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沉睡700余年的军事城堡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的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城堡,4日同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沉睡700多年的土司古城堡,因此受到全球关注。
3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位于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的海龙屯村,慢慢探寻这座建于孤峰耸峙、东南北三面皆为悬崖陡壁处的军事古城堡,由于地势险要,《明史》称其“飞鸟腾猿,不能逾者”。
海龙屯曾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遵义古称)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辖区内以仡佬族、苗族群众为主。1600年,播州第29代世袭土司杨应龙反叛朝廷,在24万明军100多天的围攻下,海龙屯城堡最终湮灭在战火之中。
沿着木道栈梯拾阶而上,坐落于海龙屯东部山腰北侧的铁柱关犹如铁柱一般,巍然不可撼,这座修建在坡面度四五十度的雄关险隘,是游人由东北方向入屯的第一道关,在铁柱关拱门左右角柱上,凿有对称圆孔4个,有专家认为这是铁柱关曾设有吊桥的遗存。
顺着蜿蜒曲折的屯道,再往上走四五百米,一座巍峨的飞虎关横亘在海拔近1000米的山口间,在飞虎关关隘前,一座总斜长51.5米、整体坡度30度,共有36个步梯的“天梯”,成为飞虎关“险、绝”的标志,而每一级“天梯”高约0.5米,步径宽约1.5米,全部由上百斤乃至上千斤的条石斜砌而成。
过了飞虎关,依山而建的飞龙、朝天、飞凤三关龙盘虎踞,这些由糯米汁与石灰黏合巨石构建的古关隘,雄伟壮丽,每一道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扼。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飞说,海龙屯上的众多关隘、城墙、屯道都由石块构成,这些石块轻则上百斤、重则数吨,没人统计过修建海龙屯耗费了多少石材,这些石材是怎么运上山,并征用了多少人力垒砌起来的。当地相传,播州末代土司杨应龙有根“赶山鞭”。每到晚上,杨应龙挥舞鞭子,驱赶巨石、巨木,自行往山上跑。
花费一个多小时后,记者终于登上了1300多米的海龙屯城堡核心区域,沿着数吨重条石铺就的台阶而上,纵横相连、规模宏大的新“王宫”遗址映入眼帘,厚重感让人惊叹。
1999年与2012年,文物考古专家曾两次对海龙屯进行挖掘,出土建筑构件、碑刻、瓷器、铁锁、瓦钉、钱币等文物上万件。
“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羁縻、土司制度重要实物遗存的海龙屯,完整见证了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政策从唐宋时期的‘羁縻之制’,到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到明代改土归流的变迁。”李飞说,海龙屯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历史遗存,特别是它背后蕴含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土司制度,是它能成功申遗的关键。
10年间曾三次游历海龙屯风貌的湖南株洲游客吴定基说,每一次来都被这里的关隘、台基、屯道震撼,这些石砌的雄关、古墙、栈道在崇山峻岭间,屹立数百年不倒,具有非常高的艺术观赏性和历史考证性,凝聚着古人的军事智慧和建筑艺术结晶,非常的神奇与不可思议。
为更好地保护开发海龙屯,遵义市汇川区已投入近3亿元资金,搬迁核心区居民86户,征地1523亩,实施文物保护、水电改造、民居改造、园林绿化、安防监测、环境整治等项目29个。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海龙屯关口、城墙等遗存的修缮保护,聘请高水平、熟悉海龙屯的专家学者,定期或不定期把脉文物安全、开展价值研究等工作,依法利用与合理开发好海龙屯,守护好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遵义市汇川区区长郭正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