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之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近日,由秦皇岛方华埃西姆机械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汽车外装件“多功能自动加工单元”顺利下线。该公司负责人表示,该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超过世界同类产品水平,在节约成本、保证劳动安全、提高成品率等方面领跑国际汽车外装件生产设备领域。
从“捡到篮子就是菜”到“招商选资”,从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到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注重企业占地规模、总产值到看重“亩产效益”……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30年来,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大力鼓励科技创新,以科技之力推动地区产业结构上档升级,GDP含金量不断提高。目前,该开发区已是全市创新产业最发达、创新人才最密集、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的“科技高地”。
1984年至1995年,是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建设、起步发展、扩区开发的阶段,也是科技创新摸索和积累的时期。1993年2月2日,秦皇岛开发区首个鼓励促进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的政策《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鼓励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有关政策规定》出炉,掀开了开发区内企业自主科技研发的序幕。
接下来的10年,秦皇岛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科研技术和产品专利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愈加明显,全开发区也涌现出了海湾安全技术、康泰医疗、燕大软件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出大量的高新技术产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经济主体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2008年,开发区已成长为集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园区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新区,并形成了粮油食品加工、汽车零部件、重大装备制造、金属及压延等特色产业,但其中不少企业存在能耗高、污染大的问题,不能适应国家未来绿色低碳发展方向的需要。
“2008年,开发区下定决心调整全区产业结构,当时产业中有一大半能耗比较大,效益比较差,为此,我们全面调查了资源占用情况和能源消耗情况、环保、劳动力素质,最后决定淘汰一批,转移一批,还要改造升级一批。”秦皇岛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胡英杰介绍,“开发区率先提出以数据产业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发展节能环保、数据产业、生物工程和新能源产业,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经济升级版。”
秦皇岛开发区设立了全国首个“数据产业基地”,吸引惠普、IBM等国际巨头企业先期入驻,中科院、中兴网信等国内知名数据企业纷至沓来,量子数据、光彩科技等10多家本土企业在此蓬勃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储备雄厚,空间地理信息、智慧城市等数据产业已形成规模聚集效应。
为不断增强科技研发能力,秦皇岛开发区实施“引智”工程,先后在3D打印、遥感技术、测量技术、生物技术、精密加工技术等领域聘任上百名科技专家。特别是通过与高校、中科院、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合作与对接,在引入科研机构和成果转化项目的同时,引进了一大批中高级技术人才,有一批硕士、博士生直接进行项目研发与转化。截至2013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43767人,人才密度为28.58%。全区已建成7个院士工作站和4个科技专家工作站,院士专家参与指导企业技术创新,有效增强了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了全市科技产业发展的“梦之队”。
为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培植创新主体、激活创新要素,在2006年以后,开发区相继出台了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及一系列扶持政策,培育出一大批拥有先进技术的特色企业。2009年至今,开发区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扶持64家创新型和成长型企业,取得良好成效。
世界领先的HRA健康风险评估系统在这里诞生,国内首台隧道全断面掘进机在这里下线,国内首创电梯节能自动补偿系统在这里研制成功,国内首批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在这里实现批量生产,天宫一号、二号上有开发区产品,3D打印机横空出世,特别是中科院、清华和北大等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的建立,为未来区域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化升级夯实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5家,占全市的68%。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占全市的62%。高新技术产业以占全区38.6%的工业产值,创造了70%的利税和88%的利润,成为引领发展的主导力量。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