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人往哪里去——开滦集团创新劳动用工模式

21.08.2016  15:37

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调结构 去产能

编者按 作为煤炭大省,我省去产能的目标终于落地。近日,省政府印发的《河北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用3-5年时间,全省退出煤矿123处、退出产能5103万吨。

职工安置问题,是煤炭企业扭亏脱困和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近年来,开滦集团在推进减人提效、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为大型国有企业去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工作,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河北日报记者 赵 建

煤炭行业“黄金十年”已画上句号,企业收益大幅下滑。始建于1878年、享有“中国煤炭工业源头”之誉的开滦集团,既面临着行业性经济困难的挑战,也面临着老矿井资源濒临枯竭带来的人员如何安置、企业如何发展的问题。

面对困难,开滦以“不牺牲职工个人利益”为前提,深化改革,通过产业转化、岗位转移等方式,在劳动用工数量上做减法,降低劳动用工总成本,既满足了企业劳动用工需求,也实现了劳动力资源价值的优化提升。

发挥优势、抓住机遇,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发展生产服务业,实现产业转移“输出一批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采煤机、液压支架等设备的前期组装工作,工作面安装正在顺利进行。在印度工作的员工生活状况良好。”开滦矿业工程有限公司印度江基拉工程项目部负责人宁文彦近日打来电话,向公司本部汇报当前工作进展。

去年8月28日,开滦矿业工程有限公司与印度佳亚特里项目公司签订了江基拉煤矿项目服务合同,矿业工程公司负责江基拉煤矿设备安装、回采技术指导及设备操作、维修等工作。开滦大力推进的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了新突破。

今年3月22日,宁文彦带领23名员工奔赴印度江基拉煤矿,将开滦的生产服务业带出了国门。而这也意味着,开滦视为最宝贵财富的人力资源的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经过130多年的开采,开滦的多个老矿井已进入资源枯竭衰退期。资源量的减少打破了原有的人力资源配比,产生了需要安置的冗员,也造成企业经济总量的下降,不足以承受原有用工规模的工资支出,企业负担沉重。

面对挑战,开滦产业结构调整并未只局限于资金的投入,企业百年来积淀的人才、技术、管理优势都成为可供利用的宝贵资源。而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4年7月1日,开滦以旗下资源枯竭的荆各庄矿业公司为基础,整合集团内部技术、管理、人才等资源,组建了开滦矿业工程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市场提供矿井设计、地质勘探、技术咨询、矿井建设、生产运营一体化服务,成为开滦进军生产服务业和发挥职工潜力的平台。

资源的枯竭给荆各庄矿业公司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产量缩减、人员富余。2010年,在开滦的统一部署和支持之下,荆各庄矿业公司开始进入社会市场,为其他煤矿提供生产、技术等相关服务。一部分员工留在本部,另一部分员工则向社会市场转移。几年的实践证明,他们发展生产服务业的路子非常成功,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多家煤矿依靠他们提供的服务迅速走上正轨。

今年5月28日10时,才从山西调回唐山本部的矿业工程公司员工刘伟东接到了新任务——远赴新疆为一家煤矿提供技术、管理支持,虽然这次离家更远、时间也可能更长,但他内心却很平静。而几年前刘伟东第一次被派往山西吕梁时,心里却是五味杂陈,对未来充满迷茫。经过几年的历练,如今的刘伟东,综合能力得到迅速提升,此次前往新疆,他的身份是该矿的总工程师。

开滦这一生产服务业新平台,实现了职工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同步提升。“转岗不仅是给活路,更是一次机遇,早转早主动。”这是刘志玉的切身体会。

刘志玉是荆各庄矿业公司的一名普通技术员。2015年,刘志玉被派到甘肃刘园子矿负责机电技术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实战,他的管理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提升,现已成为该矿机电部部长。

目前,通过矿业工程公司这个平台,在非开滦所属煤矿工作的开滦员工已达1280余人,年创收1.5亿元以上。按照集团的总体规划,无论走向社会市场的人员队伍规模还是经济总量,在今后都将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