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争副中心被指欲借上层规划认可登顶高位

10.11.2014  01:05

  2014年年初以来,京津冀副中心“争夺战”高潮迭起,到了8月,京津冀三地密集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副中心“争夺战”才算风平浪静。

  这场“争夺战”反映了地方政府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及规划作用的真实认知水平。

  “副中心”之类的功能定位本来属于城市规划的研究范畴,但这番副中心之争已经大大超出规划领域,具有强烈的地方政府急切走向前台把控发展大局的色彩,再次显示京津冀现状甚至将来都难以打破的政府力与市场力难以平衡的桎梏。

  反观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其他城市群发展过程,不曾见哪个地方政府对副中心之争如此直白、迫切。这些区域经过多年的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的磨合,城市对自身的优势、前景已抱有合理认识,双方力量处于相对均衡状态,上升至国家战略更多的是体现政治认可。

  京津冀目前仍旧停留在群雄争霸、对立隔绝的原始境地,政府对自身认识不足且充满感性,市场仍处于起步培育期,地方政府想借助上层规划的直接认可,搭乘直升机将自己拉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实现资源掠夺来带动自身跨越式发展。

  传统的城市规划技术体系对城市功能定位研究颇费功夫。对此我们既要认识到这是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统一认识、利益平衡的过程,又要对这种研究方法及我国以往经济发展均带有严重的计划思维意识保持清醒认识。

  地方政府对“副中心”的争夺显示出对规划定位的空前重视,固然值得赞许,但如此激烈却反映出政府管理者对规划作用的理解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仍然把规划当作调动要素流动的工具。

  展望我国新型城镇化未来发展路径,城市以往依靠政治高位来实现生产要素配置的模式无法再延续,市场必将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主导作用。这对地方政府发展思路及规划行业自身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地方政府来说,京津冀的计划思维遗留如此之深,将长期陷于政府与市场平衡的泥淖之中。

  然而,明智的地方政府应当走在打破计划思维模式的前列,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深层次规划改革,采用更加科学务实的风格理性认识规划作用,认真审视自身交通、产业、生态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及要素组织能力,摈弃对于副中心、首都新城等政治味道浓厚的地位追求,转向寻求市场更加认可且更能触发城市自身及产业需求的具体功能,比如研发、养生、度假等。

  对规划行业来说,要认识到政府作为不可忽视的一种市场力量参与城市发展是长久之势,规划作为政府参与的重要手段,必须主动寻求改革之道,摈弃以往充当计划经济工具的终极蓝图式架构,尊重城市用地扩展、产业更替的客观规律,转向均衡政府与市场双重作用发挥的制度设计。

   (原标题:京津冀发展需突破计划思维)

【延伸阅读】
  • 京津冀多地争做副中心 沧州廊坊上榜无人提石家庄
  • 北大教授:京津冀河北需要石家庄等5个副中心城市
  • 京畿新区”或北京副中心 外交商务部将搬迁
  • 北京修改规划统筹京津冀:明确通州为首都副中心
  • 多份报告建议首都副中心迁京畿新区 尚需中央拍板
  • 报告:京新机场旁建首都副中心 外交商务部门迁入
  • 报告再提建行政副中心:京新机场旁 外迁政府部门
  • 河北官方表态“首都副中心”:中央决策 我们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