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成京津主力水源

19.12.2017  11:01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已成京津主力水源

通水三周年,受水区水资源状况及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使京津石等北方大中城市基本摆脱缺水的制约。 记者崔虹摄

12月18日,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河北分局在石家庄市滹沱河倒虹吸组织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三周年开放日”活动。活动邀请工程沿线的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工程建设者代表以及相关业务部门代表共同走近南水北调,了解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3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成为京津等地的主力水源。截至2017年12月12日,中线工程不间断通水,安全供水1096天,累计调入总干渠114亿立方米,累计分水量108亿立方米。中线工程供水水质持续稳定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Ⅰ-Ⅱ类水标准。清澈的江水沿着总干渠一路北上,通过配套工程进入千家万户、用水企业,改善了群众生活,促进了企业发展,给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有效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南水北调中线建成通水,有效缓解了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北京市每年可接纳南水北调水10.5亿立方米以上,打通了新的水源输送通道。天津石家庄市用上了南水北调水,形成了一横一纵、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的新供水格局。

河北省廊涿、保沧、石津、邢清四条大型输水干渠已全部建成通水,构建起河北省京津以南可靠的供水网络体系。已建成的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水厂以上输水工程线路2056公里。石家庄、邯郸、廊坊、保定、沧州等80个市县用上南水北调水,在广袤的冀中南大地形成稳定优质、助力发展的绿色水网。

●助力沿线生态文明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南水北调让更多城市“看得见水”。密云水库是京城的“大水盆”,2014年底长江水千里驰援,担负起城区七成饮用水的供水任务。一边减少密云水库出库流量,一边向密云水库反向输水,密云水库蓄水量突破20亿立方米,为本世纪以来最大蓄水量,这使得首都水资源战略储备逐步增加,同时也有利于水生态环境涵养。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多次向滹沱河、七里河以及滏阳河、李阳河、汦河、午河等河流生态补水,在邯郸和邢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石家庄滹沱河生态区建设、雄安新区建设水资源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水区超采的地下水和被挤占的生态用水得以置换,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后,使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北方大中城市基本摆脱缺水的制约,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机会和空间。受益于南水北调水源的充足供应,很多企业避免了水资源对生产发展的制约。不仅如此,由于南水水质较软,还让企业省去了以前软化原水的工艺,节约了成本。南水北调工程实行两部制水价,且按成本核定水价,可助推受水区水价改革,通过价格杠杆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凸显应急保障战略作用

河北分局辖区段是中线工程开工最早、通水最早的。2003年12月30日,河北省境内滹沱河倒虹吸和北京市永定河倒虹吸同时开工,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正式启动。京石段工程自2008年9月至2014年4月,从河北省岗南、黄壁庄、王快和安格庄4座大型水库引水,连续四次向北京市应急供水,累计向北京输水16.1亿立方米,保障了北京地区用水需求。2016年“7·19”特大暴雨后,中线工程紧急向邯郸、邢台、石家庄市区调水,解决了城市用水的燃眉之急,保障了城市供水安全。

2014年12月,中线工程全线通水转入运行期,新的形势对工程运行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程沿线各地公安部门与现地管理处共建南水北调警务室,共同为工程安全平稳运行保驾护航。总体而言,通水以来,未发生断水事故,保障了工程安全平稳运行和足量供水。

●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座谈会上,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水北调工程意义深远,综合效益远超预期。中线工程通水三年来,沿线受水区域供水水量有效提升,居民用水水质明显改善,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遏制,部分城市地下水水位开始回升,城市河湖生态显著优化,社会、经济、生态、减灾效益同步显现,战略作用日益显现。按照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引江水量呈逐年增多态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运行管理单位,将继续推动南水北调工程发挥更大效益,把南水北调工程打造成“清水走廊”“绿色走廊”,让工程长期造福人民、造福社会。(记者崔虹)

责任编辑:李瑾
南水北调中线:近3年惠及河北1510万人
  中新网石家庄12月12日电 (记者 李茜)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12日透露,河北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受水区涉及该省7个设区市,受益人口1510万人。自2014年12月供水以来,截至2017年10月底共引长江水11.中国新闻社河北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