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作文物执法保护文物不靠交情靠机制
春暖花开,前往北京市远郊密云区踏春观光的游客大增,司马台、金山岭和古北口长城更成为许多人的首选。游客们兴致盎然,可有人却始终紧绷着弦,生怕出什么意外。“密云段长城182公里,一半多与河北交界,涉及沿线10多个乡镇。区属 划分在地图上是一条线,可具体到现实,就有很多模糊地带,这给文物保护和执法带来不少尴尬。”密云区文物管理所所长郑宝永说。
对共同坐拥长城资源的京冀来说,因区域划分不明引发的矛盾偶有发生。近年来,出于对长城旅游价值的利用,其沿线的各大乡镇都希望把更多资源划分到本地区,一提开发,纷纷站出表态“这段是我的”,可一遇到保护修缮问题或责任事故,却又都以区域不清而互相推诿。如金山岭长城横亘在承德市滦平县与密云区交界地带的燕山支脉上,有的游客游玩过程中就可能跨到了河北,一旦出了意外,责任主体就很难划分。在北京市延庆区,文物执法人员曾接到过破坏长城的举报,经 查才发现违法人在北京,违法行为却发生在河北,而由哪个地区来执法却没有明确法律规定。
“过去解决这种事,很多时候靠交情,我私下跟你关系不错,你卖我个面子协助进行调查,但也不是每次都奏效。”北京市文物局文物监察执法队队长赵建明道出了长期以来交界文物执法的困境,“京津冀三地本就是地域一体,文化一脉,我们希望在国家推动三地协同发展的大局下,文物执法领域也能尽快跟上。”
如今,这一窘境有望通过京津冀三地文物执法领域的协作得到改善。3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天津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河北省文物局在京签署《京津冀文物执法协作体框架协议》,就如何通过片区协作做好文物执法和文物安全保护工作达成一致。
根据协议,三地将打造文物执法全方位战略协作关系,共同探索执法工作资源共享的途径。开展三地交界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他文物遗存的联合巡视检查和执法监督,协助查处文物违法案件;调动三地专家资源,共同培养专业人才,选派专业人员赴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委托培养;打造三地文物执法工作宣传平台,实现互联 互通等。在保障机制上,三地将建立片区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就合作发展中的重点事项进行磋商,统一部署落实,共同研究制定下一年度专项协作计划和实施方 案。
而就在3月22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了京津冀文物保护协同推进会,研究推动三地文物保护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文物执法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三地在执法领域达成的协议是落实文物保护协同发展的具体举措。”河北省文物局执法监督处副处长刘忠伟表示,“三方在文物保护上各有优势,北京在联合执法中做得比较到位和密集,河北作为文物大省,在队伍建设、经费保障方面却稍显薄弱,这次三地能搭建这样一个交流平台,一定能从中受益不少。”
作为协作发展的第一步,3月28日至4月1日,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京津冀三地的140余名文物执法人员通过培训,就全国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形势、文 物保护法律法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法规进行了学习,分享文物行政执法巡查的经验,探讨联合执法的新路径。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交流,东道主北京市文物局在会议安排上花了不少心思,除了邀请国家文物局督察司和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来讲课,还专门抽出半天时间把学员分成三个小组进行自由讨论,每个小组都囊括了三地的执法人员,甚至在房间安排上,也做到了不同省市、区县的执法人员分在一个房间。
“在我印象中,这是三地同行第一次亲密接触,整体了解彼此文物执法的现状。与北京和河北不同,天津文物执法的职能不在文物局,而在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一直以来,总队的工作重点都集中在‘扫黄打非’上,直到2010年才专门组建了文物执法队伍,可工作人员都不是文物保护领域的专门人才,我们完全是 自学成才,所以今天这样的交流太及时了!”天津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三队队长牛敬业感慨。
放眼全国,跨区域的文物执法合作早已有之。2009年,江浙沪地区建立了文物行政执法区域合作机制,并开展了文物法制培训、文物行政执法交叉检查、 文物行政处罚案卷评比等系列合作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片区携手共同探索文物执法的新路径是一种创新,京津冀三地文化遗产有交叉、交通便利,有合作基 础,最关键是坚持下去,逐渐取得突破创新。”浙江省文物监察总队总队长吕可平评价。
有了这次协议的签署,郑宝永打算尽快把涉及长城沿线两地的乡镇召集到一起开会,希望能够就过去存在的矛盾达成一致。同时,赵建明也在思考:在文物交界地带,两地执法人员是否可以实现联合巡查;遇到重大文物案件,在人手不够时是否可以请其他两地的人前来支援。“因为体制机制限制,一个框架协议并不能解 决所有问题,它最大的创新是将过去‘你是你的,我是我的’的观念变成了‘我们是一家人,有事好商量’的新理念,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尽最大可能解决遗留的矛盾,分享彼此的资源,学习对方的优点。”赵建明说。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