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签署多项协议 开启合作新局
河北省与北京将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 资料片
近日,京津冀首台“近零排放”燃煤机组通过验收并实现投产。 新华社发
近日,“正定号”环京津冀旅游专列开通。 新华社发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董立龙
今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作重要讲话。
京津冀协同发展,由此大步跨入国家战略层面。
落实国家战略,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打破“一亩三分地”,携手共进。截至8月25日,半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三地之间互动频繁,纷纷签署各种合作框架协议,各方都在以积极姿态宣示着推动区域合作的决心和意愿。
盘点京津冀之间签署的战略协议,可以发现三地相互合作框架的搭建已经初步完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局已经开启。
三地相互合作框架搭建初步完成
8月24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本顺,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等率河北省党政代表团到天津市学习考察。
在当天举行的天津市·河北省工作交流座谈会上,两省市签署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等5项协议。
中国有句乡土老话,说“亲不亲,在走动”。京津冀,在这片当下备受关注的热土上,三省市从省级层面领导到各部门负责同志,纷纷加大了到“邻居家”看一看、走一走的频率。
翻阅近几个月的媒体报道可以发现,京津冀三地之间的相互学习考察次数明显多于以往。
6月28日,北京的客人来到了河北——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和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率领的北京市代表团,到河北省唐山市考察,并出席河北省·北京市工作交流座谈会。
有媒体捕捉到了这次代表团的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北京市有7名市领导带队,16个区县以及27家市直部门的主要领导随行,全团总计超过80人。
北京代表团在唐山期间,重点考察了曹妃甸区,曹妃甸湿地文化旅游度假区、首钢京唐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等地留下了代表团的足迹。
礼尚往来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一个多月后,北京就迎来了河北的客人。7月31日,河北省党政代表团到北京市学习考察。两地之间签署了《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等7项协议。
8月6日,天津市党政代表团赴北京市学习考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等悉数在列。
考察的路线也揭示了双方合作的契合点。7月31日,当河北党政代表团赴京时,京冀两地签署的7项协议中,首要的就是《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
而在北京,8月6日,天津市党政代表团则考察了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双方随后签订了《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框架协议》。
“京津冀三地相互合作框架搭建初步完成”。8月24日,新华社在报道中盘点,“至此,北京与河北、北京与天津、天津与河北已分别完成多个合作框架协议及备忘录,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进一步走向实质阶段”。
框架协议圈定三大领域
盘点京津冀三地相互之间签署的协议,可以发现,交通一体化、产业链合作、环境治理是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重点实施的三大领域。
8月24日,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天津市市长黄兴国代表冀津双方签署了两省市《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此前,张庆伟、黄兴国还分别和北京市市长王安顺签署了同样的备忘录。
《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成为京津冀间两两合作签约的共选项,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这显示出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交通一体化会成为先行先试的领域。
资料显示,过去由于行政壁垒,三省市间交通规划、建设各自为政,梗阻之象颇为明显。京津冀三地之间“断头路”多达2300公里。
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8月20日,河北省交通厅综合规划处副调研员邓伟向媒体透露,目前,国家部委、三省市政府以及三地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已经分别形成了相关机制,共同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
其中,交通运输部成立了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部长杨传堂亲任组长,统筹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三省市政府成立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协作领导小组,三省市的交通运输部门建立起一套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联席会议机制。分析者认为,相互签署《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意味着三省市间基本形成了达成一致的“一张图”规划。
围绕产业链条上的合作,京津冀之间所签署协议,多以原有的合作为基础,尝试探索新领域,其突出表现为将一些示范区纳入了重点合作建设的序列。
如北京和河北,就签署了《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共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协议》、《共同推进中关村与河北科技园区合作协议》。
分析者认为,首钢疏解到曹妃甸,历经7年奋战,已经成为首都功能疏解的一个成功范例。而今,曹妃甸为北京市其他待疏解产业提供了空间,河北、北京再次找到了联手合作的契合点。至于首都新机场地跨京冀两地,建设临空经济合作区乃是两地共同的追求。
而中关村无疑是先进科技的代名词。不仅河北,天津市也期待能在这方面与北京市展开合作。京津两市签署了《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框架协议》,还签署了《共同推进天津未来科技城合作示范区建设框架协议》。
在已签署的协议中,共同应对环境问题也成为三省市共同讨论的重点话题。京津之间签署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冀津之间签署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而京冀之间则把问题进一步具体化,签署了《共同加快张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协议》。
协同发展多点落地
8月24日,由河北港口集团与天津港集团共同出资20亿元组建的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天津、河北两地主要负责人的见证下正式揭牌成立。
一湾碧海连津冀,天津市的媒体分析称,这个新公司将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打造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现代化企业,努力成为服务京津冀的平台和窗口。
熟悉渤海湾内港口发展现状的人士都表示,这一举措的象征意义前所未有,显示出津冀两地真正的在打破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携手推进历来竞争多于合作的港口建设,这必然会优化区域港口分工和产业布局。
事实上,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京津冀之间落地的合作项目已经越来越多。
统计显示,今年前7个月,河北省落户天津项目593个,资金实际到位额154.31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天津企业落户河北省项目653个,实际到位金额266.8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2个。
实际上,除了省市级之间的合作,三地所辖区域及部门间的合作已经遍地开花,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正越来越快。
翻检媒体报道,京张联手申奥、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大红门市场及“动批”外迁……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这些具体举动,一次又一次地吸引了媒体以及社会公众的关注。
热点话题之外,京津冀三地围绕协同发展在具体举措上的合作已经更加深入。
7月18日,由北京产权交易所、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河北产权交易中心联合发起的“京津冀产权市场发展联盟”在北京成立。据了解,三家机构共投资设立了25个专业交易平台,业务领域涵盖技术、林权、矿权、金融资产、大宗商品、农村产权以及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等。
河北产权交易中心主任王彪表示,三地“结盟”,将有利于跨区域产权市场在信息、项目、投资人、会员等方面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实现三地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真正推进京津冀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形成统一大市场,意味着对自身壁垒的打破。类似的尝试已经越来越多。
——7月1日零时起,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率先在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启动实施。10月份前后,石家庄海关也将加入。
——7月15日,京津冀协同发展税收工作领导小组在京成立,小组将着手研究京津冀三省市税收政策协调、税收征管便利化、涉税争议协调解决机制等问题。
……
破除壁垒的结果,是思想的开放,是视野的宽广。作为国内重要的葡萄产区,怀来县的葡萄和葡萄酒过去多以“沙城产区”作为标识。而今,该县与延庆打破“一亩三分地”,共建“延怀河谷”葡萄产区,一个河谷串起27个乡镇,一个品牌、一个产业,可以富两地百姓。
快评
尽管中央层面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尚未出台,但京津冀间相互签署的协议,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地谋求协同发展的契合点。
但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现实操作,要实现这一国家战略,就不能忽视市场的力量。有关规划和协议,可以说为落实这一国家战略构筑了骨架,但如何使这一战略蓬勃生长,还需要倾听来自市场的声音,激活市场的力量,让市场主体尽享协同发展的空间和舞台。
一般认为,目前京津冀一体化水平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其他经济圈的深层原因,在于本地区市场化程度和水平偏低,始终没有超出“行政区经济”的范畴,没有形成“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以致逐渐形成结构锁定和利益固化。
在市场人士的描述中,“行政区经济”的典型表现,就是“你加一把锁,我勒一道绳”——行政壁垒多,市场分割多,关起门来搞发展多,区域协调顽症常受诟病。
相反,“经济区经济”则让人充满期待,其自身的特性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要求,三地间需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进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破除各种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促进生产要素市场和公共服务政策一体化,实现各种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实践证明,单纯通过行政区的地方或部门去推动难以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合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须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入手。从“行政区经济”迈向“经济区经济”,调动市场力量参与其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明天才会更加令人期待。
文/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董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