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人民政府的故事】从教授到副主席

03.10.2014  23:34

华北人民政府在筹备、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府委员会选举、组成等各个环节上,都充分重视党外人士作用的发挥。《华北人民政府的故事》,今天请听《从教授到副主席》。

1948年8月7号,华北人民政府临时大会在石家庄召开。当时,毛主席认为,华北人民政府并非地方政府,它是解放区第一个领导多个省、市的高级政府,是未来中央政府的前身,全国各地都在瞪着眼看华北人民政府的人事安排,所以吸纳党外人士也是毛主席第一要求的。

著名人文学者梁勇:毛主席有句话,说我们不是让他们来当陪客,一定要真的能够主政。

在这次大会的选举中,毛主席特别强调,在主席、副主席人员中中一定要有一名党外人士,并且很严肃地说:如果选不出民主人士担任副主席,那华北人民政府就暂缓成立。结果在选举当天,大会秘书处就做了临时调整,改为委员选主席,以保障党外人士当选。

著名人文学者梁勇:本来定当时定的是直接有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主席、副主席和委员,选举过程中如果我们民主人士不能进入主席、副主席行列怎么办,后来在开会的时候临时调整了程序,直接选出27名委员,然后委员再选举主席、副主席,为什么要这样,为了保障民主人士在华北人民政府中有足够地位。

按照改后的选举程序,曾任中国大学教授的党外人士蓝公武脱颖而出,成为华北人民政府第二副主席并兼任民政部部长。在华北人民政府,蓝副主席不仅与政府主席、副主席共同协商,为夺取全国胜利作好支前工作,他还亲自率领华北人民政府代表团去天津前线,慰劳参加平津战役的第四野战军部队,而且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组织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保贵经验。

不仅在人事选举上,在商议国家大事上,华北人民政府也充分征求、采纳党外人士的好建议,好做法。像国旗、国歌、国号的选择都是经过民主商讨决定的。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讨论国号问题,争论颇为激烈。当时担任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的张奚若,作为华北人民政府的一员,以民主教授的身份出席会议。在商讨中,有人提出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也有人提出“中华人民民国”,最后还是确定为张奚若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国号。

著名人文学者梁勇:张奚若他是一个民主教授,他充分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理论,所以他觉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过好既体现了人民性,也体现了我们共和国的国家特点,所以这名号在第一届全国政协商议时都认为好,这才就有了今天我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张奚若为新中国的国号贡献了他的智慧。

蓝公武、张奚若只是华北人民政府民主性的典型代表,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在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临时代表大会中,选出的27名委员中,就有8位人士为党外人士,这里面既有著名政论家蓝公武,也有文字家教授于力,还有水利专家徐正、著名法学家陈瑾昆等等。这些党外人士,他们根据自己的专长都担任了华北人民政府中重要岗位。像陈瑾昆任华北人民法院院长,邢肇堂任华北水利委员会主任等等,都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明天请听《华北人民政府的故事》第五篇《反特锄奸立神功》(河北电台记者霍惠兰、孙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