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驱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彭建强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强调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并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任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整个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环境。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传统的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的工业经济增长和城镇建设扩张将有所收敛,对农村劳动力和传统生产要素的需求增长将相对下降。这种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相对减弱,使农民增收面临相对更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相对回流,有利于改善农业投入不足和粗放经营的局面,为农业的内涵式开发和集约式经营创造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的一般特征显示,宏观经济下行期间,往往也是农业的增收时期,随之而来的将是农产品价格相对走低和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下滑,并将由此倒逼和进一步催生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当然,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是过去的周期性波动的简单重复,而是发展阶段的实质性转换,经济发展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结构、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将发生深刻转型,在这方面,农业也不例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迫切。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拓展农业发展外延和内涵,创造现代农业发展新业态
创新农业发展业态,构建完善的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成本上升、经营粗放等突出问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必须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充分利用经济转型、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契机,把现代科技成果、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和新商业模式等引入农业,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培育农业新型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完善的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创新农业发展业态,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生产经营者联合为载体,以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创新农业发展业态,关键在创新。要依靠科技支撑,重点发展跨产业、跨部门、高效益的新型产业,推动传统农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转变,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发展质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拓展农业服务功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推进过程中,随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城镇居民对绿色生态和农村田园风光的需求更加迫切,乡村旅游、景观农业、民俗体验等新型休闲农业异军突起。要充分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把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与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等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多功能产业园和度假村,使农民在农业多功能拓展中获得增值收益。整合农业农村资源,推动传统单一的观光、休闲、养生、娱乐等农业休闲服务向集观光旅游、科普科研、会展营销、餐饮住宿、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转变,提升农业的绿色生态、文化传承、科技展示等功能价值。重点在大中城市周边、典型自然生态区和传统特色农牧区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城乡发展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