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精细化模式

21.05.2015  17:03

  京津冀,中国雾霾的重灾区,同时也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

  “蓝天白云”何时才能不成为“奢侈品”?靠风?靠突击停产?

  还能有更靠谱的法儿吗?生活在这个地区的1亿多人都在问。

  今年以来,京津冀空气质量有所改观。好转的背后是协同联动的大气治理工作的全面深入。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人们有了越来越清醒的共识:治理大气不能只靠战役式突击。同时,一场大气污染防治的精细化战争已经打响。

   “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地找”:大气污染因素该怎么排除

  “今天天真蓝”,“今天雾霾又重了”……生活在这片20万多平方公里上的中国人似乎已经习惯以这些话彼此寒暄,也理解了学生时代英语课文中,半个世纪前的英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谈论天气。

  48岁的周潮洪是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她说,20多年前对北方冬天的喜爱现在已经荡然无存。“1992年我从南方刚到天津的时候,感觉这里的冬天天天都是大晴天,出来骑自行车虽然有点冷但是心情很舒畅。但现在雾霾天实在是太多,在马路上骑自行车,总感觉嗓子很紧。”

  周潮洪的许多同事本来也像她一样喜欢骑车上班,但都因为雾霾天改成开车,“他们自己也知道这样加重了污染,恶性循环,但是没有办法啊”。

  “病去如抽丝”,治霾更是如此。

  2015年1至4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地级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0%,这是日前召开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第四次会议透露出的数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会上说:“‘大气十条’出台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有效运行,重点治理任务有所突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落实体系基本形成,环境监管执法手段更加有力……”他给出的总体评价是“工作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为了治理大气污染,我们必须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地寻找污染源并对其控制。”天津市人民政府参事、原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包景岭说,“治理大气污染,方方面面都应该考虑到,就应该胡子眉毛一把抓。”

  梳理下历次同样主题会议的要点,可以看出治霾的路线图:

  2013年9月,会议安排部署了重污染城市治理、压减煤炭、机动车污染减排、高污染行业及重点企业治理、采暖期污染管控等多项工作;

  2014年5月,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新提出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秋冬季禁烧;

  2014年10月,提出严控扬尘污染;

  2015年5月,提出全力推进燃煤控制、加强重点行业综合治理、强化机动车船污染控制加强面源污染控制等最新措施和安排。

  从最初的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发展为对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秸秆焚烧进行综合治理的控煤、控车、控尘、控污、控新建项目、控农等“六控”体系。京津冀三地都在行动。

  2014年,北京、天津、石家庄分别完成了颗粒物源解析工作,确定了机动车、扬尘和燃煤分别是三地本地PM2.5的首要来源,并据此进行“精确打击”。

  北京2014年淘汰老旧车47.6万辆,实现减排挥发性有机物1.6万吨,减少燃煤量280万吨;天津绘制了涉气污染源信息分布图,并自2015年5月1日起,将烟尘排污费征收标准上调10倍,同时按照每公斤1.5元的标准开征施工扬尘排污费;河北2014年共压减炼铁产能1500多万吨,炼钢1500多万吨。

  各类污染物对大气污染的百分比“贡献图”经过长期的数据收集和研究已经初步清楚。但削减掉每个百分点,都需要付出卓绝的努力。

  据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副总队长赵志威介绍,以北京为例,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迅速减少,呈“小、散、低”特点的生活源污染,也就是面源污染逐渐增多。因而在北京、天津及河北省一些城市,针对大气净化的生活污染源治理也在逐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