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非遗”展演闹元宵 民俗文化传承令人忧
5日,河北保定军校广场举行“非遗”展演。图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水北北里的狮舞表演。 徐颖哲 摄
古老的民俗花会表演。 徐颖哲 摄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清苑县戎官营村绣球龙灯表演“二龙戏珠”。 徐颖哲 摄
中新网保定3月5日电(吕子豪 徐颖哲)3月5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河北省保定市特有的清苑哈哈腔、徐水北北里舞狮、孙氏太极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齐聚此间军校广场,上演了一场民俗盛宴大联欢。在欢庆之余,众多“非遗”传人也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担忧。
上午10时许,中新网记者在现场看到,展演分戏曲、狮舞龙舞、灯谜活动、花会表演、广场舞、传统武术6个表演区,每个表演区都被市民围的水泄不通。在花会表演区,一群身穿彩服的大爷、大妈,踏着“咚锵、咚锵、咚咚锵”的鼓点,灵活的扭着肩、腰,一摇一摆地跳着大秧歌,“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梁山伯”、“白娘子”等经典角色相继亮相,“孙悟空”和小朋友握手互动,引现场一片轰动。武术表演区也不甘示弱,太极、八卦、形意拳轮番上阵,表演酣畅淋漓,观众兴高采烈,有人在现场跟着比划起来。
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徐水北北里的狮舞。古雅圆大的狮头,宽阔隆起的前额,黑亮有神的眼睛,加之头顶用彩绸扎成的彩球,舞狮威武雄壮。锣鼓声一起,一头狮子满血复活般冲上舞台,时而前身跃起、纵身腾空,时而眨眼、就地翻滚,打滚、搔痒、舔毛、伸腰、打盹、抖毛、掏耳朵、抓耳挠腮、跳跃等动作和形态,惟妙惟肖。
据了解,徐水北北里狮舞属于北狮,20世纪50年代曾荣访东欧六国,两赴朝鲜慰问演出,接受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后来两次赴美国和韩国演出,多次参加全国各地的大型活动。200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多年发展,北北里狮舞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武狮”表演风格,成了狮吼、狮跳、狮卧等四十多种狮舞招牌动作,被业内人士称为“北狮之宗”。
据北北里狮舞第二代传承人王利忠介绍,该村狮舞已有80多年的历史,村中百姓以舞狮谋生,整年都在全国各地演出。但近年来,由于经费问题,一些大的演出团体生存艰难,不得不分成一个个小团体,人均年收入也仅3万元人民币。学习舞狮非常辛苦,经常受伤,且技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一般学精需要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到40岁左右就不能参加演出了。辛苦、收入低、投入时间长,再加之现在多为独生子女,致使很多年轻人不再愿意接过祖辈的“饭碗”,舞狮传承面临危机。
对此,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清苑县戎官营村绣球龙灯表演人戎文学也有同样的担忧。他称,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去学习这些“老玩意”,而掌握这些技艺的人也逐渐步入老龄化,很多高难度动作不敢做,让表演大打折扣。“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如果失传就太可惜了!”
带着女儿前来观看表演的市民赵女士称,今天的“非遗”展演让其大开眼界。近距离的观看演出,使女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只可惜演出时间太短,没看够,希望“非遗”能更深入市民的文化生活。
据悉,此次元宵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项目展演由河北省保定市文广新局主办,保定市群艺馆、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单位承办。当天的展演包括徐水北里舞狮、孙氏太极拳、府内派传统杨氏太极拳、清苑哈哈腔、清苑绣球龙灯、腰鼓舞、球操舞及特色花会等8项“非遗”及民俗项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