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合作时报》靖安镇供销社有个“铁娘子”
——记河北省昌黎县靖安镇供销合作社主任廖桂珍
人物档案:
1968年,廖桂珍开始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靖安镇供销合作社工作。先后做过会计、业务员、门市部经理,1993年被任命为靖安镇供销合作社主任。四十几年来,无论是开办资金互助中心还是参与土地流转,她始终以让农民发家致富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97年她被评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劳动模范。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她,仍续写着供销社人生。
凡人名言:
无论办什么事首先要考虑百姓,这样大伙才能信任你,贴近你,工作中才能支持你。
只要想为职工、为百姓做事,还有做不成的吗?
1999年9月10日,是河北省昌黎县靖安镇供销合作社主任廖桂珍退休的一天,此时的她已经在供销社的岗位上工作了整整28年。虽然到了退休的年龄,领导仍认为廖桂珍是靖安镇社主任的不二人选。选择继续干,还是退休养老?年过半百的廖桂珍几乎没有犹豫,她深知供销合作社是能为乡亲们办事的。她说:“工作快30年了,我一天都没离开过供销社!舍不得!”廖桂珍不仅选择留在靖安镇社,而且与时俱进,跟随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大潮,屡屡创新。从带领农民成立合作社、建大棚种蔬菜到建立合作社联合社,开设资金互助中心、参与土地流转,廖桂珍都走在前头,干得有声有色。如今靖安镇社固定资产达到3800万元,基层社经营面积5700平方米,领办合作社80多个,助农增收3800万元。
说话“咬牙”的铁娘子
从会计、业务员、门市经理、秘书到副主任、主任,廖桂珍把基层社的工种几乎统统干了一遍,也体会了供销合作社的兴衰起伏,是地道的“老供销”。然而,1993年廖桂珍被任命为靖安镇社主任时,很多人都劝她离开供销社,不要接这个烂摊子,更有不少人议论说:“男主任都干不好,你一个女的能干啥!”
廖桂珍却说:“别看我是个女的,说话‘咬牙’。” “咬牙”,是靖安镇方言,意为算数,听起来就透着一股韧劲儿。
1993年的靖安镇社,正进入最低谷,十几万的房租收不上来,职工已经5个月没发工资。人们都说“干点啥都比在供销社强”,廖桂珍却不这么想。她说:“我觉得供销社不好,不是单位不好,是形势不好。别人托关系走了,我就愿意一直在这儿工作,领导信任咱,咱就得干好。”
“刚开始挺困难的,职工来我办公室要工资把电话都摔了!”廖桂珍对那段时光记忆犹新,但她有一个信念:“只要想为职工、为百姓做事,还有做不成的吗?”
廖桂珍分析出资金困难的原因后,用半年时间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把商户拖欠供销社的房租全部收缴到位,拖欠200多名职工5个月的工资也都悉数发放。冲着廖桂珍这股“咬牙”劲儿,大家伙儿服了。
当主任的几年里,廖桂珍一心想的就是怎么能让职工社员富起来,能让供销社活起来,重新为农民服务。
“我们得先自己活下去,才能讲为农民服务!不能总靠收租子过日子。”她鼓励职工开拓市场,探索生存之道。卖编织袋、办酒厂、开菜园,廖桂珍带着大家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多,靖安镇供销合作社也走上了扭亏为盈的良性发展轨道。
退休后的廖桂珍本可以守着现有的业务,领退休金安享晚年。但是,她并不安于现状。2011年她带领村民成立了恒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建14个大棚,合作社再将建好的大棚以每年1.5万元的价格租给当地农民,卖菜收入归农民,合作社收取租金的同时提供技术支持及蔬菜销路。
采访当天,廖桂珍脱掉外套、卷起袖子、手挎菜篮就带着记者来到了黄瓜大棚。
“淑云,今天棚里摘了多少黄瓜?”
“三千多斤呢!”
廖桂珍一边摘着黄瓜一边对记者说:“别看我年纪大,走起路来小伙子也追不上。说起这个蔬菜大棚,可为村民挣了不少钱。每个棚有一亩半,一年能收入三四万元,14个棚就是好几十万元。”66岁的廖桂珍说起话来总是神采飞扬,就像什么事都难不倒她似的。一位女社员笑着对记者说:“廖大姐这个人就是直爽,也能干!”
爱“折腾”的铁娘子
一辈子在供销合作社工作的廖桂珍最了解农民的难处与需求,这也让她总是歇不下脚,动不动就要琢磨事儿。
她发现靖安镇的农民合作社数量虽然多,但是真正发展好的屈指可数,究其原因还是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廖桂珍此时想到要成立一个资金互助中心,用钱解决问题。但是,这一想法不仅遭到身边好友的反对,连领导也劝她不要冒险。
廖桂珍知道有风险,靖安镇上成立的七八家资金互助社都以关门告终,开起来也会出现资金挤兑、资金链断裂等情况;更重要的是,目前有些资金互助社参与高利贷、非法集资等违法经营活动,影响了社员的积极性,如果农民不信任那就白搭。但廖桂珍认准了这条路,“下定决心干,就要干好”,就这样,她卯足劲开始了新一番“冒险之旅”。
买设备、搞装修、弄门面,2011年5月由供销合作社领办的靖安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内部成立了资金互助中心,本着吸股不吸储、对内不对外、分红不分息的原则,通过有偿吸收社员的股金,再有偿支持缺资金的社员发展农业生产的方式,开展内部资金互助服务。
有趣的是,资金互助中心与靖安镇的农村信用社仅一街之隔,仅仅一个下午的时间,就有八九个村民来办理业务。社员刘万林拿着刚刚卖菜挣的3万元钱准备存入资金互助中心,当记者问到把钱存在银行不是更放心时,刘万林说:“存这儿利息高,主要是信着廖大姐了!”像刘万林一样冲着廖桂珍来入股的村民不在少数,不过他们确实从中获了益。
有人建议廖桂珍可以提高贷款利息,廖桂珍却说:“咱成立这个,并不是要挣钱,而是要让大伙的事业办起来。”
廖桂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资金互助中心分为资格股和流动股,每股均为500元。如果村民存入一万元,年底分红为900元,资格股还将享受二次分红;社员贷款利息为每月1分3,比信用社低。去年,资金互助中心共吸纳了660多人的股金,共计2700多万元,累计为600个社员投放互助资金2200万元。
每当有人问廖桂珍已过花甲之年为何还愿意“折腾”,廖桂珍总是笑着说:“也没啥,我就是想让大伙多赚点钱。”
如今,经营了两年多的蔬菜合作社不仅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解决了村里妇女的就业问题,廖桂珍此时却又开始琢磨更大的项目了。
去年底,恒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张各庄村上百名村民签订了1000亩的土地流转协议,流转期限15年,合作社以每亩地600元的价格付村民租金,每年一付。
“这个方法好,收入翻了好几倍,还能在家门口打工,哪儿找这好事!” 村民张大姐说她将7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租金收入4200元,同时她还承包了两个大棚,去年卖菜收入近6万元。
廖桂珍说,流转的1000亩地将全部用于建蔬菜大棚,计划每年新建60个棚,5年做完。这将会给当地村民带来巨大的收益,并且每年可以解决上百名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
家庭无忧的铁娘子
廖桂珍承认,她能四十几年战斗在供销合作事业的最前沿,除了自己的实干、社员的支持,家人是她最大的精神支柱。
上个世纪80年代,廖桂珍凌晨两点钟就起床和同事赶着马车前往50里外的集市卖货,天黑才回来。“基本一周两天都不在家,他们讲究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廖桂珍的儿子王海峰说,他从小就理解妈妈的工作,8岁学会了做饭,现在更是充当母亲的司机、技术参谋。
职业女性常常因为家庭牵扯精力,但是廖桂珍不仅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反而能够一心扑在工作上。“我很感激老伴,从当主任那天起,就没时间干家务活。买菜、做饭、洗衣服,他全包了。”
前些年,廖桂珍每个大年三十都要和职工到镇上卖鞭炮,她觉得这样大家才有干劲,“我不能把大伙扔下,自己回家过年心里也不舒坦啊!”每逢大年三十,廖桂珍的老伴和儿子就会在家包饺子、做好年夜饭,“如果我妈晚饭前能赶回来,我和我爸就高兴得不得了!”在王海峰的眼中,母亲是个事业心很强的人,啥事都没供销合作社的事大。
虽然已近古稀之年,但廖桂珍腰板直,说话声音洪亮,精神头十足。她说,她就爱和农民在一起干事业,有劲头!
作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劳动模范,廖桂珍坦言:“干好供销合作事业,最重要的就是心地无私,心中装着老百姓。无论办什么事首先要考虑百姓,这样大伙才能信任你、贴近你,工作中才能支持你。”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供销合作社,如今这个供销合作社系统的“铁娘子”仍在助农增收的创新之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