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累计投入10亿多元治理南河黑臭河道  风雨二十载 墨水变清流  去年底完成23处排污口封堵截流,基本实现“通、流、绿、美”

13.07.2015  11:31

 

 

  南河道平面示意图。

  ◆本报见习记者白刘黎  记者吴玉萍

  眼下,正值第二十一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许多从全国各地汇集而来的客商闲暇时,很愿意去走一走甘肃省兰州市的黄河风情线。而越来越多的兰州人,开始向客人们介绍起了第二风情线——南河道。

  7月的南河道,水量丰沛,生机盎然。与大家熟知的兰州黄河风情线相比,也许少了些气势。然而,这条河道和兰州的历史息息相关,和兰州的城市演变息息相关,和兰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条河道承载了兰州人的回忆、决心和梦想。

  要知道,这条南河道,曾经还有过许多别名:污水沟、黑臭河、龙须沟……

  南河道的大规模治理,始于上世纪的90年代。全长8.24公里,累计耗资超过10亿元,历时20多年。难怪有人说,治理南河道,绝不仅仅是治理一条河道那么简单。

     城市发展,南河水质“变黑”  

  南河道西起现今的平沙落雁,东至南面滩黄河入口处,全长8.24公里,将整个雁滩与城市分隔开来,被人们誉为“南河故道”或“南河”。

  据说,历史上南河水面最宽处达到200米,流量很大,与黄河主干道“有一拼”。河道两边是田园风光。听老人们说,在战争时期,因为南河道的水势不小,挡住了马步芳的逃兵,这让雁滩的百姓躲过了一场浩劫。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南河道就开始了一段“黑历史”。

  先是断水造田,活水变成了死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南河道沿岸高污染的小工厂、棚户加工作坊,聚集起了高密度的居住区。2005年排查时发现,短短8公里长的南河道上,分布了大大小小110多个工业、生活排污口,再加上大量垃圾场、猪圈、旱厕等,导致南河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蚊蝇肆虐。

  20多年来都供职于南河疏浚工程管理办公室的工程师魏清河,谈起那时的南河道时仍然心有余悸:“那个水,拿毛笔蘸起来就能写字了。”

  面对环境极度恶化、百姓触景生怨的局面,南河道“治理疏浚、开河引水”综合整治工作被提上日程。

     疏浚河道,清理沿岸工厂  

  上世纪90年代初,兰州市对南河道全线及进水口上游黄河滩涂实施疏浚,清挖淤泥砂石25万立方米,河道改线3处,新建正式桥梁3座。断流多年的黄河水重新流进南河道,污水得到稀释净化,环境初步改善。

  这是治污战役的第一阶段,虽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令人痛心的是,随后的1997年~2004年,南河道除了局部清淤和渠首拓建之外,其他工程一律停工,南河道污染状况又开始持续恶化,水质在感官上并没有改善。而对于排污者来说,他们不用再担心污水淤积漫出河道,排污行为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2005年,居民的怨声载道、新闻媒体的持续关注,将南河道问题再次摆上社会的焦点位置。于是,南河道的治理工作又一次拉开序幕。

  沿线排污的小工厂、小作坊几乎全部关停,涉及12个行政村、486亩土地的征地拆迁工作也按时完成,累计拆除各类建筑构筑物13.6万平方米。

  此外,兰州城投牵头、军地共建的河道工程,为南河道基建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保障。这一时期,共清运垃圾和淤泥85.2万立方米、修砌河道8.24公里,两岸道路全线贯通,建成桥梁18座、取水泵站两座、渠首闸门1座、临河游览道9.37公里、护栏19.07公里。施工的同时,绿色植被的培养也被排进了日程。

     治污截流,建设污水管网  

  2010年,尽管还残存着一些排污口,但一条承载了无数人期盼的风情线呈现在了兰州版图上,城市形象为之一靓,环境品位得以提升。

  这是南河道治理的攻坚期。

  这一次,遗留下来的排污口成为居民和媒体新的关注点,如何能根治排污,是2010年以后南河道治理的重点。

  据了解,兰州市于2009年~2013年实施了城区污水全收集管网建设工程,但这项工程并未覆盖到地理位置相对“较偏”的雁滩地区,南河道一线污水管网普及率依旧较低。经现场排查,南河道残存了53个排放口,其中,雨水排放口30个,雨污混流口23个。

  从2013年开始,南河道的治理就冲着这23个排污口的封堵截流和雁滩污水管网完善两大任务开始。

  这一时期,对南河道的排污口的投诉和举报,抢占了诸多都市媒体的版面。众多的声音表达了同一个思想:南河道排污问题必须得到根治。

  为改善和保障黄河兰州段水体环境,解决群众关心问题,2014年11月,甘肃省省长刘伟平批示:“城关区南河道污水收集管网限期完成建设任务,排污口要严格依法管控。”

  按照这一要求,兰州市政府改变了之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发现一处解决一处的模式,开启了雁滩地区污水管网完善及南河道截流工程,并将其列入了省政府节能减排重点项目。

  首先是排污口封堵截流。根据不同排污口的实际情况,兰州市采用了直接开挖、铺设管道施工、加设特殊井室倒逼疏导等不同截流方式,于2014年年底,完成了23处排污口的封堵截流。

  其次是污水管网完善。按照兰州市雁滩地区污水管网完善工程项目规定,2015年年内,南河道沿线将增设污水管道约3.33公里,截流连接管两公里,将雁滩片区含南河道区域污水全部接入雁儿湾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目前,污水管网完善工程正在有序进行中。工程的顺利实施,不但可以进一步完善兰州市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解决城区内个别地方的污水出路问题,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果,还可以提高中心城区内的防洪能力,实现兰州市雨污分流的目标。

  兰州市住建局人事处副处长王兴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两项工程与市城投公司正在实施的雁滩605#、607#路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完成后,将有效解决雁滩黄河段的排污口治理问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都显著,对根本改善黄河兰州段水污染局面,完善兰州市城市排水系统,改善兰州市城区的综合环境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水质改善,赢得市民褒奖  

  从开始治理南河道以来,兰州人就习惯了这样的消息:南河道某某位置又有排污口排污;南河道某某位置水里有垃圾或是油污……一方面,大家都在给南河道挑毛病,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南河道,希望南河道越来越好。

  今年4月9日,南河道万泉加油站东北侧有一处油类渗漏点,因为众多人的关注,被及早发现,并迅速得到安全处置。

  家住欣欣茗园1号楼的金阿姨说,距离自家楼不足百米的南河道一度以来是他们心里的隐痛,甚至有时家人还会为曾买了这个地段的房子拌上几句嘴。现在这里可成了块“风水宝地”。“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2015年,基本实现了“通、流、绿、美”的南河道赢得了市民们的褒奖,但面临的问题仍然备受关注。比如,冬季枯水期,南河道依旧会断流,不仅导致景观破坏,还会因为静水的腐败变质产生二次污染。

  原来,南河道的进水口在兰州水车博览园的水车渠,这里的河床比黄河干流河床要高出0.6m。冬季枯水期,黄河干道水量减少,河床较高的部分区域露出水面形成沙洲。在水车渠上游500米处,黄河水一分为二,其中水流较小的一支进不了南河道。

  尽管这些年政府花了大力气治理,但在每年11月底到次年的4月,还是要面临断流和二次污染的尴尬。

  魏清河说,经过论证,只要将水车渠坝向上游延伸300米,“绕道”的黄河水就可以部分进入南河道,可以将南河道的断水期缩短至两个月;若延伸500米,基本上可以解决南河道断流问题,顺道也解决了冬季水车不转的现状。据了解,这一举措是得到过政府、城投、建委和兰州交大四方论证过的。

  其实,在断流之外,南河道还面临着河底淤泥聚集的问题。魏清河介绍说:“下游的3公里,淤泥深度达到两米,其他河段也在0.5米~1米之间。”要清淤,工程量大不说,由于技术、运输、处置等环节的限制,清淤可能会引发次生污染。“至少近年来,南河道的淤泥没有继续加深,达到了一个自然的平衡状态。目前我们正在多方咨询,需求切实可行的办法。”他说。

   关注就是力量

  白刘黎 吴玉萍

  起初的联系采访,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在我们看来,南河道似乎有很多部门在管,却又像没有主管部门。政府、城建、城投、环保、城管……转了一大圈,我们才从各个方面获得了必要的素材。而每一个部门的素材又都是局部的、零碎的。南河道治理经历了20多年,很多当时的参与者、见证者都因人事调动而无法取得联系。只见到了南河疏浚工程管理办公室工程师魏清河,他才能把前后治理的过程说完整。

  仅从记者采访时的协调联系这一点上,当年协同共治的难度就可见一斑。

  与建设、管理层面相比,对群众的采访,却出奇顺利。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南河道散步、健身、遛鸟或是跳广场舞。记者随便提起了南河道治理的话头,这些长年居住在南河道沿岸的人们,就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曾经如何如何糟糕,现在哪里还有排污口,以后还应该怎样改进等。其中,虽不免有夸大,但很多细节,比如排污口在哪里,百姓们似乎比环境监察、监测部门还要清楚。

  群众爱说好的地方,但最爱说的还是问题,我们也更愿意听他们说问题。经过采访,我们感受到了一股力量,正是无数双像他们一样的眼睛在关注这条河,南河道的治理才能不断向前推进。正是有了这些关注、检视的眼光,南河道才能有今天的新貌。

  南河道的治理,历经了20多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就短期来看,20年的时间里,兰州人该做的、能做的都尽力做了,而更长远的办法,近年来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方向。

  首先,城市的污水管网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类似南河道这样的区域,类似于大型市场,更应该建立起完备的管网,从源头上解决排污问题。

  其次,兰州作为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应该重视水的作用,科学规划、强力落实,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构建山水兰州、生态兰州。

  此外,还应该鼓励群众监督和检举的行为,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将城市“疮疤”置于大众的关注焦点,必将能推动每一条黑臭河的治理。

  南河道的治理没有终点,她依旧承载着兰州人对未来的期盼。

  兰州还有很多被冠以“黑臭”名义的排洪沟、小河道,等待着去关注、去“下大功夫”。治水之路漫漫而修远,我们将继续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