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国故事的忠实记录者
做中国故事的忠实记录者
——中央与地方媒体编辑记者参加“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主题采访活动掠影
2014年12月16日,全国新闻战线“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全面启动,中央与地方主要新闻媒体迅即派出编辑记者奔赴基层一线蹲点采访,发现采写了一批精彩中国故事,挖掘塑造了各行各业的精彩中国人物。光明日报记者王斯敏的一句感言,道出了编辑记者们的心声:“记录它,是一种不可轻慢的责任。”
作为“走转改”活动的升级版,“行进中国·精彩故事”采访甫一开始,全国新闻媒体编辑记者们即奔赴祖国大江南北,不畏严寒,蹲点采访,深入挖掘,神州处处留下他们记录时代的身影。
人民日报首批派出35名记者,寻找有时代特征、有个人特色、有感召力的故事。经过一路颠簸,结束在零下17摄氏度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牧区的草原奖补改革采访之后,人民日报青海分社记者张志锋略感“得意”,稿子《青海刚察:“吵”出来的改革顺民心》一气呵成,经过一番“折腾”后的他说道:“稿子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跑出来的。”
新华社编辑记者走入基层、走向一线,播发文字、图片、音 视频 、新媒体等各种形式稿件百余条。在中国唯一的野生东北虎豹保护区——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新华社吉林分社文字记者张建、摄影记者许畅、视频记者姜明明与志愿者一起,不惧零下22~30摄氏度的严寒,徒步数小时,清除非法狩猎者设置的对野生动物威胁极大的铁丝套子。他们推出的微视频《东北虎萌萌哒》、轻应用《东北虎的农民保镖》等图文融合产品在移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
北京、上海、湖北、浙江、广东……各省市主要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纷纷奔赴生产生活一线,寻找有血有肉的鲜活故事,讲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实践、新亮点。
《乌镇民宿触网记》聚焦服务行业转型升级和网络产业发展,《青田华侨回归记》挖掘56岁华侨章志光回乡 创业 细节,《百年扇叶——王星记》讲述互联网让手工扇走向国际舞台的故事……浙江之声派出十路骨干记者,讲述这些凡人小事,折射浙江发展新活力。
深圳报业集团《晶报》立足深圳“移民城市”特色,推出了图文影像立体式报道“回故乡”专题。从北国黑龙江、中原少林寺到南疆海南岛,年过50岁的晶报摄影总监贾玉川,扛着20多斤的器材,一个人完成导演、记者、摄像的工作。2015年元旦,“回故乡”公益图片展在深圳8个地铁站同时举办,过百万人次前来观看。
改革开放时代,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故事在中国大地发生。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采访活动中,编辑记者们深入挖掘那些能为社会凝聚共识,为改革汇聚合力,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动力的人和事,为国内外受众传播中国好声音。
2014年末,光明日报科技部主任夏欣与记者陈海波将笔触对准昌樟高速公路改扩建工地上的知识分子,采写的稿件《一群青年知识分子与一条高速公路》,充满深情地讲述了这群知识分子抢工期、重生态、能战斗的故事。结束采访后,夏欣在记者手记中动情地写道:“我常常会咀嚼思索他们、特别是中国工程师的社会价值。人们对他们的生存状态知之甚少,但很难想象中国前进的脚步中没有他们。”
“记者有情有义,故事才能有血有肉。”在渔船上蹲点采访28天的经历深深触动了中央电视台记者赵坤。1月2日、3日,《新闻联播》连续两天播出《水上拆迁纪事》,独家呈现了丹江口库区数万渔民,为确保南水北调水源清洁,拆除网箱、忍痛上岸的曲折故事。吃住在渔船,用家乡话聊天,被渔民们称作“农民家孩子”的赵坤,从渔民的日常生活入手,获得了大量生动的现场和精彩的人物采访。似连续剧一般播出的《水上拆迁纪事》系列,用故事化手法让受众感受到渔民精神受人尊敬,基层干部工作入情入理。节目情感细腻富有人文关怀,这样真实的故事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每天都在上演着创新创业的时代故事。北京日报经济部90后记者孙奇茹选择3W咖啡馆,采访投资人士、创业者、咖啡馆客人等近百人次。在稿件《走进3W梦想咖啡馆》中,创业者谈创意、投资人谈合作、投资项目路演等数十个场景,展现了首都正在涌动的创业热潮,折射了北京奋力书写的发展新篇章。
“这些感人的故事,这些行进中的步伐,这些光辉的精神,让我作为一名记录者,投身于宣传伟大时代、宣传主流价值观的工作中来。”参与报道武汉“信义夫妻”事迹的湖北电视台记者李春花的一席话,正是编辑记者们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信义夫妻”的人性光辉、感人之举,通过李春花的采访报道激励、 教育 着更多的人。
两个多月时间内,中央与地方媒体的编辑记者们用心、用情、用行动,去探寻那些真实具体的事、有血有肉的人、引人入胜的情节,用富于时代感、现实感的新闻语言和细腻鲜活的表达方式,讲述中华民族追梦圆梦进程中的“精彩故事”。
经济日报编辑记者把“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报道当作一次重要考验和学习机会,努力创新写作手法。在采写国家科技奖最高奖得主于敏的故事时,记者佘慧敏独辟蹊径,长篇通讯《国之重器声动九天》以新颖而辩证的方式结构全文,以时尚鲜活的新闻语言叙述往事,报道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多语种采访报道中融入了多媒体元素,东北亚中亚中心播发的《北京近距离接触“燕京八绝”之:景泰蓝》等录音报道,不仅通过传统媒体渠道发布,还重点供《知中国》日、韩、蒙、哈语手机客户端和中华网外文网使用,体现了媒体融合时代全媒体传播特色。
上海解放日报开拓报道形式,摄影记者蒋迪雯连续三天跟拍采访“上海优秀志愿者”老顾,用影像记录老顾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解放日报2014年12月26日在头版刊发图片故事报道《忙小事的志愿者老顾》,上海市委宣传部将其评为“讲述故事形式多样,传播手段力求创新”的范例。
北京晨报率先推出的“开放的编前会”栏目,由5位年轻新锐编辑记者运营,他们借助报社官网、微信、微博、订阅号等移动终端技术,与 网友 实时互动交流,吸引、凝聚了一大批移动互联时代的年轻读者关注、参与传统媒体采编,真正拓宽了“精彩故事”的传播渠道。
带着发现的眼光和关爱的情怀,编辑记者走进火热的生活,感受时代的脉搏,倾听真实的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正如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研究员所言:“真实是‘血’,生动是‘肉’,有血有肉,才能成就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