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存误区 专家:心理体检和身体健康相关

17.06.2015  11:39

  ◎刘少敏

  正值体检季,本报专门安排采访了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李瑞杰院长、友谊医院李敏主任、电力医院健康管理部闫焱主任、爱康国宾李秀池女士等几位专家,为大家理清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中的常见误区。

  随着健康理念的更新,《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提法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关注。假如健康体检就是“治未病”的扁鹊,我们是否当了多年蔡桓公而不自知呢?

  误区一:健康体检就是传统生理体检

  熟知的体检内容无非是身高体重、心肝脾肺、血脂血压血糖等项目,年复一年难免生出“走过场”的感觉,但随着体检行业的发展,许多更先进全面的体检方法逐渐得到了普及。目前,除了传统生理体检外,公认的健康体检还涵盖心理体检、中医体检和功能医学检查等多个领域。

  心理体检是通过专业的心理量表使体检者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医生结合体检者的其他情况给出相应的指导建议。中医体检则是利用中医理论,通过传统中医技巧和现代化中医检测设备,了解体检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辨识其体质类型,并配合中医调养达到治未病的效果。至于功能医学检查则是通过详细的问询和专业设备的检测,在器质性病变前发现功能性健康问题,可以说是传统生理体检的前端产物。

  误区二:健康体检就是疾病筛查

  通常认为体检的目的就是确定自己是否患病,一旦确定“无病”,体检单便可以扔掉了,这实际上是把体检报告误当成疾病诊断书了。严格意义上,健康体检并不具备诊断功能,例如在血糖的测试中如果体检者含量超标,那就需要再进行糖耐量的测试,从而判断是属于糖尿病、糖耐量受损或者是偶然性超标,可见健康体检与疾病诊断实际上是两个概念。

  健康体检的真正价值在于“治未病”,其目的是通过对危险因素的警觉和防治,达到正确进行健康管理的目的。换言之,健康体检的价值不在于“确定是否患病”的质的判断,而在于“掌握自身健康程度”的量的认知。

  误区三:上班族应该年年检查颈椎腰椎,而身高体重可有可无

  体检套餐的项目设定一直都颇受争议,这本质上是由于体检项目本身就应该因人而异,因为不同的体检项目对不同人群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例如听力对年轻人而言可能是多余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它却变得愈发重要起来。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腰围测量的重要性,专家指出腰围过大者往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而上班族虽然易出现腰、颈椎问题,但这类慢性病在一两年内并不会有太大改变,没必要年年检查。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体检项目呢?专家的意见是,体检前应先同医生进行充分沟通,然后在医生指导下拟定体检项目,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制定出的体检套餐才是真正全面而又具有针对性的。

  误区四:企业团检无法做到个性化体检

  在体检业发展初期,对于企业员工体检,如果采取一对一专家咨询模式来设计体检套餐是不现实的。但随着行业发展,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使得体检套餐的个性化设计成为可能,体检将从“标准套餐”变成“私人订制”。据爱康集团董事长兼CEO张黎刚预测,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员工体检套餐将完全实现个性化,企业不必再给员工选定套餐,而是给定一个体检预算,员工体检项目将由其身体状况、生活方式等决定,超过企业预算部分自费,从而真正满足员工个性化的需求。

  误区五:心理体检和身体健康无关

  人类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就像一位了不起的音乐总指挥,将心灵的信息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给身体的每一部分,而身体又反过来影响情绪。古书中常说某人被气得“七窍流血”这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当一个人暴怒的时候,他的肾上腺素就会激增,血压将暴增几十倍之多,在极端条件下确有可能七窍流血而亡。还有一些常见的例子,如脑血管疾病患者容易变得性格怪僻、暴躁易怒,这属于“身心疾病”。反过来“心身疾病”就更常见了,如压力、过度紧张都易于引发急性胃肠炎、皮疹等疾病。因此,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能拥有愉悦心情,无形中还能减少疾病。

  误区六:心理体检是附加项

  人们常常懊悔自己“太冲动”、“脑子短路了”,以至于把事情搞砸、把人际关系搞坏,无奈地承认自己就是“这种个性”,但究竟是何种个性又似乎并不那么了解。心理体检实际上就是帮助人们完成自我认知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改善性格、提高能力所需的时间和方式。那么心理健康是否有统一的标准呢?以辅仁淑凡的心理健康体检量表为例,76个职类167个健康纬度的设置,就是要在保障个体特殊性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另外心理团检的个人报告只会提供给个人,而团队领导得到的仅是整体的结构化数据,这就确保了体检者的隐私权。不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娄骥博士指出:“人的个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所谓的‘隐私’问题不过是人们对心理学意识形态的一种错觉。

  误区七:中医体检就是老医师把脉看诊

  “治未病”可以说是中医的拿手好戏,但传统中医看诊都需要耗费较长时间,且医师的水平又与其年岁、经验息息相关,很难“量产”,这实在与规模化、标准化的“体检”大潮格格不入。然而现代中医并非想象中的老古董,也开始了自己的数据化、器械化、标准化发展。目前中医体检除了传统的望闻问切等传统手段外,也借助中医四诊仪、中医体质辨识仪、二十五音分析仪、中医证素分析仪等现代仪器分析体检者的体质类型和健康状态。这些仪器集合了全国顶尖专家的智慧和大量实践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医的“标准答案”。简而言之,目前的中医体检就是通过将人的能动性与机器的标准性进行互补,将中医的宏观框架与西医的微观技术进行结合,力求达到一种彼此验证的立体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