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更要生成“新动能”
核心提示
■ 我国工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 处置“僵尸企业”,要打破部门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集团保护主义
■ 必须把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放到更突出的位置
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工业如何谋篇布局颇为重要。2015年,工业运行缓中趋稳、稳中有进,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但依然面临产能过剩、增长压力较大等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快制造强国战略,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并将“去产能”列为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
今年是我国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之年,如何推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提升工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光明日报记者进行了调研和采访。
1、喜忧并存,工业新旧动力转换
进展:
国家统计局1月19日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其中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环比增长0.41%。新兴产业增长较快,2015年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8%,比2014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对于当前的工业运行态势,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综合判断,我国工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显现。目前经济减速尚未触底,投资增速降到多年最低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低位徘徊、后劲不足,出口下降态势仍在延续,工业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根据苗圩的判断,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的,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适当提高换挡降速容忍度。要针对薄弱环节,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优势领域竞争力,带动制造业水平整体提升。
在工业整体运行下行压力较大的大背景下,高技术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提升,新旧动力转换稳步推进,成为工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亮色。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新型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预计全年高技术产业增长11%。传统行业企业积极推进智能制造谋求转型,“十二五”期间,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普及率提高23.5个百分点,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70%。
在工信部副部长冯飞看来,整个工业运行情况正出现分化,有些传统产业比较困难,而新兴产业、新业态发展依然比较好。
而在新旧动力转化的过程中,阵痛是难以避免的。内蒙古自治区经信委主任王秉军分析说,阵痛主要来自稳增长的难度加大,传统产业增长乏力,新产业还没培育起来或贡献度不够高,完成新旧动力转换尚需时日。当前面临的突出困难是传统产业去产能艰难,“僵尸企业”退出机制不畅。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十三五”期间及更长的未来,需要改变的是工业增长方式,也就是推动工业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基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新增长点。
2、稳妥去产能,力图建立长效机制
数据:
截至2015年12月,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连续46个月下降,而且自2015年8月份起连续5个月下跌5.9%,在此轮价格波动的低谷运行。工业品价格下跌、企业效益下滑等是病征,病根在于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特别是产能过剩比较严重。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企稳、去产能力度加大等合力作用,2016年PPI跌幅有望逐步收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将“去产能”列为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并明确了“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总体思路。
在工信部原总工程师朱宏任看来,把“去产能”作为五大任务之首,是根据当前宏观形势和工业运行综合判断作出的决策和考虑。2015年工业增速创下“十二五”以来最低值,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产品价格下降,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PPI指数的长期下跌表明尽管化解过剩产能取得显著进展,但产能过剩依然非常严重,这正是工业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重要原因。
“‘去产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招。”苗圩指出,要因业、因地、因企制宜,严控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改造优势产能。化解产能过剩最迫切的是处置好“僵尸企业”,要抓住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
“我国出现‘僵尸企业’的主要原因是部门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集团保护主义,使得市场配置资源出现问题,导致企业‘生也不能生、死也死不了’。”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认为,处置“僵尸企业”关键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企业兼并重组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则应把着力点放在安置职工等配套服务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表示,从短期来看,“去产能”要注重分类措施,根据产能过剩的类型和不同行业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据了解,工信部今年将制定实施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电子、建材等重点行业分业施策专项方案,支持困难行业加快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分业施策调整存量。我国还将制定实施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总体方案,引导“僵尸企业”平稳退出。
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建立长效机制尤为重要。在冯飞看来,长效机制应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价格能够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和资源的稀缺程度,不能出现扭曲,导致资源错配,市场竞争秩序要好,环保、监管要求要到位;二是政府要制定环保、能效、安全、质量等标准;三是企业具备摆脱现有层次胶着、实现产业升级的能力。
3、生成新动能,新兴、传统产业并进
探索:
贵州省副省长王江平介绍,贵州省近年实施了“百千万”工程,通过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宽度、增加产品种类,传统产业发展实现基本稳定;推动电子信息、新医药大健康产业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两条腿走路”使工业保持了较快增速。2015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全国工业增速高约4个百分点,排在全国前列。
在工业经济整体运行低迷的大背景下,贵州的做法对于其他地区来说颇具借鉴意义,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是提升工业供给体系质量、效率的两个重要支点。
“我国传统产业规模体量大,未来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苗圩表示,必须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好“加减乘除”。要按照“产业政策要准”的要求,在有限的资源和政策手段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增强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各地区要落实分业施策行动计划,推动行业在脱困中实现升级、在升级中实现脱困。
冯飞认为,尽管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市场倒逼机制已慢慢形成,企业已经意识到不转型没有出路,但存在动力不足、缺能力等问题,有些企业转型发展并不成功。工信部正着手制定《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推出支持举措解决“缺能力”问题,关注传统产业转型需要的共性核心技术,培育创新能力,提升传统产业企业创新能力。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最终增加高端行业的供给,这是我国推动供给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的主要目的。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子学表示,培育壮大发展态势较好、很少有产能过剩的高端制造业,推动重大技术改造升级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要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提高制造业创新创造能力。
在王江平看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整个工业经济低迷、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给各个地区的工业带来了很多矛盾和问题。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要通过市场优化要素配置,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把要素腾出来,交给有优势的企业。此外,政府要通过精准调度、服务企业,从而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五大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