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世园会总体规划团队负责人:设计彰显人本关怀
徐聪艺
低碳生活馆。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 师源/摄
圈中为湖中间新修的小桥。
燕赵都市报记者 刘岚
今天,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式拉开帷幕,在171天的会期内,这座凤凰之城将向世人展示“都市与自然·凤凰涅槃”的独特魅力。
世园会开幕前夕,记者采访了此次世园会总体规划团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EA4设计所所长徐聪艺,听他讲述了“凤舞”构想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背后的故事。
生态塑造是最大的展品
唐山世园会将是一个向世人展示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的样板,也是唐山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重要节点。
燕赵都市报:唐山世园会是首次利用采煤沉降地举办的一次不占用一分耕地的世园会,设计理念中,特别强调了“都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唐山这样一个传统工业城市举办世园会,为何着重打出了“生态”这张牌?
徐聪艺:唐山世园会是以坐落在采煤塌陷区旧址上的唐山南湖公园为核心会址,这片区域曾是因煤矿挖掘而形成的塌陷区。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地区的生态状况日益严峻,此前经过唐山市大力生态景观治理,该区域被塑造成了南湖公园这个大型景观休闲区。
在设计之初,我们就希望通过本次世园会凸显唐山抗震重建和生态治理恢复的成果,表明唐山人民保护环境、修复生态、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规划团队对南湖公园进行了进一步生态改造,既保留和展示了唐山的工业历史遗迹,又彰显了生态改造城市的核心理念。可以说生态塑造就是唐山世园会最大的展品。
燕赵都市报:那在园区的生态塑造中,有哪些亮点呢?
徐聪艺:在对南湖地区生态景观的升级改造中,我们团队始终把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理念渗透至公园的每一寸土地,其中低碳生活馆就是展园体系中的点睛之笔。它是世园会历史上首个低碳生活馆,内设国内首个京津冀生态环境沙盘、京津冀雾霾演示系统,它充分体现着生态与低碳的核心理念。
这个展区整体由低碳生活馆、雨水收集公园、太阳能风力发电互动体验区及竹林剧场组成,我们将它努力打造成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低碳生活展示、生态技术应用的科普教育基地和低碳生活创意示范区园区,以此呼吁更多的人重视空气污染及环境恶化的问题。
“集成规划”下的全盘统筹
世园会总体规划团队对项目全过程实施系统整合,“总导演”全盘统筹实现各系统设计、实施精准对接。
燕赵都市报:此次世园会提出了“集成规划”的理念,请您介绍一下这个规划的特点和好处。
徐聪艺:唐山世园会的规划设计面临着多个技术专业、投资主体、施工主体及管理方同时叠加,因而在规划综合设计、技术管理及后期实施效果把控的层面上都较为复杂,对总体工作的组织提出很高的要求。
我们的设计团队结合以往相关项目的成熟经验,提出了“集成规划”的项目整体运作理念,也就是我们设计所既要安排好规划、建筑、景观、交通、市政、照明等多个技术专业的协同工作,还要把控总体实施效果等,这就相当于我们扮演了世园会项目设计的“总导演”。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做到各系统设计与实施的精确对接,使精确协同的设计渗透到园区的每个角落。
燕赵都市报:可是作为建筑设计单位,在交通、市政等方面毕竟不是行家,您的团队如何弥补这些“短板”?以往各地大型展会活动都难免会遭遇交通拥堵,世园会开幕后又逢“五一”假期,您对届时的交通畅通是否有信心?
徐聪艺:对于交通堵不堵我真的不敢说。往届世园会大多距离城市建成区较远,唐山世园会是在唐山市中心城区,周围交通条件相对复杂,开园后当地交管部门会有临时调度,公共交通也会增加运力,但周围局部地区路段是不是会堵不好说。
至于专业上的“短板”,我们一般会与当地最熟悉地域情况的专业机构进行合作,借助他们的专业优势,争取最合理的规划设计。
让世园会在唐山永不落幕
世园会展区与城市空间有序衔接,未来可作为城市文化生态核心区,成为大型展会会后利用的有益尝试。
燕赵都市报:在设计方案中,提出的目标是打造一届“精彩难忘,永不落幕”的世界园艺盛会,如何做到让世园会在唐山永不落幕?
徐聪艺:我们的规划将园区定义为“城市中的花园”,会址所有场馆、展馆、展园,全部按照“会期参展、会后经营”的理念规划建设,均为多功能、永久性建筑,为城市留下可持续利用的服务功能。
园内的几个展区通过道路交通体系,与城市街区无缝衔接,方便展区在会后转化功能,进行综合利用。比如它可局部甚至全部对外开放,既能以不同特色的展区吸引观众,承接各类大型赛事、会议、庆典等活动需求,又可以为不同门区周边生活的市民提供便利,满足健身、散步等不同强度的游赏需求。
燕赵都市报:世园会的举办,使南湖区域得到了进一步升级改造,未来这一区域是否能在城市功能中发挥更大作用?
徐聪艺:可以说,世园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带动了南湖公园的基础设施和景观提升,它已经成为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大型城市公共空间。借力世园会,唐山已经开始启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力争在会后给世人留下一座功能完备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同时,整个园区与周边的城市文化聚集区相互呼应,与图书馆、大剧院、展览馆等大型公共建筑一道,将共同成为唐山市未来的城市文化生态核心区。
一座小桥 彰显的人本关怀
建筑和景观都是服务于人的,一个恰当的设计,会创造出舒适和谐的体验,让大家把现实感受慢慢沉淀为美好的记忆。
燕赵都市报:据了解,当时有七八家来自国内外的知名设计机构参与竞标,您觉得您的团队为何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徐聪艺:如果我说是因为“一座桥”您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座桥确实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唐山世园会规划总面积大约5.4平方公里,场地中心被东、西两处大型湖面占据,各展区基本是围湖而建,而游客沿湖走一圈大概要走10公里以上。
为了避免展园分散、参观路线和观展时间漫长、方向感不强等规划问题,我们打破了环湖观展的模式,在湖面上一处距离最短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桥,这座桥串起了一条大约两公里的主轴线。
我们沿这条轴线,由北向南布局多处主要景观节点,主轴线将若干展览亮点疏密有致地串联在一起,大家可以在主轴线周围以不同的半径进行游览,根据行程自由选择半日游、一日游或两日游等。
当时仅有我们一家提出了修建一座桥的设计构想,看似简单,实际上这座桥串联起的绚烂主轴重塑了大家的游园体验。
燕赵都市报:这些年建筑界似乎流行“怪诞”之风,好像不“奇”不“怪”就难以在竞标中获胜,您当时提出如此“质朴”的设计思路有没有过担心?
徐聪艺:我觉得帮助我们获得最终胜利的是我们对城市的态度。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艺术和综合条件的融合,真正为城市和人带来舒适的感受。
设计者对城市的思考,不是停留于在那里做一个什么样的建筑,而是从规划设计角度真正为城市留下什么。
唐山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承载着工业文明的机遇,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过往,世园会正是这座城市如今多彩生活的真实展现,它也必将延续人们对唐山这座城市的美好记忆。
如何让城市记忆更美好?最终留下的建筑和园林景观,都是服务于生活于此的人,所以我们需要给它一个恰当的、适合的设计,创造一个更舒适和谐的环境,让大家能把现在的感受、体会慢慢沉淀为记忆本身。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