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之光】“微”党建激发社区服务新活力
唐山市路南区惠民园社区党委
“微”党建激发社区服务新活力
河北新闻网讯(实习生刘禹彤 通讯员郑磊)2万常住人口中,91%的居民是棚户区改造异地搬迁户……作为唐山市最大的危改安置小区,路南区惠民园社区建成于2011年,这里人员流动性强,配套设施不足,居民关系曾经十分淡漠。如今,在这片近66万平方米的大型社区里,有学员爆满的“四点半”课堂,守望相助的爱心服务队、获奖无数的群星艺术团……从微小处着眼,自细微处入手,“微”党建激发了惠民园社区服务管理的新活力。
惠民园社区书画室备受居民喜爱。 惠民园社区供图
网格党建,党员服务在身边
住在楼房的居民,即便家住对门儿,有时也互不相识。但在惠民园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居民打成一片。
惠民园社区党委以党建为统揽,依托网格化管理模式,将整个小区划分成了19个网格、120个楼组。楼栋设有党小组,网格设有党支部,实现了对小区人、房、地、事、物等管理全覆盖。网格助理员王连海今年70岁了,一年四季,他坚持平安巡逻。在王连海负责的网格里,有一位88岁的独居老人苏绵。王连海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一干就是5年。
学雷锋志愿者在行动。 惠民园社区供图
网格党建让原本互不相识的居民熟络起来,真正实现了党员服务在身边。而网格党支部之上的社区党委,则让党员们拧成一股绳。“每年‘七一’,我们都会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各个支部的党员都会参加。”惠民园社区党委书记李树娟介绍,把党支部动员起来、党员作用发挥出来,自然凝聚起“同在屋檐下、都是一家人”的家园意识。
基于网格化管理,社区党委探索建立了惠民“365”品牌,坚持365天全天候为民服务。网格员在日常走访时了解到,社区里一共居住着268名伤残人士,生活中存在各种不便。通过反馈的信息,社区及时改造了残疾人坡道,修建了专用车棚和健身室,并为他们申请家用健身训练器,实现了管理精细化,服务亲情化。
互融互通,打通党群微循环
知道你出门不方便,便申请公交线路,设上站点;知道你喜欢听戏看表演,便请来演员,搭起场子……社区党委副书记张海玲认为,社区建设不能走过场,应该真正考虑老百姓的实际需求。
原来途经惠民园社区的公交线路只有两条,居民出行困难。2013年,老党员洪浩生牵头把这一问题反映到社区,引起了上级重视,问题得到解决,目前已经有6条公交线路穿行该社区。
桑榆智囊团正在认真研究社区发展大计。 惠民园社区供图
“党组织不可能包打天下,要统揽全局,必须带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张海玲说。社区党委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模式很快得到居民的积极响应。惠民园社区内的老党员、老干部自发组建了“桑榆”智囊团,成功解决了打开小区围墙、引进银行机构等问题。2012年开始,社区党委与社区志愿者共同组建爱心服务队,目前已经发展到21支、1000余人。
居民自治组织协助社区管理,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这种模式打通了党组织与居民间的‘微循环’,通过党建引领,激活了社区服务管理。”李树娟说。
责任编辑:张永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