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蹲点采访日记】秦皇岛的“中关村”之梦
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悄然重构着一座座城市的产业版图,对于浪尖上的企业家们来说,时间、空间都已经不成问题,但落户秦皇岛的过程中,依然有些细节会让他们感到落差,是什么呢?今天让我们继续打开河北台秦皇岛开发区蹲点采访组的采访日记,请听《秦皇岛的“中关村”之梦》。
周三,本该是上班族们有些疲惫的时候,不过中科遥感公司里的员工们却正是亢奋状态。记者到达时刚刚9点,这里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会议室里正在讨论一个PPT制作方案。
丁琳,河北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既是科学家,也是企业家,身份的转换起源于他在秦皇岛科技局挂职时期。
丁琳:挂职的时候也是想拓展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这种技术成果的转化相比较来说还是非常欠缺,我觉得这个更有意义一点……
和丁琳相处的时间里,聊天几乎是奢望,因为工作总是不断。在科研领域,能够迅速实现身份转换的科研人员并不多。有人把研发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程喻为“死亡之谷”,要成功很难。
丁琳总会把自己当做一个战士:做企业说实话就和打仗差不多,边学边干吧,反正以前也没做过,要生存下来,要发展好。有压力,每天事情也很多,我们现在……
忙碌中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丁琳的午饭一贯是在食堂解决的,用他的话说,老婆孩子都不在身边,一个大男人,难免活的不太讲究。
70年出生的丁琳今年45岁,虽然也穿着衬衣西装,不过没用领带,敞开一颗扣子的领口也多了几分随意,可能是聪明的头脑都用来忙工作了,不少头发已经离他而去了。说起工作之余的休闲生活,丁琳坦言,两地生活环境的差距,让人难免有些落差。
丁琳:还是有些枯燥的,周边的配套设施(有不足),离市区还是远一点,7点下班就漆黑一片了,和北京不一样,可能到了九、十点钟还堵车呢,有优势,也有不足。
丁琳总是希望,北京秦皇岛两地公共服务、公共资源的差距能够缩小再缩小一点。他说虽然自己并不在乎这些生活细节,但因此带来的招人难等困境却让他不能不重视。
丁琳:像很多我们这种北京来的企业,看重的就是成本低,还是企业生存是第一位的。现在就是招人比较难一点,像北京、天津乃至于石家庄,(秦皇岛)可能都不如它们吸引力大,还是有点难度的,他宁可去北京或者石家庄也不来这里。
从生活多年的北京到秦皇岛,丁琳并不是个例。据不完全统计,中关村企业已在河北设立分公司1300家,投资成立子公司768家。今年3月,漫游世纪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的关耀渠也来到秦皇岛筹备新的中小企业孵化器——“e谷创想空间”。
84年出生的关耀渠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十来年了,平时喜欢比较精彩的业余生活,看电影、打球、听音乐会等等,相比之下,秦皇岛开发区的生活显然是有些单调了。不过更让他焦虑的,却是秦皇岛创业者们还有很多欠缺。
关耀渠:主要是创业的起点比较低,都是创业计划书,北京的创业者先不说内容怎么样,PPT就做的很好,咱们这边弄得感觉还行以前90年代初那种水平,就一句话一句话的,没有那种很美观的设计能力。
也许是因为平时太操心了,刚过完31岁生日的关耀渠已经成了孵化器里面的老关,分园里有位同行感慨,老关简直就是万能的代办处加保姆。关耀渠自己也说,这份工作充满了挑战性,因为永远都不知道今天会发生什么。
关耀渠:上面有间企业做了一个电商,要做地推,问我你说我们找哪个小区比较好啊。昨天又来找我,老关啊,大伙儿都注册完了没有人下单,你说这是怎么个情况啊?
记者:所以你每天就是各种各样的问题?
关耀渠:很多问题的,真的没有太多休闲时间。
在记者这几天的蹲点过程中,这些北京来客们多多少少都面临了一些不便之处,和秦皇岛开发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们聊天时,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秦皇岛分园也意识到了两地公共服务、公共资源的差距,正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工作人员:现在建的越来越好了,民生的重视程度上有好多可圈可点的东西,我们的养老,社会保障的水平……都可以。
现在,开发区已经为进驻企业免费提供了196套公寓,而且现在还在洽谈引进北京一些教育、医疗资源来秦皇岛办分院、分校。开发区管委副主任吕爱国说,一批企业过来了,人才进来了,他们也会全力做好保障工作。
吕爱国:我们开发区围绕着现实的需求,正在规划已经做了系统的部署,特别人才在入驻以后的生活方面。比如说居住,比如说孩子上学,比如说就医。都开辟了绿色通道。(河北电台记者王成树、徐树春、张玉、李璐,秦皇岛台记者王震军、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