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十字”来到群众身边——上海市红十字会参与群团改革试点工作观察(一)

09.01.2018  20:01

              编者按

2016年7月4日,中共上海市委召开党的群团改革推进会,启动第二批9家群团改革试点工作,上海市红十字会名列其中。时至今日,改革试点已近一年半时间,改革效果如何,有哪些经验可资借鉴,是全国各级红十字会和社会公众十分关心的话题。带着以上问题,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形成三篇报道,敬请广大读者注意。   ■   记者   贺晔 说起这一年改革工作的成效,上海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浩亮总结:“改善治理结构,扩大组织覆盖,增强组织活力,提升社会影响。” 优化治理结构   下移工作重心 2017年8月,习近平对群团改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党的群团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群团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指示,上海市红十字会在群团改革中,把“加强党的领导”列为首要政治任务。 参与试点以来,上海市红十字会系统积极争取党和政府支持,虹口、长宁、闵行、奉贤、青浦、崇明等区红十字会先后建立党组。目前,全市16个区红十字会中82%建立了党组。 “加强党组织对红十字会工作的领导,突显了红十字组织的政治性,确保了红十字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张浩亮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红十字组织建设的指导,抓实群团改革“强基层”的工作目标,经上海市编办批复同意,2016年12月,市红十字会将社区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的职责统一划入原“青少年工作部”,将其调整为“基层组织和青少年部”。这是全国省级红十字会中设置的唯一专门面向基层组织的部门。新成立的基层组织和青少年部配备了专门工作人员,主抓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 2017年9月,上海在红十字会治理结构改革上进行了创新探索实践——上海市嘉定区红十字会率先依法选举产生全国红十字会系统首个监事会。嘉定区红十字会监事会由5人组成,设监事长1名、专职监事1名、兼职监事3名。其职责是以加强红十字会社会公信力为目标,坚持过程监督原则、可还原原则、透明性原则,以“制度+科技”的方式,对红十字会工作进行内部监督,努力将红十字会“打造成一个全透明的金鱼缸”。 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指出,嘉定区红十字会监事会是新修订的红十字会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红十字会系统第一个依法选举产生的监事会,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他要求嘉定区红十字会认真细致做好设立监事会的试点工作,发挥好监事会的监督作用,为全国红十字会系统设立监事会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当前,上海市红十字会以嘉定区红十字会为试点,在全市积极推进监事会建立,进一步优化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督机制,努力提升红十字会的社会公信力。 着眼自身特点,推进“博爱家园”建设 上海下辖16个区,基层红十字组织网络虽然实现了全覆盖,但各区红十字工作发展依然不够均衡。早在2013年,上海市红十字会就提出要在全市街镇红十字会建“红十字服务总站”、居村建“红十字服务站”的社区工作平台。“但如何推进社区基层红十字会和总站(站)的建设,让老百姓对红十字有更多的获得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课题。”上海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孙大红说。 为此,上海市红十字会组织专人走访调研街镇红十字会和村居红十字服务站工作现状,发现基层红十字组织普遍存在“两有两无”问题:一些基层组织有“牌子”,却少有红十字主题活动,在社区居民心中缺乏存在感;一些基层组织有“房子”,却没有专职人员,仅仅依靠几个兼职人员、志愿者等,红十字会无法将人道关怀送至老百姓身边。因此,基层组织的活力无法体现、老百姓对红十字的幸福感较难体会、红十字组织在社区的影响力不易提升。 针对发现的问题,上海市红十字会研究认为:改革,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工作目标,提出改革举措。他们给出的解决办法是:以“博爱家园”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红十字服务总站(站)建设,引导各区红十字会积极整合社区资源,结合社区的平安城区建设、文明城区创建、网络化管理、民生建设等,使红十字工作全面融合到社区建设和治理中。通过开展具有红十字特色的项目,传播红十字精神和文化,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红十字活动和工作。这样,既与总会在全国推广的“博爱家园”建设名称上保持一致,又能在内涵和具体运作方式上充分体现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特点。 为此,上海市红十字会改变过去“一把抓”“抓具体”的工作方式,重点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服务性平台,引导和推动基层红十字组织在“创新、创效、创造”上下功夫、做文章,让基层红十字干部、红十字志愿者、社区居民“唱主角”,成为开展红十字工作的主体,进一步激发基层活力。 2017年3月28日,上海市红十字会下发《“博爱家园(街镇)”建设申报评估实施方案》和《“博爱家园(街镇)”建设评估指标》,将街镇红十字会组织建设作为量化标准的第一项内容,与硬件配备、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基层红十字组织建设等,在总分100分的评估体系中独占30分,属基础性分值。 “这个指标体系虽然是一个量化标准,但是并没有对每项工作提出硬性指标。”基层组织和青少年部部长周湘兰举例,在软硬件配备中,并没有规定必须有多少专职工作人员或配备多大面积的专门活动场地等。“因为每个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各区红十字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弹性标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市红十字会的顶层设计,为基层红十字组织发展留下了充足空间。在这套指标体系推动下,各区级红十字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仅推动基层红十字组织建设,还努力实现红十字服务与社区居民“零距离”。 主动作为,实现红十字服务零距离 11月7日,上海市红十字会启动首批“博爱家园(街镇)”建设评估工作,全市12个区的16个街镇红十字会申报并接受专家组首次评估。各区红十字会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给评估小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静安区红十字会修改下发了《静安区红十字会社区红十字服务总站暂行管理办法》和《静安区红十字服务总站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坚持“五大工作原则”(依法办会、规范管理、结合实际、夯实基础、统一协调),完善“五项管理制度”(组织管理、绩效评估、工作制度、硬件配备、经费保障),采取“五化内涵建设”(系统化设计、项目化运作、清单化服务、契约化合作、信息化管理),升级“五个功能定位”(为民服务窗口、志愿服务基地、体验传播中心、公益项目平台、事业发展阵地),创建红十字服务站“一门式”服务,逐步扩大红十字工作影响力。 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主要体现在“以发布职责清单为抓手,理顺各级红十字组织的职责体系”,完成两项重点任务:一是梳理、发布区、街镇、居(村)红十字组织的职责清单,探索形成学校、医疗机构、团体会员单位等红十字组织任务目录;二是明确各级红十字组织职能定位,将区红十字会定位为统筹型,街镇红十字会定位为支持型,学校、医疗机构、居(村)红十字会和红十字团体会员单位定位为实务型。 杨浦区红十字会创造性提出建设“嵌入式”红十字服务站,为基层红十字组织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杨浦区属于老工业区,老旧小区面积占比较高,居民区公建配套用房紧张,基本无法为基层红十字组织腾出专门的办公、活动场地。区红十字会结合实际,探索与各街镇睦邻中心共融共建共享新模式。睦邻中心的功能定位是“百姓家门口的会所”,是老城厢地区居民睦邻活动的主要聚集地。经杨浦区红十字会积极协调,将红十字服务站嵌入睦邻中心整体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整合资源,有效促进红十字服务站6大职能(精神传播、救护培训、救助咨询、三献宣传、志愿者及会员招募、便民服务等)的充分发挥,切实提升了红十字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基层工作人员座谈会、开展书面问卷调查、调阅相关资料、现场走访和第三方评估公司电话调查等多种方式,共有15个街镇以“博爱家园”为抓手建设基层红十字组织工作达到评估指标要求。目前,上海市220个街(镇),6个工业区共建成红十字服务总站162个,5836个居(村)共建成居(村)红十字服务站5365个,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群团改革以来的一年,各区红十字会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全市新增27个红十字服务总站和110个服务站,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红十字服务,基层红十字组织的活跃度、影响力、社区居民参与度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可见,我们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举措是行之有效的。”结束首次评估后,分管群团改革的上海市红十字会副会长李江英对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了自我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