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与石家庄的80春秋
省会“国歌中队”的少先队员们瞻仰田汉、安娥塑像。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义勇军进行曲》被暂定为国歌。
本报记者 箫 玉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大家最熟悉的《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她和我们石家庄又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联系呢?
记者在多年前编写《安娥与田汉》一书时,曾采访过“国歌之父”田汉的许多战友和亲属,听他们讲述了这支不朽战歌诞生80年来的感人故事。
《义勇军进行曲》源于石家庄
名将何基沣指挥的长城抗战
《义勇军进行曲》最初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1935年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电通影片公司将影片《风云儿女》拍摄完成并上映,于是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便不胫而走,风靡海内外。
很多人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却不知道她的诞生源于1933年的长城抗战。29军在喜峰口长城以其简陋的武器,用大刀手榴弹对抗日本的飞机大炮,血溅雄关,重创日寇。他们以血肉之躯唤醒了中华民族抗日的信念。
1933年春,石家庄抗战名将、时任109旅副旅长的何基沣率领由他亲自训练的大刀队,开赴喜峰口前线,立誓“当以死报国,笑卧沙场,何惧马革裹尸还”。在激烈的交战中,喜峰口多次易手,29军许多战士壮烈殉国,部队伤亡很大。当喜峰口再次被日军占领后,109旅旅长赵登禹、副旅长何基沣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他们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只能智取,不能强攻,应以夜袭的方式,出其不意地反击日军。
何基沣激励官兵道:“国家多难,民族多难。吾辈是受人民养育之军人,当以死报国!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于是,便从大刀队中组织起500人的精兵强将,分左右两翼突袭日军。骄狂的日寇做梦也没想到29军会来偷袭,都在呼呼大睡。大刀队的勇士们怀着报国雪耻的民族仇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抡起大刀横砍直劈,日军官兵正做着美梦,便稀里糊涂地成了刀下鬼。威震中外的“喜峰口大捷”,成为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胜利。
在长城抗战中,面对敌人的坦克装甲车,飞机大炮,手握大刀身背毛瑟枪的29军将士悲壮地说道:“敌有枪炮,我有血肉”。“不惜以血肉之躯与强敌至惨极毒之武器抗衡”。何基沣等长城抗战将士为民族生死存亡,义无反顾,英勇抗敌的伟大壮举,激发了作者写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那一声时代的最强音。
1933年3月,田汉曾随上海慰问团亲赴长城抗战前线体验生活和采访。是长城抗战给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生活,提供了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义勇军进行曲》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都闪现着长城抗战的身影。这不仅仅是音乐,不仅仅是歌唱,是中华民族的最后吼声,是全民族的呐喊,是民族精神的爆发,是战场上牺牲的勇士的复活。
提到安娥,人们总会不由地想起田汉。在与他的情感旅程中,亦诗亦哲的安娥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悲欢,终于以她自身的独立人格尊严和智慧风貌,铸就一曲非同寻常的爱情之歌。那么他们之间产生了多少悲欢离合的红尘故事呢?
1929年的冬天,好像比以往任何一年的冬天都漫长。田汉正处在人生的转折点上。大革命失败以来的形势使他决定“转换一个新的方向”,那就是转向左翼文艺战线。恰在此时,一位来自莫斯科的红色女郎的出现,在田汉的“爱之国”里卷起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风暴,她就是安娥。
在“南国社”时期,安娥协助田汉开展戏剧运动,并用笔名苏尼亚在《南国》月刊上发表小说《莫斯科》等作品。是她,将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个》改编为话剧《马迪迦》,使田汉不再沉溺于王尔德笔下的那个莎乐美,在人性观中增添了阶级意识。
1930年秋,“南国社”被查封,田汉被迫转入地下,不能公开露面,组织上指派安娥做他的联系人。当时,田汉已参加了“左联”和“自由运动大同盟”等组织,思想上要求进步,安娥便动员他入党。田汉对他的革命引路人安娥,越发增添了敬慕之心和爱恋之情。
要知道,田汉当时已经很知名,是一个与各派都有关系、各派也都要争取的人物。诚然,此前左翼作家如蒋光慈、阿英等,也对田汉发生过一些政治影响,但安娥的出现,才最终实现了田汉投身革命队伍,直接激发他后来写出了《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后来的国歌。国歌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要从这根儿上追起,安娥的功劳理应被记上一笔。
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在讨论国歌时,田汉说:“《义勇军进行曲》好是好,我写的词在过去有它的历史意义,但现在应该让位给新的歌词。”周恩来说:“我们前面还有着帝国主义敌人,我们建设越进展,帝国主义将越加嫉恨我们、破坏我们、进攻我们,你能说:我们就不危险了吗?还不如留下这句话,经常保持警惕好!”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一次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正式选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直到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最终把《义勇军进行曲》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于是,田汉便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新中国“国歌之父”!
田汉从西柏坡到开国大典
要说起田汉赴京参加开国大典,亲眼见证国歌的颁布,那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小山村——西柏坡。1948年11月,田汉、安娥夫妇应中共之邀,从上海通过封锁线到达平山县西柏坡附近的李家庄——中央统战部所在地。
田汉先生之子田大畏生前曾多次与笔者畅谈其父母的柏坡之行。那是一次令这位在文艺界有“田老大”之誉的剧坛泰斗终生难忘的会见。在西柏坡田汉见到毛主席,并在主席家里晚餐,主席在军书旁午中对他做了许多教导。田汉感怀颇深,不由得诗性大发,当即挥毫赋诗:
西柏坡头月正寒,运筹茅屋土窗间。
不教一敌逃天网,百万雄师夜入关。
田汉夫妇还来到位于正定县城的华北大学。在一次有学生们参加的讨论会上,他应副校长成仿吾之请讲话,用比喻的方式阐明他的文艺观点:我们通过蒋管区和解放区之间的“阴阳界”时,国民党士兵喊着要我们蹲下,而我们的文艺就是要人们起来!
华北大学校部给他们派了一辆马车,去探访安娥离别了三十年的魂牵梦绕的故园——获鹿县的范谈村。她曾在诗歌中深情地写过:“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村庄,我的小树,我的草房,我的黄沙土,我的红高粱……那些忠厚的面庞,那些粗布的衣裳。”马车来到范谈村张家大院门口,安娥在亲戚家小坐,便再次也是最后一次离别了幼时的家园。
1948年除夕。上午,朱德、陈毅和林伯渠到李家庄访问已到华北解放区的民主人士,聚餐统战部,大家推举田汉写诗献礼。当夜,就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招待宴会上,田汉朗诵了他热情洋溢的颂诗《革命的除夕》:
这是我们民族/彻底解放前的/最后一战……我们要用更坚定/更聪明的战争/来迎接/人民解放的全国胜利/和一个转捩中国历史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1949年1月31日下午3点,田汉夫妇和住在李家庄的民主人士及家属二十余人,分乘三辆卡车,由统战部秘书长齐燕铭和交际处长金城等同志率领,赶赴北平参加人民解放军的入城式。就这样,他们从西柏坡出发,迎着新中国的曙光,走向天安门城楼的开国大典……
河北英烈园里的“国歌广场”
2002年是安娥百年诞辰,记者在《石家庄日报》发表了纪念这位石门女杰的长篇报道。时任河北双凤山陵园(现名河北英烈园)主任的赵松茂在见报后的第一时间与我们取得了联系,打听到安娥同志的骨灰除在八宝山之外,另一半骨灰在其子田大畏家中存放,于是在陵园内为田汉、安娥夫妇建一座塑像,让英灵魂归故里,将他们的业绩陈列展出,让子孙后代瞻仰学习,接受教育,这一构想立即在双凤山陵园管理者中达成了共识。
当年,记者一行人驱车进京见到了安娥、田汉的儿子田大畏时,得知了落叶归根,魂归故里一直是安娥生前的夙愿,为此,三十年来,田大畏先生一直把母亲的另一半骨灰安放在自己的家中,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这样的母子深情震撼了。听说要把安娥夫妇的事迹陈列展出,他竟毫不迟疑地将安娥、田汉的遗稿、遗物悉数献出。
田汉、安娥夫妇的塑像由河北省师范大学雕塑系主任于焕新教授雕塑。为了准确地体现田汉、安娥夫妇的精神和风貌,于教授几易其稿,披星戴月日夜赶制,经过几个月的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的田汉、安娥夫妇塑像,屹立在双凤山革命陵园苍松翠柏环绕下的北凤山主峰上。
安娥在生命最后一息,还不忘要求家人将骨灰撒在家乡的太行山上和滹沱河畔,这是何等的思乡情节,又是多么高尚的精神境界。家乡人民没有忘记他们,这即是历史的必然,石家庄这块英雄的土地敞开博大的胸怀,终于迎来了他们的游子英灵回归,尽管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
如今,陵园内还建成了全国仅有两座、北方唯一的“国歌广场”,广场两侧的大型浮雕向每一位来宾讲述着国歌诞生和传播的光辉历程。
全国第一个少先队“国歌中队”
2011年“六一”前夕,石家庄市裕华区槐北路小学召开了“国歌中队成立”主题队会,国歌词作者田汉之子田大畏先生专门从北京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他深情回顾:“我的母亲——《卖报歌》的词作者安娥,就出生于石家庄,我的童年也是在这里度过的,对家乡这片红色热土,一直深深眷恋。2008年,田汉、安娥的塑像在河北英烈园落成,如今又在石家庄诞生了第一个“国歌中队”,我作为国歌词作者的家属,祝愿你们在国歌声中好好学习,茁壮成长,将来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槐北路小学成立的“国歌中队”是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个“国歌中队”。在成立队会中,少先队员们重温了“国歌之父”田汉的故事,朗诵了献给人民音乐家聂耳的诗歌,观看了电影《风云儿女》及其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视频资料。著名少先队工作专家张小春为队员们讲述了国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团市委有关领导为“国歌中队”授队旗,河北英烈园副主任贾金栋介绍说:为迎接建党90周年,“国歌广场”在田汉、安娥夫妇长眠的河北英烈园落成,他们希望与槐北路小学国歌中队结成共建单位,把国歌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2011年9月28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田汉之子田大畏和曲作者聂耳侄女聂丽华专程来到槐北路小学“国歌中队”看望少先队员们,并与孩子们亲切合影留念。“国歌中队”的同学们全场起立唱起了国歌,声音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在“国歌中队”教室里,最明显的位置张贴着大幅的《国歌》挂图和田汉、聂耳的画像及生平介绍,教室左前方张贴着“国歌中队誓词”,前门侧面墙上雏鹰评比栏的题目是“前进,前进,前进,进!”中队辅导员盛梅老师说:这是国歌歌词中的一句话,用以激励队员们在卫生、纪律、学习等各方面都要不断进步。在后黑板旁边还设有“国歌中队角”,里面陈设着队员们搜集到的有关国歌的资料和平时队员们爱看的书籍,可以互相交流学习。
聂丽华奶奶饶有兴趣地翻看队员们写给聂耳的一封信。一位队员在信中写道:“我知道您的名字中有四个‘耳’,一定比别人的听觉更灵敏,所以才能谱写出《义勇军进行曲》那样激昂向上、催人奋进的曲子。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会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不断前进,前进,前进,进!”聂丽华奶奶赞扬孩子们的信写得很好。
临别时,孩子们团团将老人围住,用稚嫩的童声留恋地说:“不舍得您走。”两位老人紧紧地把孩子们搂在怀里,深情地用一一拥抱的方式和孩子们作别,很多少先队员眼睛里都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2012年9月20日,上海国歌展示馆沈雄峰馆长一行到“国歌中队”看望队员,并拍摄了采访师生的视频,作为国歌展示馆的宣传资料向公众播放。
“国歌中队”辅导员盛梅老师将“国歌中队”的队旗赠送给上海国歌馆,成为国歌馆的一件最新藏品,将在馆内陈列展出。另外,河北省社科院夏明芳捐赠的国歌立法建议书手稿和记者捐赠的1949年刊登国歌征集公告的《人民日报》,也同时入藏该馆。沈雄峰馆长感谢石家庄人民对上海国歌馆的支持和厚爱,更加钦佩省会文化教育界有识之士对弘扬国歌精神做出的贡献。沈雄峰馆长勉励少先队员们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在国歌声中成长为建设国家的的栋梁。
“国歌中队”中队长王溥铭同学表示要从小做起,继承国歌精神,热爱祖国,立志成才,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力量:“我们中队的红花台题目为‘前进,前进,前进,进!’,队员们取得了进步就在名字上加盖一方长城砖,寓意用我们的努力铸成新的长城,以国歌的精神激励自己永远前进!”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