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重庆特派办打造“导师团”全面培养青年审计干部
近年以来,审计署重庆特派办深入贯彻落实署党组关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办情实际,持续优化实务导师制,对标“能查、能说、能写”的能力要求,为青年审计干部配置“责任导师+项目导师+专项导师”的“导师团”,探索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培养体系,取得较好成效。
一、责任导师全面负责,聚焦综合素质“强基”
针对新录用公务员、新任职业务岗且无审计工作经验的青年干部,逐一配备责任导师,通过严格导师标准、强化过程管控等,不断提升指导实效,夯实能力基础。一方面,实行晒式管理,定期公示责任导师指导档案,“晒”出进度、“晒”出成果,促进责任导师间横向借鉴,取长补短。另一方面,注重以考促绩,不断细化完善专项考核指标设置,实行分类、精准考核,并与干部年度综合考核挂钩,对考核优秀的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强化激励约束。
二、项目导师及时补位,聚焦审计项目“加固”
当学员与责任导师不在同一审计项目且项目时长1个月以上的,按照“一对一”原则为学员配备项目导师,确保学员指导培养不断线。一方面,把好“交棒”节点,明确当出现与学员“分离”时,由责任导师提请审计项目现场负责人在审计实施方案制订时,统筹项目人力资源,为学员择优配置项目导师。另一方面,强化培养衔接,要求项目导师主动加强与责任导师的沟通交流,依托审计项目实践重点加强审计理念思路、审计工作程序、审计技术方法等的指导。
三、专项导师重点发力,聚焦专业能力“塑形”
为进一步精准对接“能查、能说、能写”能力要求,该办积极创新,为每名学员增设大数据审计、表达与沟通、公文写作3类专项导师,靶向发力。一是师资条件上,坚持“因岗择人”。大数据审计类要求具有计算机类专业背景或通过计算机审计中级考试且业绩突出,表达与沟通类要求多个大型审计项目主审经历或综合岗位长期历练,公文写作类则要求参与过“四个报告”撰写、重要行政文书主笔、法制审理经验丰富或理论研究功底深厚。二是配置安排上,坚持“因类施教”。大数据审计类重在“专”,紧扣审计业务领域优先安排所在处室数据分析骨干人才为专项导师,开展“一对一”辅导,在深研细钻上下功夫;表达与沟通、公文写作类重在“博”,特意跨处室安排专项导师,在单独辅导的基础上,开展集中培训,由导师们轮流“开讲”,在兼收并蓄上下功夫。三是培训课程上,坚持“因需而变”。鉴于学员分散在多地参加审计项目难以集中的实际,结合年轻干部思维方式、学习偏好方面的特点,人事部门利用第三方视频会议软件搭建了“空中课堂”,专项导师们先后推出了“初识审计报告”“办公室小白的‘说话’之道”“基础·方法·风格 公文写作知识分享”等线上培训课程,以“短平快”的方式开展案例教学、分享经验、推荐优质书单,推动互学互进。
通过打造“1+1+3”的实务导师团队,导师间密切协作、发挥合力,不断增强培养的全面性、连续性、专业性,有效促进青年审计干部实战能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