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业发展推进县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及建议
2015年,我省进行了县域经济发展增比进位情况测评,测评采取分类方式进行,县(市、区)共分五类,包括经济发展强县17个,工业发展推进县37个,农业生态县10个,贫困县62个,市辖区42个。其中,工业发展推进县数量多,潜力大,发展前景好,处于工业化进程加快阶段,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推进县域经济整体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2015年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增比进位分类测评结果,我们从经济实力、转型效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四个方面对37个工业发展推进县(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探寻加快工业发展推进县发展的路径,促进县域增比进位发展。
一、发展优势
(一)经济实力较强
工业发展推进县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较强的经济实力。县均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县域平均水平。
2015年,工业发展推进县县均地区生产总值183.6亿元,是县域平均水平的1.2倍;县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59.7亿元,是县域平均水平的1.1倍;县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县域平均水平的87.8%;县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2亿元,是县域平均水平的1.2倍。工业推进县四项主要县均经济指标(县均地区生产总值、县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县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县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对比情况见图1。
(二)投资增长速度较快
工业发展推进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增长15.5%,增速为五类县最高。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县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159.7亿元,比上年扩大21.4亿元。
(三)单位GDP能耗较低
工业发展推进县中单位GDP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占工业发展推进县总数的84%,数量为五类县中最多,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也较快。
表1: 单位GDP能耗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比重 | ||
| 单位GDP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比重 | 单位GDP能耗下降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比重 |
经济发展强县 | 71% | 53% |
工业发展推进县 | 84% | 43% |
农业县 | 70% | 30% |
贫困县 | 71% | 37% |
市辖区 | 55% | 26% |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
2015年,37个工业发展推进县中22个县(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5.55%),7个县(市)在70%以上,数量为五类县中最多。
(五)民生改善效果好
一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工业发展推进县城乡居民收入整体水平仅次于经济发展强县。其中,81%的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出全省水平;76%的县增速超出全省增速;43%的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出全省水平;62%的县增速超出全省平均水平。
表2: 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超全省水平的县比重 | ||||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全省水平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超全省水平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全省水平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超全省水平 |
经济发展强县 | 94% | 77% | 59% | 77% |
工业发展推进县 | 81% | 76% | 43% | 62% |
农业生态县 | 30% | 90% | 10% | 80% |
贫困县 | 2% | 100% | 3% | 89% |
市辖区 | 77% | 64% | 76% | 69% |
二是民生保障支出高于县域平均水平。2015年,工业发展推进县用于教育、文化体育和医疗卫生的财政支出县均水平为8.4亿元,比县域平均水平高出1.12亿元。
三是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推进。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增比进位测评标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征缴情况满分为5分,工业发展推进县平均得分为4.49分,在五类县中排第二位。
二、发展短板
从经济转型效果指标分析看,工业发展推进县工业独大的特点突出,服务业发展偏弱。在工业发展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发展较慢,显示出工业发展推进县结构调整的空间很大,进程需加快。
(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力不强
2015年,工业发展推进县县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为经济强县的51.5%。县均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个数为17.5个,比经济强县少1.9个。
(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2015年,工业发展推进县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8%,比县域平均水平低4.3个百分点,在五类县中排第四位,仅高于贫困县。
(三)空气环境质量相对较差
工业发展推进县相对其他类型县重工业比例偏大,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严重。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增比进位测评标准,空气环境质量改善情况满分为100分,工业发展推进县为96.3分,在各类县中处于最低水平。在37个工业发展推进县中,还有6个县单位GDP能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1个县森林覆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县均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8.2亿元,低于县域平均规模0.4亿元,在五类县中排第三位。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2.3%,低于县域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低于市辖区8.2个百分点。县均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数量为109个,仅比上年增加3.6个。
(五)利用外资规模偏小
外资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工业发展推进县利用外资规模偏小,与经济发展强县相比差距较大。2015年,工业发展推进县实际利用外资为7.2亿美元,占县域总量的14.9%,县均实际利用外资为1950万美元,比县域平均水平低937万美元,仅为经济发展强县的31.2%。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改造传统产业,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促进产业内部优化升级。三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技术创新、生产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创造新的有效供给,持续增强发展新动能。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着眼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领域,积极发展高端服务业,催生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构建服务业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健康医疗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促进工业发展推进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发展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是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二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三是筑牢生态安全屏,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优化投资环境。努力改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行政环境。不断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和创业环境,切实增强县城的吸引力、聚集力和辐射力。二是提高服务效能。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服务体系,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五)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有效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