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08.05.2018  09:33

  在我国,无论是东部沿海还是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缺长期以来都是基础教育面临的瓶颈问题。记者在近日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上了解到,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学校、老师和学生,教育管理水平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共享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硕果初现。

  信息化教育教学日益普及

  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4%,多媒体教室比例超过80%,每百名中小学生拥有计算机12台,部分东部地区率先启动无线教育城域网、校园网和“智慧校园”建设试点……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小学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

  在此基础上,我国各级教育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活动探索。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介绍说,2014年教育部启动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鼓励老师网上“晒课”,全国23万所学校,超过1400万人次的教师共晒课1290多万堂,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活动。

  2014年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联网运行,动态记录学生入学、就读、流动等过程性信息,服务于教学管理全过程,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日常教学、流程监控中的作用,提高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服务与决策水平。

  2016年教育部启动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形成覆盖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不同应用模式的典型示范案例,让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的地区和学校都有适切、可学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样板。

  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

  近年来,信息化学手段成为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师资短缺、水平不高的问题的重要抓手之一。从国家到地方,信息技术在深度应用、机制创新、推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国家层面,教育部2012年、2016年分别组织实施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和“农村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通过网络和卫星两种方式将各学科教学资源定期播发到各教学点,基本满足教师上课、学生自学和教师备课的需要,让地处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就近接受良好教育。

  在各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取得一批先进经验。浙江省“互联网+名师名校”行动,构建分层分类的课程资源支撑个性化学习,建成1384门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332门义务段拓展课程网络课程和39000余个微课资源;安徽省为4900个教学点创新实施在线课堂,一个主讲课堂带1-3个接收课堂,教学点与中心校教学计划统一、课表统一、进度统一,帮助教学点开齐开足课程;云南省通过1+N互动教学,解决了边远贫困地区因教师不足、学校开不齐课程的问题,帮助怒江州泸水市上江镇、老窝镇学校补齐了长期短缺的音乐和美术课。

  支撑教育改革迈出新步伐

  近年来,各地利用信息化技术,围绕教育公平、高考改革、教学变革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应用,特别是在课后辅导、线上答疑、考试招生、综合素质评价、高中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等热点难点问题方面信息化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北京市组织中学区级以上骨干教师,通过在线辅导管理服务平台,采取“一对一实时在线辅导”“问题广场”“一对多实时在线辅导”和“微课学习”等多种形式开放教学资源,为初中学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在线教育服务供给,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个性化教育服务模式的创新。

  上海市按照“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制度要求,研发形成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为高中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状况和表现提供过程记录的信息化采集、呈现和基于诚信的管理支持。据介绍,综评大数据用于帮助高中学生实现个性化成长和生涯规划,推动高中学校办学改进和特色发展,也服务于高校综合评价招生等环节,在上海教育综合改革中发挥了支撑和引领作用。(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