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版图中的“滦县现象”:滦河文化承载复兴梦

10.09.2015  19:17


在滦河举行的龙舟比赛。 翟羽佳 摄



滦县横山大觉寺又名横山寺、开觉寺,建于明代,寺间清净庄严。大觉寺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的策源地和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做出“东北易帜”决定的纪念地。 翟羽佳 摄

  中新网唐山9月10日电(记者 肖光明 崔涛 王天译)在河北滦县滦河母亲广场,滦河母亲的雕像宽厚而又慈祥,她背靠着华北第二大河——滦河,似乎在静静诉说着古老的回忆。从众多考古资料来看,旧石器时期,滦河两岸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多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下,滦河对于滦县来说,不仅仅承载着“乡愁”,更承载着文化复兴的梦想。如今,依托滦河文化,在完全不破坏滦河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构建的以滦州古城、滦河水利风景区、研山文峰塔景区、横山大觉寺景区等为代表的滦河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让滦县的复兴梦照进了现实。

  记忆中的滦河:诉不完的“乡愁

  滦河,古称濡水,是华北地区第二大单独入海的河流,发源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于昌黎县的刘台铺、乐亭县的网兜铺之间注入渤海,全长885公里,总流域面积达4.46万平方公里。滦县,地处滦河下游,古称滦州,因滦河而得名,是滦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聚集地。滦县地处中原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的腹地,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商周文化、战汉文化、宋辽金文化、明清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滦县聚集,几乎涵盖滦河流域所有考古文化。

  谈起滦河,从小生活在滦河边的老人们有诉不完的“乡愁”。

  今年85岁的郝志祥是土生土长的滦县人,退休前一直在滦县二中任教。在他的记忆中,滦河的水运是最壮观的。

  “我小的时候,滦河里有几百只船,岸边有四、五十个货栈,还有个大码头叫‘偏凉汀’,河面上船来船往,岸上人山人海,非常繁华。”郝志祥说,民国初期,滦县滦河段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水运十分发达。东北的石材、粮食通过滦河运往南方,从天津港进口的洋货通过滦河运往内陆。

  滦河自古是漕运之河。据历史记载,自东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起,滦河水运活跃了1700多年。元世祖忽必烈曾敕令“造船于滦州。”“造大小船两千艘,以备漕运。”明代为了沟通长城内外以供军需,继续发展滦河漕运。清朝光绪十八年,在横山脚下偏凉汀修建滦州火车站,这里成为水陆两用码头,常年往来木船千艘。

  在郝志祥的记忆里,侵华日军控制东北三省后,又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华北地区逐渐被日军蚕食。由于日军的封锁,滦河的水运也逐渐没落。

  79岁的王自治从小在滦河岸边长大。在他的记忆里,滦河水是清澈甘甜的,滦河也承载童年的欢乐。

  “那时候,滦河岸边都是沙滩,孩子们经常到河里洗澡,摸鱼。河里的甲鱼经常爬上岸来产卵,像玻璃球大小的甲鱼蛋,煮熟了,好吃极了。”王自治说,后来由于发展工业,滦河水不再清澈,滦河岸边也杂草丛生。

  在80岁的汪漱荣的记忆里,滦河就像一个爱哭的孩子,每到汛期,滦水漫溢。

  “我念小学的时候,学校就在滦河边上。每到汛期,学生们就停止上课,带着麻袋去参与防汛。汛情严重的时候,可就不让我们参与了。”汪漱荣说。

  滦河在历史上水灾频繁,当时流传着“自古滦河多灾害,粮川美景一夜丢”、“研山似虎头,一股清水向南流,悲叹祖居无远虑,留给儿女世代愁”的民谣。

  据《滦县志》等资料记载,自元至元六年(1269年)至1985年有较大的水灾69次。1949年8月,滦河洪峰达2.5万立方米/秒。河道多处溃决,中游迁西、迁安大水围城,倾泻而下淹没下游滦县、滦南、乐亭三县大部分村庄。

  流入现实的滦河:生态防洪和文化旅游

  “我出生那年,正赶上滦河决口。滦河上游下了三天大雨,降水量达500多毫米,沿岸村庄都被淹没了。”1962年出生的钱学,自从出生起就和滦河结下了不解之缘。

  钱学是滦县滦河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从小在滦河岸边长大。

  在钱学记忆中,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滦河出现重大险情,很多外地来的民工住在他的家中,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滦河河道中修建丁坝(又称“挑流坝”,一种河道整治建筑物)。

  后来,钱学自己也成了滦河综合治理的参与者和指挥者。自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滦县县委县政府实施了滦河(滦县段)河道防洪综合整治一期工程,总投资约4.5亿元。该工程北起铁路桥南至研山渠首南700米处,主要修建堤防工程、河道主槽开挖工程、修建1座橡胶坝和改扩建4座排水涵洞工程(老站、后窑、护城河和夏庄子村)。

  钱学说,滦县按照滦河行洪治导线,将滦河滦县段右堤堤顶加宽至16米,新建路堤合一的景观大道,路基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在此基础上,将对大堤内外滨河景观带在原有自然环境基础上进行巧妙的景观设计,同时修建了母亲广场及雕塑。

  钱学回忆起3年前的滦河涨水,洪峰流量高达4800立方米/秒。“站在大堤上,很多人问我,新建的大堤能不能抗住。我肯定地说,这里的防洪标准能抗50年一遇洪水,没问题。

  对于滦河的河道开发,钱学认为滦县有着独特的思路。钱学告诉中新网记者,曾有国家水利部的评审专家参观滦县滦河防洪综合整治工程后对滦县的做法表示认可。

  “对于滦河的治理,滦县并不看眼前利益,而是对原有自然景观进行修复和提升,发掘滦河历史文化,发展文化产业。”钱学说。

  张静是滦河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参与滦河的防洪综合治理是她工作中难以忘记的经历。

  “那时候工作很辛苦,为了精确测量滦河(滦县段)的长度等数据,测量人员步行走遍了全县境内。不过,那时候受的苦是值得的,现在滦河两岸风景如画,成为旅游胜地,我为我的家乡滦县感到骄傲。”张静说。

  如今滦河水利风景区已经建成,北起京山铁路桥,南至橡胶坝,长6.5公里,规划总面积12.5平方公里,水景区2平方公里。以生态、人文、效益为原则,再现滦河圣境风采。2014年,该风景区被河北省水利厅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2015年正在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已通过初审。

  据介绍,滦县以建设“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实施了一批以研山文峰塔景区、横山大觉寺景区、滦河水利风景区为代表的精品文化旅游工程,构筑了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山水生态文化、地方民俗文化为主体的滦河文化产业板块和产业集群。2014年,依托这些景区全县累计接待游客突破700万人次,成为京、津、秦旅游线上的“黄金驿站”。

  承载梦想的滦河:文化产业成发展新引擎

  2011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滦县“中国滦河文化之乡”的称号。在“中国滦河文化之乡”的评审会上,专家组一致认为:“滦县堪称滦河文化之典型腹地,在滦河流域有其他县区不可替代的厚重历史和独特的资源禀赋。”同时,中国民协在滦县挂牌成立“中国滦河文化研究中心”。

  “资源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世代传承。”中共滦县县委书记卢宏秋说,“山水为形、文化为魂,以滦州古城为龙头的滦河文化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效应初显。

  资料显示,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15%、52%、33%,而世界平均是5%、31%、64%。2015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296868亿元,同比增长7.0%。多名业内专家认为,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是促成上半年经济稳住7.0%增速关口的主要原因。

  在滦县的经济结构中,文化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据中共滦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永新介绍,从2011年开始,滦县每年都会举办“中国滦河文化节”。2015年9月,第五届“中国滦河文化节”即将开幕。滦河文化节,是滦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立足实际、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次文化振兴之举,它与发展的滦县相依,与滦县的发展相融。滦县目前正在着力建设滦河文化产业园区,投资187亿元的滦河文化产业园区,有24个超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目前已建成滦州古城、横山景区等项目12个,在建滦州古城玉文化产业园、中国滦河文化博物馆等项目7个,谋划项目5个。

  张永新称,文化产业让滦县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实现了自我突破与发展。2010年—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04%、24.59%和35.28%,其中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增长了57.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绝对值均翻了一番半。2014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列全省132个县(市)第9位,比2009年前进了8个位次,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二五”末“进位全省十强”的目标。今年1—6月GDP实现178.67亿元,全部财政收入11.9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7亿元。

  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滦县自古是连接京津冀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交通枢纽。通过引滦入津工程,滦河又成为天津的水源地。滦河文化的基础特征就是“本根交融、开放包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滦县可以吸收北京、天津很多优秀文化,同时滦县特有的皮影、评剧、地秧歌等文化也吸引了北京、天津等众多艺术家的青睐。

  据张永新介绍,滦县目前正在和中国电影集团洽谈合作,准备在滦县投资200亿元,建设中国第五大影视基地。届时,滦县可以吸收北京的优秀人才、高新产业。

  “刚健、自信、进取、担当是滦河文化的特质。”卢宏秋说,“滦县要高擎滦河文化的大旗,让文化产业成为滦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