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会无期》深度解码 带你看懂韩寒的电影
影片中真正承载表意功能的是“沉默的大地”
腾讯娱乐专稿(文/苏剌巴 责编/萧颀)
《后会无期》吊足了观众们的胃口。韩寒的个人魅力无疑是最大的票房保证,但当朴树的歌声响起,电影的字幕滚完,很多观众还是一头雾水。《后会无期》收获了两极的评价,称赞者认为影片有深度,有风格,也有人认为影片做作无聊。无论如何,这部赛车手跨界导演的处女作,确实是一个有趣的文本。韩寒试图表达什么,这种表达效果又是怎样的?腾讯娱乐为你梳理《后会无期》的关键情节和元素,深度解析韩寒和他的电影。
1、胡生去外面抽烟,怎么就凭空消失了?
解码:胡生不是被忘掉了,而是被刻意甩掉了。事实上,片中的马浩汉、江河和胡生都可视作韩寒的分身。胡生是韩寒的旧日之“我”,胡生被消失显露的是韩寒的自卑。胡生被小岛世界所禁锢、矮化,是新世纪以来剧烈的城镇化运动中迅速沦陷为卑微的“家乡之人”。“胡生”这个名字表明了韩寒对于出身的无奈,但他却无心或根本无力去追寻无奈的根源。让智商可疑的胡生在片头临时充当叙事人,又在半路被“丢掉”、径自回到小岛,正好是韩寒露怯的表现。
人物身份的真相:胡生(矮化的自我)+马浩汉(社会化的自我)+江河(文化的自我)=三位一体的韩寒。
马浩汉和江河分别代表着韩寒对社会阅历的渴望和对文化人身份的崇拜。恰如老实孩子贾樟柯对街头混混的迷恋和对“八十年代”的念念不忘,江河敬仰马浩汉勇于表达自我,江河木讷外表与不安份内心的反差又投射着韩寒不乏自卑的自恋。
2、陈柏霖要入职的学校为什么在边境线上?
解码:这可不是为了能呈现出边境风景,远方才能洗涤心灵。问题的谜底就在江河一句貌似口误的台词中——“是分配,不是发配”。韩寒用原为教师(大学毕业生)的江河发配边疆事件来标记历史时段。
历史的真相:马浩汉、刘莺莺拥有同一个父亲。一向被浩汉自己视为英雄的父亲实际上是个拥有两个家庭、口是心非的虚伪之徒。一个虚伪、背叛家庭的父亲指代的是谁?相信韩寒是有自己的企图心的。
3、江河的教师身份和苏米的妓女角色是不是在嘲讽教育的失败?
解码:江河虽然身为教师,但他留着长发、身穿睡衣的扮相却是想凸显一种放诞不羁的文艺气息。当二人在旅馆相遇,尴尬且未遂的性交易场面多半是在强调男性的“善良”与“纯洁”。苏米声称自己一直是“优”,因此无法从“良”。似乎在用自己的经历暗示好学生并不会获得好出路。但这样的逻辑仍然深陷在中学教育对人生价值的评断与设定之中。
教育的真相:诸如苏米“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样的自白,虽然会进一步印证人们对韩寒作为特立独行的反体制偶像这一印象,但从中获得最大叛逆快感的,正是那些高度认同学校教育所蕴含的权力关系的“好”学生。大众文化不仅不是学校教育的反面,而且影院中发出的小小抱怨恰好表明,教室与影院在对人进行规范和束缚方面是互为表里、高度一致的。在某种程度上,大众文化体系中影院教育的有效性甚至超过了课堂的灌输与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