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残缺中寻找艺术之美

06.05.2015  11:45

——访民间工艺美术师李军航

■本报记者 张晓娟 文/图

豁口的南宋老盏,包一张荷叶铜片,再镶个鱼形钉,注入清水之后,仿佛鱼戏莲间;裂缝的钧窑异形杯,内外各锔一只小蛙,说不出活泼生动,趣味盎然……虽然老早就知道锔活能让破瓷碎瓦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但昨日在李军航家中,亲眼目睹这些重生后的器皿,记者还是不由得叹服锔活人手艺之高超,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精妙。

作为一位业余锔匠,李军航入行的时间不长,可与人聊起锔活来,却是充满感情。他说,师傅有家训:接活如同接父母,做活如抚养婴儿,出活如同儿女行。“因为,锔活不仅是门手艺,更是修补生命、修复艺术,它使中国文化在‘惜福聚缘’中得以延续传承。

旧物有情 传递心意

中国民间有句俚语,‘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说的就是我们锔活的手艺。”李军航介绍,自己的这手绝活,师承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锔活项目传承人王振海。据说,师父的爷爷曾在北京琉璃厂经营一家锢炉作坊专做宫廷锔活,这门手艺传到师父那是第五代,李军航是第六代。

说起拜师的经历,李军航很动容。“我从小就喜欢美术,2004年就开始学锔活中的刻瓷。我师傅人称‘王老邪’,做锔活全国都数得着,但他的技艺从不外传。去年,师傅深感这门手艺传承无继,特意破例公开招生。我从他博客上看到消息,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学习班。”虽然在河北,会锔活的只有他一个,但李军航还是谦虚地表示,锔活有24样、72种、136道修复瓷器的独门绝招,自己才刚上路。

开始做锔活后,让李军航感触最深的是人和物之间的深厚感情。例如,不久前一位母亲捧着摔碎的紫砂来找他,说那是女儿的第一把壶,希望他尽其所能将壶修好。这位妈妈的诚恳打动了李军航,他觉得:“锔活不是简单的修补,更是修复器物与主人之间的情感,这是成人之美的好事。”他将壶嘴内套做成桃形代表福寿,锻出个甲虫代表财富。这样,以后壶主品茶时就能感受到母亲深沉的爱。

代代相继 源远流长

所谓锔活,就是把破碎的瓷器拼好,用金刚钻钻孔,再用锔钉抓牢,使其恢复原样。它产生的年代,目前没有确切考证。但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早已有锔活匠人的形象,这说明这项手艺在宋朝时就已经存在。

康乾盛世时,八旗子弟都喜欢‘赏花弄鸟,玩瓷藏玉’,一旦家藏的珍贵紫砂泥壶、玩蝈蝈用的葫芦器失手碰了、碎了,便找锔匠修补,锔匠师傅会利用裂纹的走向因势利导,用金银铜铁锔钉,锔出一枝梅或几束桃花,稍经打磨就身价倍增。最妙的是,锔补出来的瓷器滴水不漏。”李军航骄傲地说,“这就叫‘手艺’!”后来,锔活有了粗活和细活之分。粗活以锔补民间生活用品为主,所用的工具大而粗糙;细活被称为“锔活秀”,多为达官贵人服务,所用的工具小巧精致,锔钉也有金钉、银钉、铜钉之分。

民国时,‘锔活秀’一度非常受欢迎。”李军航讲,“那时候,流行‘涨壶’,就是玩家有意在新壶中装满黄豆,注水浸泡,利用黄豆遇水膨胀之力将紫砂壶壁撑裂,再请锔匠用银钉锔成画纹,甚至连壶口、壶嘴、壶柄都趁机加以纹式包嵌。而这,已经超越了实用功能,承载了审美的文化价值。

古老技艺 焕发新生

锔活是门细致的手艺,有的瓷器仅有1毫米,锔钉眼深度要控制在一半多。这种精确到毫米的工作,全凭手艺人的感觉,听着就觉得胆战心惊。在李军航朋友圈里,常可看到这样的感慨:“薄胎,钻锔钉眼,差一点釉就透了,悬啊!

李军航介绍,锔活最基本程序是先找到碎片的碴口,拼接起来用绳子反复扎紧,再用金刚钻沿着裂缝两边,钻出小孔。钻孔时,要钻到瓷器厚度的三分之二,这样锔钉之后不存在漏水的可能。上锔钉时也非常有讲究,只能打一锤,要恰到好处地将锔钉嵌入到位。如果再打第二下,就容易将钻孔打崩或把锔钉打坏,所谓“一锤定音”就体现在这里。

虽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机械批量生产所带来的瓷器贬值,将锔活赖以生存的基础彻底摧毁了。但李军航对这一行当的未来仍信心满满:“锔活是门‘1+1>2’的艺术,锔补好的瓷器不仅有欣赏价值,更有代代传承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这几年的古瓷收藏热,也带热了锔活这个行当。相信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茶文化、瓷文化的再度兴起,大家会更关注这门古老的行当。”

锔活 最早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三地,后因各自不同的特色形成了三大派别:山东的皮钻、河南的弓钻和河北的砣钻。据悉,目前我省的砣钻已基本绝迹。另外两者相比,河南的弓钻速度快,容易造成瓷器炸裂。山东的皮钻,速度稳、比较平和,受到锔匠的青睐。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