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明:兼职做好事 全职做好人

28.07.2014  18:02

图为“爱在衡水”侯宝明

京腔京韵、字正腔圆,这个热情投入地为老人们表演节目的人叫侯宝明,对于他来说,节假日给老人们慰问演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侯宝明:我帮助托老院、光荣院帮了十大几年。甚至过年的时候,人家都往家里走,可咱往外去。

虽然他只是一名普通职工,但在衡水,只要提起侯宝明,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

侯宝明:我是雷锋时代生长的人,跟雷锋是同龄人,从小受雷锋的感染、熏陶,立志、下决心,一辈子向他学习。

1972年,还在饭店当服务员的侯宝明捡到了一个装有三千块钱现金的手包,那个年代,三千块钱,对于一个月只有二三十块钱收入的侯宝明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可是他非但没有昧下这笔钱,还主动的寻找到了北京的失主。一时间,侯宝明拾金不昧的事在北京、衡水两地传为佳话。

侯宝明:当时有人说,三千块钱,怎么你还不要,你那不是傻了?宁可做社会的傻子,咱也不能那么做。那是没有诚信,那是没有道德。

这事儿还在当时登上了报纸,失主的感激和社会的认可让侯宝明感到了无比的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从那之后,他就和好人好事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休息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公益活动中,需要用到钱的地方,他都是自掏腰包,尽其所能的来帮助身边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

但是钱用得多,挣的少,每个月只有一千多块钱工资的侯宝明时常捐款捐物,渐渐地,他有些力不从心了。

侯宝明:我跟我家属在原先的老宅子上弄了一个猪场,来补贴咱们的费用。(猪食)食怎么来呢,联系了饭店,到时候咱们过去掏去。同事们都说我,你下了班弄个泔水桶,咱们市委的人弄个泔水桶那么脏。我说咱不偷不抢,怕什么。只要咱们同志们高兴,能获得帮助,我从心里就觉得,说实在的比吃蜜还甜。

2002年,他成立衡水爱心小分队,“衡水就是我,我就是衡水”成为了小分队的宗旨。

侯宝明: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个钉子。

深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侯宝明开始带动志愿者共同参与公益活动,他越来越感觉到,只有团结更多的人一起做好事,作用才会更大。慢慢的,他帮助的人群,已经扩展至贫困户、残疾人、孤寡老人、贫困学生等多个群体。

侯宝明:在咱们帮助的人群中,有一种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失独老人,比如冯立柱老人。

冯立柱的独生子8年前去世了,家里只留下了老两口和一个刚刚出生一百一十五天的小孙女。

冯立柱:尤其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心里是最悲痛,最孤独的时候,人家都是阖家团聚、欢欢笑笑,我们是最痛苦的时候。曾经是我们两口子托人买过200片安眠药,人家过年的时候我们想一块儿就走了。

在一家人最脆弱、最无助的时候,侯宝明积极联系爱心人士和志愿者前来探望。

冯立柱:从爱心方面,从家里东西方面,甚至从心里慰藉方面,都做的方方面面相当周到。一度家里想一块奔孩子去的心给我们拉了回来。

一次次的关爱、谈心,侯宝明用热情和真诚将两颗冰冷的心又捂热了。

冯立柱:他也是一个上班的公职人员,他用微薄的工资,拿出自己这点薪水来献出一份爱心,我觉得是难得可贵的。

在侯宝明的帮助下,冯立柱不仅走出了阴影,还计划参与公益活动,来帮助孤残儿童。为了帮助贫困、绝望的人们尽快融入社会,侯宝明在外面是东奔西跑、捐钱捐物,不遗余力的付出着、奉献着。但在家里,他却总显得有些“抠门”。

侯宝明:家人节约,让孩子们一人花3块钱,能回来就尽量回来(吃饭)。我这个人不爱抽烟也不爱喝酒,平常事上能不花的不花,合金钢用在刀刃上。

侯宝明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他自己平时省吃俭用,对待需要帮助的人时却是大手一挥,有多少捐多少;为了解决“黑户”残疾人的低保问题,他甚至还将受助人的户口落在了自己家的户口本上。

侯宝明:不给你吃低保,不是市民户口,没城市户口。

这些年侯宝明不仅自己在东奔西跑地扶危济困,他还带动着同事、家人、志愿者一起来做好事。他走到哪儿,做好事的风气就跟到哪儿。工作中,他是“永不松动的螺丝钉”,在任何岗位上都能全心投入,将工作做到最好。同事和领导们都被他的精神所感染,也积极地加入到义务献血、捐钱捐物、关爱弱势群体等公益活动中来。

孙茂林:宝明同志很优秀,他是衡水市的道德模范,全国的劳动奖章获得者,在他的事迹感召下,带动了咱们机关各项服务工作都在上档次。我献血几次,都是在他的带动下。

宋志勤:正是由于有了侯宝明这批先进典型的引领,咱们衡水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到目前有上千个服务组织和五万多名志愿者投身到这项工作中来。

不求回报的付出是最无私的付出,不随时间变化的爱是最永恒的爱。捐款捐物、奔走帮忙、公益义演……侯宝明做好事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偶尔做一两件好事容易,但坚持做一辈子好事却很难。侯宝明的付出看似没有一件感天动地,但点滴小爱汇聚如海大爱,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他的无言大爱却足以感动衡水,温暖人心。

编辑: 石家庄新闻网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