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孵化高端产业集群 —— 保定引来中关村京外首家创新中心
新常态新作为·各市项目建设新亮点③
□本报记者 庞 超 徐 华
行走在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朝阳大街,你会看到“中关村创新中心”的淡蓝色牌子上加了个“保定”前缀。4月28日,中关村创新中心走出北京,落户保定,这里成了第一个京外中关村创新中心的落脚地。
随着批量吸引高端企业入驻,这个“协同创新共同体”将在促进保定产业集群发展升级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新中心十年免费使用,已引来14个北京科技企业落户
因为有着深色玻璃幕墙的两座塔楼紧紧相依,颇具现代感,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被当地人称做“双子座”。然而引人注目的不仅是它的外形,还有超快的建设速度——还没企业入驻就已设施齐备、功能完善。
设施齐备到什么程度?水电暖全部接好,草坪车位备齐,甚至连商务会议室也早已安上了投影仪……这样的办公环境和商务楼一平方米租金多少钱?你可能不信——一分钱不要。中关村首批进驻的14家科技企业来保定创新创业,注册开公司,10年内不收一分钱房租。
看似“赔本”的买卖,有保定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的渴求,也有其对自身产业的现实考量:产业层次相对较低,高端产业比重小,传统产业拉动能力下降,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有效支撑。而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规划落地,作为首都南大门的保定,必须要更好地将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从今年开始,保定提出要把产业体系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版图,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如此一来,就不难理解保定为何要拿出“双子座”这样完善的环境和优厚的条件,来吸引中关村科技型企业进驻。4月28日当天,有40多家高科技企业、10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近10家金融投资企业和机构前来洽谈,而华北电力大学、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中科院华南计算技术研究所、赛伯乐投资集团、软通动力公司、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单位,率先签约成为创新中心的首批合作伙伴。
中关村方面负责招商运营,保定市主要搞好高效服务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占地45亩,总投资5.2亿元,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政府花了大价钱建的创新中心,招商和日常运营却并不插手,而是把招商运营全权委托给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这也是发生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新鲜事。
这是一家怎样的公司?为什么能获得双方的信任?
这家公司由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批准,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出资组建。其成立目标就是遵循中关村“走出去、迎进来”的新常态发展方针,以市场化发展为手段,通过品牌输出、区域合作、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创新中心等多种方式,将中关村创新文化和基因植入项目,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集聚高端要素、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虽然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双子座”10年的免费使用权,但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即在约定时间内,尽快吸引更多中关村科技型企业到创新中心注册落地、开展业务。保定市政府与保定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则主要为进驻创新中心的企业提供政策、资金、注册等一条龙高效服务。双方都发挥自己的长处,招商运营效率自然会更高。
批量吸引高端企业入驻,促进创新产业集群发展
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规划示意图上,我们发现“双子座”第三层有一个预留区,它的名字叫“创新服务街区”,未来将承担起创新基金、技术交流交易、创新服务等多项服务职能。
保定不单单盯住进驻的企业形成经济、税收效益,而更看重的是保定与中关村共同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更愿意引进中关村的孵化机构、中关村的科技金融机构、产权服务机构。保定市副市长杨猛认为,这些机构的到来,会在保定形成裂变效应,对于推动保定全民创业、更多市场主体的出现起到直接促进作用。
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这是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圈定的四大产业领域。而这也正是保定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创新中心与区域未来产业发展领域的高度契合,将吸引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电网、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装备等研发类高端企业入驻,形成创新产业集聚效应,为保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保定有16所高等院校,高校数量和大学生万人拥有量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位居首位。还有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6个国家创新平台……基于这样的创新基础,保定市提出,到2018年将初步建成京冀地区创新示范区。到2020年,建成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基地。到2025年,全面建成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运营,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迈出的关键一步。由此,保定植入中关村创新基因,中关村在创业孵化、科技服务、金融服务、配套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向保定延伸,双方携手共建京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一个富有活力的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