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祝颐: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须把权力关进笼子

25.08.2014  13:59

    中央编制办公室政策法规司司长王龙江8月23日再次强调,“明年5月前,所有的非行政许可事项都将被消灭,不再开后门,不再保留灰色地带”。上述信息是在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2014年年会上透露的。王龙江在与会时介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新情况时透露,目前为止,中央已经分批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总计463项,并且全面启动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8月24日《南方都市报》)。

    行政审批事项过多过滥,把权力之手伸向市场主体,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给基层与企业带来沉重负担,干扰民众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还是弄虚作假、形式主义、腐败挥霍的“温床”。泛滥的行政审批事项无疑应该精简,“公章旅游”的低效率行政审批模式无疑应该变革。中央继取消和下放463项行政审批事项之后,给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列出时间表,并作出要求不再开后门,不再保留灰色地带。这意味着行政许可项目之外,政府不能乱设行政许可与行政审批项目。中央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市场的还给市场,体现了依法治国、转变政府职能的决心与权力“瘦身”的姿态,有利于优化发展环境,维护民众利益,维护政府形象,提高改革发展效率。

    同时,我更期待中央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配套措施,切实提高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的执行力,防止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消极应对简政放权,甚至审批事项“明减暗增”的现象。

    从一定意义上讲,政府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压缩了政府及其部门的权力空间,触动了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在现行政治体制下,从领导班子到人财物配备,上级对下级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上下级政府之间权力、地位不对称,下级有求于上级,企业等服务对象有求于职能部门,是不争的事实。除了体制弊端外,来自于看似无形实则盘根错节的各种利益关系与官场潜规则也不可小视。民众可以对被取消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说“”,但是未必敢对泛滥的权力说“”。这一点,从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违法征地、拆迁事件与公章旅游现象中可以得到佐证。

    近年来,国务院取消了不少行政审批事项,但是某些职能部门与官员并不甘心接受因为权力缩小,导致官威减弱、利益缩水的现实,部分人心目中的权力情结、利益情结不会一下子就烟消云散。在各种利益的博弈中,行政审批项目清理活动难免会遇到各种阻力。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期间,职能部门与官员或许会有所收敛,但是清理风暴之后,还可能出现局部反弹甚至以红头文件巧立名目设置行政许可、行政审批项目的情况。

    要从根本上打破某些官员心目中顽固的权力利益情结,不仅要从制度层面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而且要改变落后的权力运行机制,把权力关进细密的法律制度之笼,并锁好笼门。在这方面,公共行政管理专家丁煌教授的建议值得听取:“改变单纯向上负责的行政工作模式,引入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估主体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对地方政府不只由上级政府评价,主要应由下级政府、本地服务对象、社会机构等多方参与评价;既要公开评价结果,还要把评价结果作为问责依据。

    如果下级政府、服务对象对上级政府拥有监督权、评价权,且评价意见影响到官员政绩考核,乱伸权力之手的官员受到纪律问责与法律追究,成为法律制度常态,某些官员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权力利益情结才会逐步淡化,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才会深入人心,简政放权才不至于陷入反弹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