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城施策营造产业生态环境

23.08.2017  12:02

座城市有没有吸引力,与产业发展休戚相关——

因城施策营造产业生态环境

新城新区的建设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产业不是凭空而来,如何进行产业规划?如何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如何更好地为“”服务?专家认为,要详尽调研、全盘考虑,还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最为关键的是,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

宜居先宜业。在新城新区建设过程中,城市吸引力的塑造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在发展新城新区产业时,如何有针对性地定位产业?如何增强产业的创新能力,提高区域整体吸引力?此外,产业不是凭空而来,产业的发展需要以城市为依托。如何协调和处理好产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业”,做到真正的产城融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和学者。

产业定位须全面考虑

要考虑当地的产业资源、环境要素和产业基础,也要看能否便利地从周边、全国甚至全世界获得所需资源

为新城新区进行产业定位,实际上是规划的问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表示,多年的城市规划经验告诉我们,产业规划要符合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规律。在规划之前,需要研究当地在产业方面有什么苗头和趋势,或者有哪些初期的产业形态。在分析这些现象的基础上,再根据产业特质来做定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同这一观点。倪鹏飞指出,定位新城新区产业,首先要考虑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条件,特别是当地有什么产业资源、环境要素和产业基础。新城新区的产业要从这里面生长出来。

比如,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三来一补”模式为主的加工贸易产业。而“三来一补”成为主导产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毗邻香港的独特地理位置,以及当地土地和劳动力等优势,包括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各种有利条件集聚,使得珠三角迅速成为外向型经济地区。

其实,产业定位还不能仅限于当地要素,也要看周边有什么相关产业,以及能否便利地从周边地区、全国甚至全世界获得所需资源。只有把这些要素都考虑进去,才能对产业精准定位。”倪鹏飞说,以贵阳为例,因为其环境优美、气候适宜,普遍认为当地适合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旅游服务业。但是,贵阳抓住了大数据发展的契机,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当地适宜的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借助互联网技术,在大数据产业上做得有声有色。

为新城新区的产业作定位,涉及的要素非常多,要作详尽调研,还要通过特定的方法来计算。倪鹏飞表示,首先,确定哪些因素影响产业定位;其次,要看通过城市规划经验提炼出的哪些因素特别重要;再次,与全国其他新城新区对标,看产业发展处在什么水平,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最后再确定产业定位。这一过程也需要科学论证。

此外,相关业内专家表示,为新城新区定位,还要从新区整体发展战略去考虑。“比如,建设新城新区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是为了疏解中心城市功能还是为了发展特色产业?是为了解决产业创新方面的问题,还是为了解决公共服务方面的问题?只有了解新城新区发展大战略,才能有针对性地为产业定位。

注重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企业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应建立起足够的联系,形成相交融的产业生态链,还要铺设软环境,营造创新土壤

当前,还存在着这样一些城市,它们本身发展很好,但是过于依赖某种资源,当资源出现枯竭,城市的相关产业随之萧条,城市也走向衰落,殷鉴不远。在发展新城新区产业的过程中,如何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高区域整体吸引力?

业内专家认为,在发展新城新区产业时,一定要注重形成产业生态链。很多城市随着支柱产业的兴衰而兴衰,是因为没有形成产业生态链。在政府大力招商引资的背景下,一些大企业看重当地优势资源或优惠政策,迅速落地生产。但是,这些企业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没有建立起足够的联系,没有产生交融在一起的产业生态链。一旦大企业撤离或所在行业衰落,所在城市的活力也将迅速衰减。

同时,要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不仅要吸引大企业前来投资建厂,更要营造合适的土壤和氛围,让创新型企业自发生长。

观察一个地区是否具有创新的土壤,不应只看那些大产业和大企业。例如,谈起深圳的创新能力,肯定绕不开华为和腾讯,但是,当地数量众多的中小微企业更是未来创新发展的关键,从它们生存状况可以看出当地的创新能力。”朱荣远表示,只有具备开放的观念、良好的契约关系、完备的法治精神,才能孕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产业和企业。

在营造土壤的过程中,政府要发挥怎样的作用?相关业内专家表示,如果是简单的招商引资,政府只要将水电、土地、交通等硬件设施建设到位就可以了,但是要营造创新的土壤就需要更完善的软环境,比如,降低创业成本,开展创业辅导,提供融资服务,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合理切分政府和市场关系等。这意味着相关部门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此外,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开放。倪鹏飞说:“在封闭状态下,资源要素只能是当地的,缺乏创新和转型的基础和动力。只有充分开放,增加新的要素市场,才能打破内部固有的循环体系,为产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切莫急于求成。”朱荣远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顺应城市发展的规律。新城新区的建设周期为5年到10年,5年到10年之间,可能形成初步的规模,10年之后,才能真正产生吸引力。产业创新也要遵循规律,不能缩短或者跳过城市生长的各个阶段。

产城融合要因地制宜

哪些产业可以融合,哪些产业不能融合,以及如何进行产城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都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城市发展也要有产业作支撑。为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通知,拟在全国范围内选择60个左右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了全国58个产城融合示范区以及建设的主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不少新城新区把产城融合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产城融合是指城市在特定发展阶段,产业、城市和人口三者围绕城市功能互动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三者均衡协调和可持续。相关业内人士表示,产城融合在时间上要同步进行,产业发展要与城镇建设做到同步演进、协调配合,应避免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并围绕工业发展需求优化城镇功能,确保城镇化有产业带动,工业化有城镇支撑。

不少专家表示,开展产城融合,关键还在于满足人的需要。朱荣远表示,首先要确定“”具体是哪些人?是外来人还是本地人,是普通劳动者还是高端人才?是普通群众还是企业家?“”指向的明确对城市和产业非常重要。厘清了“”的概念,才能更好地规划产业和城市的关系。

以当地人和外来高端人才为例,倪鹏飞分析认为,一般来说,当地人在新城新区建设中是受益者,但如果没有平衡好关系,这一群体也可能是受损者。外来高端人才的工资待遇可能不错,但容易受到高房价影响,进而产生其他社会问题。在产城融合的过程中,应根据人的需要,进一步调整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使得他们的投入和回报更趋平衡。

倪鹏飞进一步介绍说,在空间结构上,如果新城新区过分注重工业产业,规划面积较大,必然压缩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特别是住房用地的面积,带来用地不均衡等问题,引发房价上涨。如果产业和生活空间布局不合理,交通建设跟不上,则很难保持职住平衡,为新城新区发展埋下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产城融合也要因地制宜。相关业内专家表示,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合发展产城融合。比如,一些重化工发达的地区,因为产业有一定的污染性,就不能简单地产城融合。只有一些污染很小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才适合融合。倪鹏飞认为,产城融合不是绝对的。哪些产业可以融合,哪些产业决不能融合,以及如何进行产城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都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

阔步迈向旅游强市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首届石家庄市旅游产业政府
把握互联网发展新机遇 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8月24日,第三届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厅
渤海新区 苦练内功走好转型新路
  (通讯员皮家琪 记者孙毅)最近几天,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