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价下降少人问津 河北棉农遭遇卖棉难

21.10.2014  11:54

    □通讯员 陈刚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赵红梅

    从今年起,国家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这一政策转变对棉花产业链条各方影响如何?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河北省主要产棉区进行了探访。

    眼下,河北省各地的棉花已经基本收获完毕。总体来看,今年全省种植面积减少,总产减少,棉花品质有所提高。按常理来说,货少了,质量高了,价格应该也高,但河北省多地棉花产区却出现了棉价下降、棉花卖难的情况。

    棉花少了,质量好了,却少人问津

    “为何今年没了收棉人?”南宫市高寨村种棉大户张朝端今年种了60亩棉花,每亩只收了400斤籽棉,而去年是600多斤籽棉。仔仲镇前仔仲村村民刘旺达也反映,他的22亩棉田,每亩减产100斤左右。

    南宫市和平棉花合作社社长张和平介绍,合作社的种棉户广泛分布于 衡水 冀州 ,邢台威县、巨鹿县,虽说棉花是耐旱作物,但今年旱得厉害,及时浇了一水的还减产5%,没有及时浇水的,每亩地大多减产籽棉100多斤。

    从省农业厅获悉,今年我省棉花生产总体情况是“两减一提高”,即面积减,总产减,品质提高。受棉价走低和连年低温阴雨烂铃及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今年我省植棉面积大幅减少。入夏以来我省出现多年未遇干旱天气,生育期内天气晴好少雨,纤维发育好,棉花吐絮畅、无僵瓣、色泽白,衣分高(38%-39%),品质提高。但由于面积减幅较大,总产比去年减少。

    按照常理,棉花减产,质量提升,价格应较往年高些,但是,笔者在棉区走访时,棉农纷纷诉苦:往年棉花还没有开始采摘,商贩就纷纷下地收购,而今年,棉花堆积如山,却几乎无人问津。

    “我种棉花有20多年了,很少有棉花卖难的年景,今年,一朵都没卖出去。”南宫市南便乡农民张立国,指着家中堆积一人高的棉花说,“而且价格还一直往下落,9月初个别棉贩来收,3.5元一斤,现在降到3.2元了,还不见有人来收。今年每亩棉田的种子、农药、肥料成本大概是500元,加上人工费1000元,按每亩收500斤籽棉每斤3.2元算,也只能保本。

    南宫市大屯乡大潘庄村党支部书记韩金志介绍,全村4503亩耕地,其中3700亩种的棉花,除了个别10多户早期将棉花卖出一部分,绝大多户棉农家里都囤满了棉花。

    “全市90%的棉花堆在农户家里,真是让人上愁!”南宫市农业局局长李福收说。

    价格走势不明,棉企不敢开秤收购

    “到今天为止,我还没开秤收购,在等机会。”河北世潮纺织公司经理王军介绍,不收棉花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市场价格一直回落,把企业推到“谁收棉谁给市场风险买单”的境地。二是政策不明朗,国家今年取消临时收储,在新疆搞试点推行目标保护价补贴,其他省份政府给予适当补贴,但怎么补贴还没有说法,所以要等等看。第三,目前籽棉期货价格一直在每斤2.8元左右震荡,这个价格让棉农很亏本,即便企业愿意担风险,棉农也会惜售。在此情况下,企业暂时不收棉,也是无奈之举。

    笔者走访了邢台、衡水、 石家庄 的棉花收购站,大部分是大门紧闭,即使有开着门的,院落里空空荡荡,也没有开秤收购。

    据了解,从2011年开始,为了保障棉农利益,国家实行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保证了棉花的价格与销路。这几年,随着国际市场棉价持续走低、国内纺织业低迷、市场需求不旺、国家收储数量和库存急剧增加等问题的出现,今年国家取消了临时收储政策,代之以在新疆率先执行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然而,新政策在其他地区尚未执行。由于政策走向不明,很多棉花收购站、加工企业不敢贸然收棉。

    “政策走势不明,市场价格偏低,农民惜售,所以就出现了‘棉企不敢收、棉农不愿售’的现象。”省农业厅主管棉花生产的负责人认为。

    “各地都出现了棉花价格下跌、收购缓慢的情况。”省棉花协会副会长杨善兴分析,形成现在这种局面,不是因为目标价大政策的问题,而是具体的细则没有跟上。9月25日,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内地主产棉区取消棉花临时收储并给予一定补贴,补贴的具体细则即将出台。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相关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