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9月6日专题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地 点: 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北辰东路8号)二楼201会议室A+B厅
主持人: 刘哲峰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新闻网络处处长
嘉 宾: 焦雅辉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
李晓琳 上海市杨浦区沪东老年护理院党支部书记
李 红 第47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福建省立医院主任护师
王克荣 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
刘哲峰: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大家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年的第34场新闻发布会。这34场还包括前不久连续召开了11场的健康中国行动系列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将继续按照今年的发布主线“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的主题来进行。
近日,中国红十字会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全体代表,勉励他们弘扬仁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会议为第47届南丁格尔奖章中国获奖者颁奖。南丁格尔奖是国际护理界的最高荣誉奖,今年,经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批准,我国福建省立医院主任护师李红荣获第47届南丁格尔奖。
长期以来,广大护理工作者为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护理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我国护理工作成效和护理事业卓越贡献人员的先进事迹。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今天发布会的嘉宾: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上海市杨浦区沪东老年护理院党支部书记李晓琳,第47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福建省立医院主任护师李红,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新闻网络处处长刘哲峰,今天的发布会由我来主持。下面我们首先请焦雅辉副局长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护理工作的发展情况。
焦雅辉: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护理事业发展70年的一些概况。
护理工作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工作,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在防病治病、抢救生命、促进健康、减轻病痛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护理工作者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护理工作始终与祖国同发展,与时代共进步。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护理工作,毛泽东主席于1941年、1942年两次为护理工作者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和“尊重护士、爱护护士”。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接见全国护士代表。邓颖超、陈慕华、彭珮云、张梅颖等国家领导同志历任中华护理学会名誉理事长。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我国第44届南丁格尔获奖者颁奖。200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在中南海接见了优秀护士代表。2019年5月护士节之际,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同志到医院看望慰问临床一线护士。9月2日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同志为第47届南丁格尔获奖者颁奖。这些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我国护士队伍的亲切关怀和对护理工作的高度重视。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促进护理工作发展,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工作。1979-1986年,原卫生部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卫生部关于加强护理工作领导理顺管理体制的意见》,明确了要加强护理工作领导,加强护士队伍建设,理顺护理管理体制,振兴护理事业等重点任务,对促进我国护理工作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原卫生部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建立了我国护士执业考试和执业注册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护士队伍的基本素质。
2005年原卫生部召开了全国护理工作会议,是一次专门部署和研究护理工作的全国性大会,明确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工作发展思路和重点方向。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我国护理工作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自2005年开始,我国护理工作发展进入快车道,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加快推动护理事业和护理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立法规范。2008年,国务院公布实施《护士条例》,从法规层面维护护士合法权益,明确了护士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要求。之后《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办法》、《护士执业考试管理办法》、《临床护理实践指南》等相继出台。
二是规划引领。2005年、2010年、2015年,分别印发实施“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护理工作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三是建设提高。2007年、2012年两次开展了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大比武,提升护士队伍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自2010年起开展护理专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升护理学科能力。
四是改革推动。自2010年至今,在全国启动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为群众提供全面、全程的优质护理服务。同时,开展护理岗位管理试点,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
五是丰富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护理工作不断对接群众和社会日益多样化需求,丰富护理内涵,拓展服务外延。2018年,联合多部门推动护理服务业改革发展,2019年加快发展老年护理,建立了我国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制度和医疗护理员培训制度。
通过上述工作,我国护理工作得到快速发展。护士队伍发展壮大。建国初期,全国仅有护士3万余名,至2018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400万,长期以来医护比例倒置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扭转。护理服务模式由过去功能制护理转变为责任制整体护理。互联网+护理服务等新型护理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护理服务由机构内延伸至社区和居家,为群众提供专业照顾、健康管理、心理护理、康复促进、安宁疗护等多方位护理服务。护理学科水平不断提高,护理国际交流日益扩大。
新时代护理工作开启了新征程。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改革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医疗护理服务存在巨大缺口。这些都要求护理工作要更新理念,转变模式,与时俱进,主动作为。站在新的起点上,护理工作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持续深化护理改革,增加护理服务供给,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努力为群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优质护理服务,为增进群众健康福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健康梦、中国梦贡献新的力量。谢谢大家!
刘哲峰:
下面请上海市杨浦区沪东老年护理院九零后护士团队李书记介绍开展老年护理、服务老年人群的有关情况。
李晓琳: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截止2018年,60岁以上老年人503万,老龄化程度达到34.4%。老年人群是整个社会人群当中最脆弱、最需要照顾、抚慰的人群。如何使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如何使他们获得充足的医疗保健,足够的心理关怀,这是全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
杨浦区沪东老年护理院是杨浦区唯一一所集医疗、老年护理、健康教育、康复、临终关怀为主的公立老年护理医疗机构,核定床位200张。其中七成以上失能失智,近95%生活不能自理,八十岁以上高龄老人又占全体患者的73%。患者的特殊情况给医院的治疗护理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医院现有护士27人,其中一半以上是90后,这些花样年华的女孩是家中的掌上明珠,但在护理院,她们是医院多元化优质护理的主力军,她们长期承担着护理病区200位高龄患者的重任,这支青春洋溢的团队被媒体誉为 “90后”照顾“90后”,不仅作为“中国梦·申城美”基层先进典型、为老服务优秀代表得到各级媒体百余篇报道,还先后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建设基地、上海五四青年奖章集体等荣誉。
一、规范操作,钻研技能。为了加强90后护士的护理质量管理,医院制定了周密的教育培训计划与考核机制,并通过完善政策倾斜、个性化职业规划等方式,激励90后护士不断提升。做好岗前教育,重点培训“三基”操作与服务规范训练。对每一位刚毕业的新护士实行为期一年的带教,从最基本的补液、扎针,到换药、护理压疮,再到和患者、家属的沟通技巧,每一步都由高年资护士在旁手把手指导。结合老年护理专业特长,不定期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提高实战技能。积极鼓励护理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继续教育,提升学历与业务技能。目前护理院14位90后护士中,本科学历10人,本科在读4人;并有多人参加了康复治疗师、心理护理师以及老年护理骨干的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
二、主动服务,传递爱心。90后护士们每天都会在清晨上班前、日常工作间隙、工作结束之后,主动和老人问好、道别,并通过神情、语气的观察,关注老人的心情变化。有时她们会出其不意,送上一份礼物,比如一束娇艳的鲜花、一份香气喷喷的外卖、一条暖暖的围巾等,礼物虽轻,却能在日积月累间拉近护士与住院老人的距离,让不少因为长期缺乏交流而内心孤独的老人,重新拾起对外界的信任以及对生活的向往。
三、发挥创意,和谐互动。创建服务品牌,和谐医患关系。护理院鼓励90后护士发挥创意,将自身所长与病区人文关怀相结合,自2014年3月起,定期开展“我为病区老人露一手”特色服务活动。之后陆续开展了病区老人生日派对、“假如我是患者”角色体验互换活动、 “为老服务进病区”重阳节活动等,获得了病人、家属的广泛好评。
四、志愿服务,传承美德。医院成立了以团员青年为主体的“朝阳守护夕阳”志愿者服务队,引导90后护士们积极参与残疾人体检、百岁老人上门体检、每月一次社区义诊、结对帮扶百岁孤老、困难学生以及“三五”学雷锋日、“五四”青年节、国际志愿者日等各项志愿者活动中,同时充分发挥其红十字救护师资、老年介护培训师专业优势,走进中小学开展初级救护培训,走进居民区传播老年护理知识,走进民办护理机构输出老年护理质量标准。
目前,医院正与民政部门合作,以5G网络运用为契机,面向辖区内部分养老机构、老年日托所试点开展远程介护指导、远程查房等服务,同时对照“互联网+护理”标准,依托医养护APP平台,为更多有需求的老人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将“守护夕阳”社会责任落到实处。
沪东老年护理院90后护士团队是一群充满青春活力,忠于信念、恪尽职守、创新进取、甘于奉献的团队,她们秉承南丁格尔的人道主义精神,勤勤恳恳地奉献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不仅诠释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展现了职业护士的风采,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上海城市精神的典范。下一步,沪东老年护理院将进一步加强老年护理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级,切实满足老年人群的多元化护理需求。谢谢大家!
刘哲峰:
谢谢李书记,下面请李红副院长给大家讲讲自己的故事,讲讲她带动护理学科发展惠及群众的一些事迹。
李红:
各位同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在我国新医改实施10周年之际,有幸够获得护理界的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和王岐山副主席的颁奖,我深感荣幸之至。这次获奖,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对我国护理事业的高度肯定,也是党和政府对护理队伍的关怀。获得这个最高荣誉奖,我深感受之有愧,自己只是做了一些该做的工作,让我鼓起勇气走上领奖台的是与我共同奋斗、携手成长的临床一线同事们,以及我们所照顾的病人们,他们是这个至高荣誉的真正拥有者。
记得马晓伟主任多次提出护理工作必须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回顾近30年工作成长历程,对马主任提出的“三贴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一是护理工作必须贴近病人,让护理返璞归真。我深爱着护理工作,作为一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恢复护理本科教育后的最早期毕业生,我选择在医院工作,就确立了自己的初心:时刻关心病人疾苦,用情怀、用知识温暖呵护病人。也许是因为机遇或高学历的优势,我有了比别人更多地选择机会,可以离开医院,走上更轻松更“好”的岗位。但服务病人的初心,让我一直坚守在临床和教学的第一线,成为病人和同事们眼中的好护士,成为和同学们共同成长的好老师。虽然职务和角色不断变化,但我始终和我的病人、和我的学生在一起。我悉心照顾过西藏先心患儿、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少女、慢病俱乐部的老人们,还有共同学习成长的硕士博士生们,他们是我的牵挂,也是令我坚守的力量,大家是生命的合作者,相互温暖、彼此塑造。
二是护理工作必须贴近临床。无论是实施责任制护理、整体护理还是优质护理模式,无论是专科护理还是护理管理、教育和科研都离不开临床一线的阵地。一百年前,前辈钟茂芳先生把nurse翻译成“护士”,是说护士是受过教育、用知识照顾病人的专业技术人员。我认为只有把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解决患者健康问题,知识才成为护理的力量。多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在没有硝烟的平凡临床护理岗位上,用知识和研究解决临床问题,填补了一些护理学科的空白。我们积极完善危重症患者诊治关键技术,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作用;创新临床护理和医院服务管理模式,推进医院医疗服务持续改善。我在国内外发表了百篇学术论文也获得了一些科技奖项,但是我觉得这些都不能完全代表护理学科发展的成绩,无论是护理管理、教育还是研究,只有切实提升护理专科照顾水平,提升病人的体验,同时提升护士工作满意度,才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知识对护理变革所产生的强大驱动力。
三是护理工作必须贴近社会。十几年来,我带领团队引入“解决问题,促进健康”(PSBH)的全球健康促进理念,引领区域健康促进,努力实施医院-社区一体化健康管理实践,开展延伸护理,走进社区和百姓家里;开展慢病社区护理适宜技术研究,探索中国痴呆患者非药物干预护理路径,获得国际同行认可;我还多次参与我国护理人力配置、护理岗位管理、专科护士培训、护理质量管理等多项政策和行业标准的起草和制定。所有的这些都使我深刻感悟到,护理是这样的为社会所需要,人民的健康需求才是促进护理专业发展的真正动力。当国家需要、百姓需要的时候,我们一直以主人翁的精神,担当实现健康中国的使命,我想这就是护理事业的价值所在,是护理同仁们一直所寻求的社会尊重所在。
有幸处在伟大的新时代,南丁格尔倡导的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将一路激励我们前行。全国的400万护士将汇聚成强大的力量,不忘医者初心、牢记健康使命,为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为健康中国的美丽画卷增添色彩,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谢谢大家!
刘哲峰:
再次感谢李红同志,下面请王克荣护士长介绍一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自己成长的经历,还有服务艾滋病患者的有关情况。
王克荣: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我叫王克荣,是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35年前我从北京护士学校毕业,班主任对我说:“咱们班有两个传染病医院的名额,几个同学都表示坚决不去,你去可以吗?”当时我当时是中医院的代培生,从来没有想过去传染病医院。看着老师期待的眼神,想到传染病医院也要有护士呀!便说:“实在没人去,我就去吧”。就这样我与传染病护理结缘。35年来我护理过27种传染病患者5万多人。
我的手机中有很多艾滋病患者的电话号码,从最初的几个、几十个、到现在的上千个。我每天24小时为开机,就怕患者有急事找不到我,因为我知道,一次安抚、一个咨询就有可能挽救一个患者的生命。
我真正接触艾滋病患者是在1997年,和大家一样,一开始我也紧张,进入病房时,就会用帽子、口罩、隔离衣“武装”自己,社会歧视也比较严重,艾滋病患者反复机会性感染,病情越来越重,我们只有对症治疗和护理,看着我护理的病人最终一个个离我而去,我只有尽可能帮助他们走完最后的人生旅程。有时间就陪他们聊聊天,帮他们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谈谈他们的所思所想。
在工作中,我撰写了艾滋病护理常规、提倡双人采血法等,成为了我们早期艾滋病护理的规章制度。2002年,我有幸去英国学习,回来后我在英国相对成熟的艾滋病门诊护理基础上,依据我国文化背景,创建了我国艾滋病患者门诊护理模式,强调生理支持监测、心理情感支持、社区关怀管理。强调护士在承担治疗任务的同时,还承担起教育者、管理者、咨询者、培训者的职责,成为密切联系医师、药师、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志愿者的核心,这种护理模式大大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近年来,艾滋病护理工作在临床、科研、教学方面飞速发展,随着抗病毒治疗的普及,经过规范治疗,艾滋病患者的寿命已经接近正常人,这里面凝集着全体护理人员的心血。
与艾滋病患者相处20多年,我已从当年那个紧张不安的小护士,成长为国家艾滋病专家组成员。在多年护理艾滋病患者过程中,我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风险。一次,一位艾滋病患者突发癫痫,咬破了自己的舌头,满嘴是血被送到了医院。抢救时,就在我给患者塞牙垫的瞬间,患者癫痫再次发作,一下子咬住了我的手,当时我感觉到钻心的痛,双层手套也被咬破了,上面全是血。我立即到洗手池进行冲洗,发现手指上虽然有两个深深的牙印,但没有破皮,消了消毒,继续抢救病人。
为了缓解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压力,我们成立了北京红丝带之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患者。刚刚提到的那位癫痫发作的患者后来成为了我们红丝带之家的志愿者。就这样,一个又一个我们帮助过的病人纷纷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和我们医护人员一起为艾滋病患者和家属提供关怀和支持,传递爱的温暖。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为我颁发了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我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再接再励 保持荣誉”。在艾滋病防治战线上,我将逐梦前行。与艾同行,我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我是王克荣,全国400多万护士的一分子。谢谢大家!
刘哲峰:
谢谢,再接再厉,保持荣誉。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提问前通报一下自己来自哪家媒体。
健康报记者:
焦局,刚才您提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护理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多成绩,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这些成绩?再一个,对我们工作有什么启示?下一步国家层面还有哪些行动来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谢谢。
焦雅辉:
谢谢你的提问。其实刚才在简要介绍当中也提到了,我下面还有一个材料更详细一些,再给大家作一个介绍。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特别是2005年以来,护理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2005年对我们国家护理事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一是我们国家护士队伍发展壮大,刚才提到,建国初期的时候,全国只有3万多的护士,1978年已经发展到了40多万,1985到了63万,1995年是112万,2005年是135万,到2018年底,我们国家注册护士总数超过了400万,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将近50%。实际上,这个数字可能还是不够的。在中华护理学会成立110周年会议上,国际护士会主席提到,在全球护士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是55%,我们国家是接近50%,每千人口护士数是3人。长期以来,中国医生比护士多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医生和护士比,医生的数量是要少于护士的,更多医院里面的医生主要工作是完成医疗任务,以后更多地对病人的护理、观察病情都是由护士来完成的。所以我们国家长期以来是医生比护士多。
最近这几年,医护比倒过来了,并且护士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也不断提高,一个反映的指标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到将近70%。以往我们的护士队伍还是以中专为主的,最近这些年,我们的素质不断提升。
第二,护理模式改革创新。以往我们的护理工作,是功能制护理,给点药、打个针、输个液,就是护士的主要工作了。最近这些年,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们在全国推进了责任制整体护理,对患者不仅是输液、打针,同时还要关爱患者,身心的护理要结合起来,提供一个全面的护理服务,显著增强了患者看病就医的获得感。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医疗健康,去年国务院颁布了文件以后,智慧护理、互联网+护理服务这些新型服务模式也不断出现,更好地对接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第三,护理内涵也得到了丰富和拓展。过去我们的护理工作主要是在医疗机构内为患者服务,按照马晓伟主任的要求,护理工作要“三贴近”,即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过去这些年,我们围绕贴近患者和贴近临床的护理是工作的重点。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我们现在的护理服务重点也在向贴近社会进行转移。现在我们逐渐把机构内的护理延伸到社区和家庭,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人群,包括孕产妇、新生儿、母婴保健提供护理,还有残疾人的康复护理,我们要为全人群提供专业照顾、健康管理、心理护理、康复促进、安宁疗护等服务。特别是前两天刚刚发布关于老年人护理需求的评估标准,不仅是对他的身体机能进行评估,对心理状况也进行评估。另外,关于安宁疗护,我们国家是癌症高发的国家,死亡率和国际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对于这些老年人,还有临终的病人,我国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短板。所以,最近这几年,我们在发展安宁疗护体系建设,出台相应机构标准和服务规范,同时护理服务也在向这方面进行延伸。
第四,护理学科水平不断提高。从2010年开始,国家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其中不仅仅是临床的相关学科,同时把护理学科也作为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个项目促进了护理专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护理学专业被定为国家一级学科,也推动了护理教育的发展。护理教育也为国家培养护理专业人才和专业人员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大批临床护理的骨干和优秀护理管理人才逐渐培养和成长起来,在引领护理学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像我们今天两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都是在各自的专业护理学科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是中国推荐给国际红十字会,被评为南丁格尔获奖者。
第五,护理的国际交流日益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中华护理学会也是国际护士会的重要成员。我们护理不仅是服务国内的需求,同时在与发展中国家卫生合作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护理学会110周年暨“一带一路”国际护理论坛上,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也宣布,要与23个国家签署护理方面的合作协议。目前我国向部分国家和地区派有援外的医疗队,这个援外医疗队中就包括了护士,他们冲锋在前、勇于担当、不怕牺牲,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赞誉,展现了中国白衣天使的风采。
回顾70年护理事业走过的路,我们得出一些启示,首先是护理工作发展还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核心领导力量,也是推进工作发展行稳致远的根本政治前提和保证。70年来,护理工作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中华护理学会今年成立110周年,在我们国家也是非常具有历史的行业组织。归根到底,这些发展取得的成就,都是因为我们坚持了党的领导,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特别是立足我们国家的国情,攻坚克难,不懈努力,使护理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
第二个启示,护理工作发展要始终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来统筹推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和责任,护理工作的发展也要从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谋划和发展。世界卫生组织的护理官员和国际护士会的主席也在强调,国家对于护士这个职业的重视,不仅仅是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推进器的作用,同时对于经济的发展,保护国家提高劳动力、减少性别歧视、促进女性就业,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所以我们护理工作发展要主动统一于当前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当中,统一于新形势下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之中,要从维护全面健康的高度定位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卫生健康事业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在这个服务过程当中,我们的护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在医疗行业有两句名言,一句叫“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还有一句是国际上流行的特鲁多的一句名言“偶尔是治愈,总是去帮助,常常是关怀”,特鲁多的这句名言更多地诠释了护理的真谛和护理工作的内涵。所以护理的发展也要统一于新形势下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之中,要从维护全面健康高度定位发展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第三个启示,护理工作发展要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护理服务的美好需求始终作为推进护理工作发展的奋斗目标。所以今天的发布会也是为了适应当前老龄社会的现状,我们请了上海的老年护理院的负责同志给大家介绍相关情况,这也是我们当前社会上对于护理服务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最明显、最突出的领域。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维护人民健康精准对接群众护理需求作为推进护理工作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四个启示,护理工作的发展还要不断改革创新。我们基本卫生工作的方针,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坚持创新。改革和创新也是赋予我们护理工作发展无限的生机活力以及强大的动力。我们护理要融入到深化改革特别是深化医改的大局当中来,护理要跟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建立都要相匹配、相适应。我们坚持护理的理论、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增加多元化护理服务供给。当前以医院为重点的护理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所以我们要从外部来激发护理事业的活力,从内部增强护士的积极性,增强内生的动力,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发展的这些症结,从而实现护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健康中国”的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保安全,加快发展护理服务。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护士队伍建设的力度。我们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护士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护理服务能力,不断完善护士执业管理制度,拓宽护士执业发展的路径。
二是要推动护理服务业的发展。现在我们对于护理的外延进一步延伸,从护理事业延展到护理服务业,这个护理服务业既包括护理事业,也包括现在有着广泛发展前景的护理产业。我们贯彻落实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通过推动护理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促进护理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加快发展老年护理服务。推动建立《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和《医疗护理员培训制度》,这个两个文件刚刚印发。下一步,我们还要做好贯彻落实。近期要出台加强老年护理发展的指导性和技术性文件,推动老年护理快速发展。
四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把我们今天到场的三位,以他们为代表的,我们全国在护理工作当中发展的历程、重大成就、宝贵的经验以及这些先进的典型、感人的故事,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展示弘扬正能量,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护理发展的良好氛围。谢谢。
人民网记者:
李书记,您提到沪东老年健康护理院九零后护士团队工作开展得很有特色,对这些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我们还有哪些正在探索的做法?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谢谢。
李晓琳:
谢谢人民网记者的提问。下一步,我们首先将继续优化服务细节,深化人文护理建设。为了让年轻的九零后护士能更设身处地地体会什么是老了的感觉,医院也购置了老年模拟人的体验装置,让这些年轻的护士们能更纸介质更感性地体验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比如老年人的老眼昏花和腿脚不利落的感受。同时为了营造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医院利用“互联网+”技术,安装了空气新风系统和智能床脚垫,实时监控患者生命特征以及他的离床情况,病房还安装了全系统的便器污物处理系统,以及无障碍的淋浴设施,让老年人有个舒适的住院环境,并采购了破壁机、可塑性调羹、可调节的围兜等生活用品。
第二,通过大手牵小手,继续做好传帮带工作。目前,临床上95后甚至00后的护士已经踏入职场,九零后护士已经成为医院的中坚力量,他们已经担负起新进护士的带教工作。我们在指导护理技术的同事也将爱心服务的理念,以及手手相传的温度传递给新鲜血液传递给这些新护士。
第三,继续做实智慧养老,持续回馈社会。我们与民政部门合作利用5G网络为契机,面向辖区内部分养老机构以及老年的日托所试点开展远程技护指导、远程护理查房服务。下一步,我们还将对照互联网+护理的标准,依托“医养护”APP平台,组织90后护士为更多的有需求的老人提供上门的护理指导,也是将我们守护夕阳的社会责任落到实处。谢谢大家。
中国卫生杂志记者:
想问一下王克荣护士长,您刚才提到说,您的手机中有很多患者的联系方式,您是怎么去为这么众多的患者提供优质的、规范的护理服务呢?谢谢。
王克荣:
谢谢您的提问。最开始的时候,一个人其实特别忙,后来我们主要是有很多的医护人员,还有我们志愿者团队加入进来了,现在有了更多的人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咨询和帮助。我们红丝带之家还开办了热线,每周开放六天,每天开放八小时,患者和家属可以到红丝带之家来进行咨询。我们每年接待患者和家属大概一万多人次。我们秉承着与艾同行、共享生命的理念,整个志愿者都是经过培训的,他们是艾滋病患者的陪伴者、支持者、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现在我们红丝带之家这个团队已经非常成熟了,可以为患者提供支持和帮助。我觉得,现在和以前相比,我们更专业化,往医务社会工作方向发展。谢谢。
界面新闻记者:
第一个问题,相较于一线城市的护士数量,其实可能社区和农村比较缺少专业的护士。想问未来政策上会不会来解决这种结构上的分配不均,比如说鼓励 护士下到基层?第二个问题,我看到医学界8月底有发布一份护理行业薪酬现状报告,其中显示,护士对职业满足度最高仅为5分,满分是10分。报告认为可能和三级诊疗不完善,大三甲医院人多、夜间补贴低等有关,想问怎么样提高护士的职业满足度 ?
刘哲峰:
您说的这个调研报告我们还没有关注到,不知道样本量怎样,有时网上网下调查的结果可能会不太一样。希望你拿一个权威的报告来提问。
界面新闻记者:
医学界的样本是只有1000多人,但是应该也反映出当下的一些情况。
焦雅辉:
谢谢你的提问。现在我们国家确实在人力资源,不仅仅是在护士这样一个队伍当中,整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源确实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三级医院可能人力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多一些,在基层,相对来说还是有一些跟未来分级诊疗、基层首诊的要求仍不太匹配。其实,这是几个方面的原因,不单纯说是因为基层这些人不愿意去。
第一,在基层的医疗机构同时还有人员编制的限制,我们国家医疗机构是按照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从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从编制上来讲,基层的编制就少,这是一方面的原因。
第二,可能不仅仅在卫生行业,在任何其他行业都有这样的规律,我们都知道一个自然规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家里面培养出来一个大学生,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都愿意到更好的单位、更好的岗位去工作,去发挥作用,所以这是各个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的问题。我想,在医疗行业也确实存在着这个问题。
最近这几年,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一方面我们增加人员的培养,从医学教育开始,我们加大了医学专业医学生的培养力度,每年毕业的医学生数量都在逐年增加。其实从我刚才介绍的这组数字来看,包括医生,包括护士,每年通过执业资格考试的数量、注册的人力资源的数量还是在逐年增加的。在医改推进的过程当中,我们通过多种措施,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增加基层岗位的吸引力。一方面,很多地方出台了一些措施,把基层这些人的工资福利待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并且在晋升职称方面也专门针对基层的特点,减少对论文和外语方面的要求,建立职称评定体系。在有些地方,还出台了一些更加优惠的政策,给更高的年薪,来招聘基层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以,据我了解,现在应该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紧张的状况还是逐步得到了缓解。并且,我们现在通过医联体,还有远程医疗服务,这些多种手段,包括医生的多点执业,要求通过医联体,让我们的医生、护士,还有药学人员都能够在医联体内把服务以及工作都下沉到基层,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指导,提升基层的服务能力,并且利用远程手段,提高上级医院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我想,这些种种的举措,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增加,将来逐步缓解我们国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失衡,应该说还是会起到很大推进作用的。
关于您说的护士的职业满足感。刚才您说的这个调查我不太清楚,因为有些调查可能还有个时间,他是什么时间段进行调查的,是最新的数据还是以往的历史数据。它可能还是有一些偏移。我们有一个实时满意度调查的平台,样本量是千万级的,我们的调查包括患者的满意度和医务人员的满意度。这个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医生和护士都包括在内的。根据我们满意度调查的平台,患者的满意度远远高于医务人员的满意度。但是这几年随着医改,特别是薪酬制度改革的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对医务人员要按照“两个允许”的政策,建立适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我们医生和护士的职业满意度还是在逐年提升。他的满意度不仅仅是体现在薪酬,因为医生和护士更多的还是有一种职业的满足感,还有社会价值的追求,患者对于这个职业的认可。这几年,从国家和社会,通过国际护士节,还有医师节,以及种种的特殊节日,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增进社会对于医生和护士这个行业的理解。据我了解,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满意度,大数据显示是在逐渐增强的,并且医院内部薪酬制度的分配也在向这些高风险、高强度的岗位倾斜。在医改过程当中,医疗服务价格的改革,对于像诊疗费和护理费,都是要优先提升的,在医院内部的分配,对于护士,像值夜班的夜班费,比以往也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当然,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现在还没有完全到位,医疗服务的比价关系还要进一步理顺。但是我想,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我们薪酬制度的建立,医生和护士的劳动价值将来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他们的职业满意度和职业满足感会进一步提升。只有他们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谢谢。
刘哲峰:
谢谢刚才这位媒体朋友,你提醒我了,我也认识一千多名媒体人,回头我也对媒体人的薪酬和满意度搞一个调研,看看大家是什么情况。继续提问。
健康县域传媒记者:
李主任,近日发布了关于老年护理需求和评估的通知,请您谈一下关于医疗机构内开展延伸护理的思考和探索。
李红:
事实上,我们各个医疗机构是针对我们国家卫健委号召的延伸护理目标,开始了一系列不同的探索,当然是立足于三级,我是来自三级综合性医院,所以首先我们的延伸护理,从概念来说,一个是院内的延伸,多学科的延伸,从急诊到ICU,到病房,一个整体服务链,我们尽可能做到无缝护理。另外一个延伸的概念,就是从医院到社区的延伸。我们三级公立医院,特别是三级综合医院,目前探索的护理方面,一是体现在患者出院的随访,我们医院出院患者的随访率已经接近100%了。所以,在护士随访的带动下,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我们的医疗队伍,医生觉得这个特别好,所以很多专科的医生也加入护士的随访行列,不仅是电话随访,还建立了QQ群,甚至我们有专病的网络平台,医生和护士在这里随访。到现在,我们更加高大上了,今年在数字中国会议上,我们福建省立医院特别展示了一个可穿戴式的云平台,像我们这样的三级综合医院,也是我们区域的老年医学中心,我们以这个为基点,建立了一个健康管理的平台。可以为我们健康管理的患者,进行一些生命体征的监测。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患者的日常病情报告,以及医生对患者的饮食、运动、药物等等方面的管理和指导。我们“腹透”患者居家的案例,还在全国中华医学会获得了一等奖。当然不可能三级医院所有的护士都延伸社区了,就是从医疗机构上面,我们主要的服务,是随访这一块。另外,我们医院有二十多家医联体单位,含福州市的几个社区,我们的专科护士定期到社区培训社区护士,甚至社区医生,指导如何开展慢病管理,甚至到社区开展一些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我们建立了“一龄一教”的急救模式,教小学生怎么急救,教幼儿园小朋友、青少年、老年人怎么样急救,所以对于社会、对于提升社会对护士的认可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护士通过延伸护理,他们很多都是利用业余的时间走进社区,开展专科护理的服务、指导,发挥他们的作用,这也是延伸护理的一方面。我就我们三级综合医院来谈综合护理,其实还有很多,包括互联网、医疗、网约护士等多方面。
中国人口报记者:
李红院长,首先恭喜您获得第47届南丁格尔奖章,您作为护理界的代表人物,我想了解一下,在您看来如何更好地践行南丁格尔精神,更好地服务患者?谢谢。
李红:
事实上,在学校读书的时候,看南丁格尔电影,包括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特意到南丁格尔博物馆,在托马斯医院,逗留了很久很久,体验南丁格尔的精神,核心到底是什么。事实上,工作了三十年,我觉得南丁格尔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体现在临床的工作中,每个护士、每一个平凡的岗位,怎么用我们的知识照顾好病人。有些病人不能完全治愈,我们常常去帮助、去安慰,这是南丁格尔精神一个最朴素、最基本的体现。比如说,对从事护理教育的同仁们而言,就是将我们的情感教育、护理理论教育以及护理实践教育融合在一起,对于护理管理者而言,怎么样以病人为中心,以提升患者的体验为基本目标,同时开展一些基于循证的持续护理质量的改进。对于护理研究而言,以解决健康问题为着眼点,从研究方法上,不光是自然科学方法,还要融合社会科学的方法,通过我们的研究,反过来推动护理临床、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的变革,这就是我理解的南丁格尔精神。
刘哲峰:
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