人为大量捕捉林鼠天敌(猫头鹰、蛇、狐狸,鹰,黄鼠狼等),使鼠类失去控制而大量繁殖。
  3.生存环境发生变化
  季节性积雪是最敏感的环境变化响应因子,塞罕坝林区去年冬季气候异常,气温较往年偏低,降雪较早,积雪深厚,致使害鼠食物缺乏,它们只得大量地以幼树树皮为食,危害森林。
  4.林分及树种结构不合理
  塞罕坝林区环境条件差,可选择树种少,新造林地林分结构单一,仅有云杉、樟子松、落叶松、桦树等较少的树种,难以形成乔灌草复层异龄结构,存在纯林、单层林多,混交林、复层林少等问题。且这些树种都为害鼠所喜食,使害鼠大量繁殖,威胁幼林地生长成林。
  二、林区害鼠的生活习性—以棕背鼠平为例
  1.栖息性:在林区,棕背鼠平喜欢在山地等地势较高、土壤干燥处做窝,而到较湿处取食绿色植物。昼夜均可活动,夏季围绕倒木或树桩疾走,一般在倒木、灌木丛下、草丛中、树洞中、树皮缝、枝杈处、枯枝落叶层下掘洞做窝
  2.食性:棕背平在早春或秋季时啃咬幼树的树皮,有时可爬上树尖咬食枝梢,取食松树种子,影响森林自然更新。晚春草本植物生长后,开始取食绿色植物;8-9月份越冬贮备能量则主要吃樟子松、落叶松、杨树等乔木树皮。
  3.繁殖:每年的5—6月份为繁殖盛期,每窝产仔4-6只,8月以后繁殖速度下降,8月份大量幼鼠参加到种群中,至使种群数量出现高峰期。棕背鼠平有年际间的数量波动,数量高峰年为3-4年一次,但为不规则的年季变动。
       三、鼠害防治技术
  1.食物引导
  因食物短缺而引起的森林鼠害,可以采取食物替代的方式,转移害鼠对树木的危害。一是在抚育时定点堆积采伐剩余物(树头、枝丫及灌木枝条等);二是在害鼠数量高峰年,在害鼠集中的幼林地适时适量的投放代替性食物;三是在冬季积雪深厚其它食物缺乏时,为害鼠过冬提供应急食物,减轻其对林木的危害。
  2.生态控制
  通过改变生态环境条件,扰乱害鼠的生活习性,从而达到驱逐害鼠的目的。
       (1)发挥和调动森林中害鼠天敌的防治作用
  棕背鼠平天敌种类很多,包括鸟类中的猫头鹰、雕,爬行类中的蛇,哺乳类中的狐狸、豹猫等。可以采取禁猎保护、天敌招引等措施,人为提高害鼠天敌的种群数量,压制害鼠密度。具体措施:一是实行封山育林,禁捕、禁猎鼠类天敌,保护天敌的生存环境;二是在人工林内垒积石头堆或枝柴、草堆等招引鼬科动物;三是在人工林林缘或林中空地,保留较大的阔叶树或悬挂招引杆以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的木段,以利于食鼠鸟类的栖息和繁衍。 
  (2)实施以营林为基础的综合治理措施
  通过各种营林治理措施可以破坏鼠类适宜的生活和环境条件,遏制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增强森林的自控能力。具体措施:
  一是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避免营造单一纯林。选择适合幼林地块生长的各种针叶树、阔叶树和灌木树种,实行针阔混交、乔灌混交。
  二是造林前加强对造林地的预防性处理。如果造林地内的害鼠数量过高,应先灭鼠,降低害鼠种群数量后再造林;在造林前结合鱼鳞坑整地,对造林地进行深翻,破坏鼠类的洞道;改善林地卫生条件,将造林地内的枝桠、梢头、倒木等杂物清理干净,破坏害鼠的栖息环境。
  三是造林苗木处理。造林前要对苗木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技术措施,可用多效抗旱驱鼠剂、驱避剂等林木保护剂对苗木进行涂干或蘸根,实施预防性处理。 
  四是林地抚育管理。造林后至树木中幼龄阶段,应加强抚育管理,控制采伐和修枝强度,促进林木早日郁闭成林,减少害鼠造成的危害。
  3.保护驱避
  充分掌握和利用林木保护技术,用各种措施对树体进行保护以防止害鼠啃咬。
  一是造林时结合蘸浆造林,用多效抗旱驱鼠剂2号100-200倍液对种子和苗木进行拌种和蘸根处理。在起苗前1-3天用多效抗旱驱鼠剂2号500-800倍水溶液对容器浇灌,杀死一定数量饥不择食的害鼠,降低鼠口密度。
  二是在树干及树基上涂白或捆扎芦苇、塑料套、金属网(管)、套柳条筐等防护材料。涂抹防啃剂、拒避剂、多效抗旱驱鼠剂等成品药剂,防止害鼠啃咬树木。
  4.除治消杀
  (1)物理防治 
  对于棕背鼠平等地上害鼠,一是可以使用鼠铗、地箭、弓形铗等物理器械在害鼠活动高峰期的春、秋两季开展人工灭鼠。  二是可以采取挖防鼠阻隔沟、诱捕井的方式。借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林业局采用诱捕井的方法:诱捕井使用直径为9厘米的圆形塑料瓶,截去瓶口,垂直埋入地下,埋深20厘米,上口高出地面5厘米。设置间距为10×20米,诱饵选择炒熟的白瓜子、向日葵、浸入葱花油的纸、红松籽、饼干渣等。
  (2)化学药剂 
  一是急性杀鼠剂(如磷化锌一类)。此类药剂严重危害非靶动物,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畜有害,应尽量限制其在生产防治中的使用。
  二是慢性杀鼠剂中的第一代抗凝血剂(如敌鼠纳盐、杀鼠醚类)。此类药剂需要多次投药,容易产生耐药性,在防治中不提倡使用。第二代新型抗凝血剂(如溴敌隆等)对非靶动物安全,无二次中毒现象,不产生耐药性,可以在防治中大量使用。但应适当采取一些保护性措施,如添加保护色、小塑料袋包装等。
  三是使用“毒饵保护器”。应用毒饵保护器投饵灭鼠具有以下优点:投饵点少,省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有利于保护天敌、可常年投饵,适用于棕背鼠平等所有地上鼠防治。
  (3) 生物防治
  人为地用微生物诱发鼠类感染流行病以抑制其种群密度的方法。现在提倡使用的药剂可以分为二种。一是肉毒素,它是特有的几种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单体或聚合体,对鼠类具有很强的专一性,杀灭效果很好。二是抗生育药剂,生产上使用的有贝奥类雄性不育灭鼠剂和植物性不育剂。能够导致动物两性或一性终生或暂时绝育,或是能够通过其他生理机制减少后代数量或改变后代生殖能力。其特点是:对环境无污染,对天敌动物安全,适用于大面积防治。
  鼠害是严重的生态学问题。我们要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加强与兄弟单位防鼠灭鼠技术的交流与协作,切实搞好幼林地块鼠害的监测工作,以营林措施为基础,综合考虑各种措施的有机结合与协调,通过对营林、物理、化学及生物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特别是林木保护技术及抗生育技术等的应用,全面提高林区鼠害防治技术水平。(塞罕坝林场  田茂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