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名村古镇 寻觅美丽河北】走进邢台英谈村
长城网3月6日讯(王艳丽 苏磊 刘昆鹏)“触摸名村古镇寻觅美丽河北”系列网络公益活动,由河北省委宣传部和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同主办,旨在深入推进“美丽河北”主题宣传活动,挖掘河北名村古镇的特色文化和民俗风貌,同时搭建一个网络公益帮扶平台,吸引全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共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脱贫,唱响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网上最强音。
活动自2016年4月启动,历时一年时间,依托爱心河北公益联盟这个平台,通过线上发布和线下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组织省内外部分媒体、网站,以及致力于网络公益的网络名人和爱心人士,分期走进我省12处荣获国家级或省级称号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每月拍摄制作推出一两期公益微视频,通过互联网将它们传播出去。爱心河北公益联盟摄制组此次走进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邢台市邢台县英谈村。
英谈古寨。 刘晔拍摄英谈村坐落在距邢台市70公里的路罗镇境内,有着一座静谧宜人、古韵悠长的百年石寨。相传,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曾经在此驻扎营盘,召集群英,商议大计,故得名英谈。明朝永乐年间,山西一户路姓家族迁居至此,因诚信经商而家道日盛,成为当时顺德府赫赫有名的富家大户,经过几百年的建设发展才有了今天的太行遗珠英谈村。
英谈村三面环山,东面临河,端庄古朴、别有洞天,素有“江北第一古石寨”之美誉。村落靠山而居,依形就势,高低错落,层层叠叠,具有典型的太行山区建筑风格,远远望去,犹如一座精巧紧凑的红色城堡,是我国北方保存最完好的石寨之一。
村落靠山而建。 刘晔拍摄英谈村座落于狭长的“一城四门”之中,雄伟的寨墙宽3米,高低不等,蜿蜒起伏、绕村两千余米,宛如一条红色的彩练绸缎,腾空而舞,据记载,寨墙清代咸丰7年,也就是公元1857年,当时有灾民沿路乞讨来到英谈村,英谈先人们仗义疏财、乐善好施,主动搭棚舍粥,灾民感动不已便主动为英谈建起寨墙和寨门。四个寨门中,东门最有特点也是村民出入的主要通道,独一无二的内外双券设计,城内看是大券,城外看是小券,藏经蓄锐,寓意吉祥,厚厚的两扇寨门各有五块门板拼接而成。城门大开寓意“五福临门”,城门闭合则为“十全十美”,在这一开一合之间足以让我们对古人的智慧敬佩至极。
信步在村落当中,满眼都是红褐色的石头,村内有大小石孔桥36座,还有石楼、石栏、石街、石院。以及随处可见的石碾、石臼、石磨、石灶,在这一方石头的世界里,石头透着古朴和神秘,石头也变得温暖而画满年轮。
村中风景。 刘晔拍摄英谈村大部分建于明清两朝。“外看三层楼,近看不是楼,一层一个院,无梯能上楼”这便是村子里房屋建筑的真实写照,因为山谷空间狭小,房屋多拔高地基、盘山而建,随坡就势,高低错落,以增大建筑面积和居住空间,从远处看房屋高耸,威严庄重,脚下是陡峭的十八盘,头上是狭窄的一线天,令人蔚然生畏。沿着石阶步步登高,不用楼梯就可以逐层进入各家宅院。多数院落彼此连通,并且留有隐秘的暗道通往外部,在战乱动荡的年代,这些密道发挥了重要的军事意义。
虽然英谈村的建筑原料以毛石为主,但其结构上的神工天巧、匠心独运仍然可见一斑,石块之间凹凸咬合,严丝合缝、建筑线条笔直刚劲,棱角分明,这也使得英谈村和其他太行村落比起来多了几分富贵和英气。路氏家族的四大院落,以堂号命名的德和堂、汝霖堂、贵和堂、中和堂,更是体现了英谈建筑的美轮美奂,讲述着英谈过往的辉煌和富足。
除了硬朗、粗野的石块,英谈也不失文雅风情。古色古香的门楼气派庄严、雕刻精美,寓意吉祥的鸟兽虫鱼,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剥蚀,仍栩栩如生。宅院里的窗棂装饰也十分讲究,图案或繁或简,或粗犷或圆润,有波浪形的,有菱形的,有梅花瓣形的,有铜钱眼形的,都是明清官式建筑的主流纹理样式。海棠锦纹,象征家道富贵,龟背裂纹,寓意益寿延年,精美的纹饰图案不仅代表了精湛的木雕技艺,更是一种厚重文化的传承,也是沧桑百年之后,历史对英谈昔日辉煌的铭记和见证。
村中一景。 刘晔拍摄时光流转,岁月更迁,英谈先人“积善重德孝信天下”的八字组训流淌在英谈人的血液里,代代传承。面对贫苦难民他们仗义疏财,面对民族大义他们也义无反顾。日军侵华战争期间,大批英谈村民踊跃参军,守卫家园,这里也成为国民党时期河北省政府和冀南银行总部的所在地,刘伯承、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居住、指挥全民族统一抗战。村里至今还完整保留着八路军129师的被服厂、造纸厂、印刷厂等历史旧址。
2007年,英谈村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但英谈的内涵和厚重远不止一个称号那么简单。
村落全景。 刘晔拍摄山中无甲子,寒暑不知年。远离闹市的喧嚣浮躁,时光似乎对英谈格外地宽容,溪水潺潺石板锵锵,英谈先祖用智慧将石头化为神奇,泽披朴实、孝信的后人初心未改,千百年来英谈村静默安详,饱经风霜雨雪,依然保留着岁月伊始的原样风貌,像一曲唱不完的历史长歌,静静的等着你我。
编辑: 石家庄新闻网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