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发挥工业主导作用 力推制造业服务化

24.09.2014  20:52

  “充分发挥工业主导作用,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取向。”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在首次召开的中国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论坛的演讲中开宗明义,他表示,“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工业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制造业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大力发展服务业对调整结构,缓解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扩大就业以及改善民生有重要作用。”李毅中呼吁:“要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促进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融合发展。”他希望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企业为此做出更大贡献。
  二产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当今时期,拉动经济已由工业主导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李毅中给出的答案是“此观点,为时尚早。”李毅中表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更多是二产的延伸和扩展。他强调,一、二、三产业要协调发展,共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李毅中博古通今,详述了工业化进程中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问题。他表示,“工业化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8、19世纪,认为工业生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动力。20世纪中叶以来,先行国家陆续实现工业化,有关工业化的研究越来越多,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观点。不少观点认为,工业化是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以及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但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引领愈加明显,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日俱增。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反过来对工业制造业发挥着服务、配套、支撑、促进作用。服务业即三产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也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达到70%,新兴国家也达到了一半左右。因此,更全面的看法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三产与二产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共同拉动经济的增长和民生改善。”我国近30多年来推进工业化的进程,美国吸取金融危机教训,提出“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本土回归”等新战略,也映证了这一规律。
  与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能耗物耗低,环境污染少,容纳就业人数多”等特殊优势,李毅中指出:“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信息化和便利化。”他表示,无论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服务业都伴随着生产力发展和民生改善而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尤其是下一代互联网、宽带无线通信、数字化视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各领域的集成应用,极大提高了服务效率,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了社会和谐进步。
  李毅中特别举例说,信息消费是近几年兴起的现代服务业。世界银行统计,2007年我国人均信息消费每年192美元,而美国为3400美元,相差18倍。近几年来信息消费迅猛发展,2013年我国人均达到260美元,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服务模式已渗透到行业领域和人民生活各个层面。如“三网融合”衍生了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等已经普及,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便利和拉动了消费,缓解了小微企业营销和融资困难等。今年上半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达到13450亿元,同比增长20%,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26.7%,网上购物数额已占零售总额的9.2%。李毅中强调:“信息消费发展潜力大,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李毅中分析认为,二产的充分发展为三产创造了物质基础,提供了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没有二产就没有三产,服务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三产是二产的孪生兄弟,三产的不断发育壮大,促进带动了二产的转型升级。对此应有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布局。
  制造业服务化呈必然趋势
  “制造业服务化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李毅中指出,“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促进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融合发展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市场经济规律角度,李毅中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问题。他表示,生产是为了消费,消费带动了生产。产品通过销售,实现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良性循环。说到底,生产制造要以市场为中心,市场为导向。而另一方面,市场细分又引导着商品和服务的多样化、现代化、个性化。
  李毅中表示,当今人们不仅要求产品质量的内在使用价值,更看重品牌、文化和售后服务。制造业的链条在上伸下延,尤其在服务中增值,在服务中赢得美誉度,扩大占有率。李毅中指出,当今普遍认为制造业的产业链已呈现“微笑曲线”,即利润的分布两头越来越高,一头是研发设计创意,一头是销售服务。制造业服务化是必然的趋势。
  李毅中以德国提出的“工业4.0”理念进一步说明制造与服务的关联问题。他说,近年来德国提出了“工业4.0”理念,旨在通过应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制造业水平,确保德国制造的未来,引领世界制造业新潮流。其特点之一就是将制造者、机器、物料、制造环境以及用户紧密联系起来,实时连通、相互识别、有效交流,实现了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制造与服务之间的关联。新的智能制造有用户的全流程参加,产生了个人定制、“众包设计”等新方式新业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要求,从而使“少品种、大批量、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柔性化”的生产方式。由于用户的广泛深入参与,不仅带入了市场需求,而且更加完美地处理了制造业关联方、利益方的协作关系,将制造与服务密切融合,推动了制造业服务化,提升了制造业的附加值。“实践证明,制造业服务化不仅是工业调整结构的有力措施,而且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途径。”李毅中总结道。
  构建新型复合型企业
  一般地讲,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达国家在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占了近六成。我国目前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占多少尚无准确数字,但发展滞后、比例偏低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如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哪些?李毅中认为,“除交通运输业、电信业、生产型金融业外,更多是二产的延伸和扩展。根据统计公报的注释,2013年开始将农林牧渔业服务业,采矿业的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等三个大类调入第三产业。今年上半年,三产占GDP的46.1%,二产占46.04%。这一方面说明,一、二产业延伸扩展发展服务业,与三产融合、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也说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仍需多渠道多途径加大力度。
  对此,李毅中提出了四点实施措施,他指出:第一,要鼓励引导制造业围绕产品功能扩展服务业务,搞好售后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发展故障诊断、维护检修、检测检验、远程咨询、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在线商店等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如汽车制造商的4S维修店、家电企业为用户上门服务和专卖店等,制造业产业链从制造向营销下游延伸。
  第二,大中型骨干企业、“专精特新”科技型优势中小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向研发、设计服务上游扩展。通过科技成果推广、工业设计服务、科技管理咨询等方式推进行业优化升级。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为全行业为社会提供信息软件服务、节能环保等服务,为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促进绿色低碳转型服务。其中,大型优势企业深化内部改革可结合主辅分离,将原为企业服务的业务改制推向社会构建服务平台。广大中小企业还可实现服务外包,分享社会科技进步、管理创新的成果。
  第三,制造业自身要顺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不断变革、创新制造方式和服务业态,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化。如发展产品定制、零部件定制、柔性制造、个性化制造等,在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的同时,也要注重满足不同层面、不同客户和消费者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品牌、质量,为开拓市场、发展服务业提供物质保障,卖产品、卖服务,成为制造与服务融合型企业。
  第四,在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的同时,适度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其中物流是国民经济的短板,仓储、配送、维护、服务不足,运费高、效率低、损耗大。近来电子商务、网上购物迅速发展,但“线上发达、线下迟缓”,矛盾突出,要注重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入。

      来源: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