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家庭“积善读书”热心环保公益
书香家庭“积善读书”热心环保公益
53岁鄢福生一家传承南皮张氏500多年家训,做公益几十年无怨无悔
沧州南皮张氏口传500多年的家训“积善读书”,待传至鄢福生这的时候得到发扬和升华式的传承。他因痴迷读书而结缘环保公益,近30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在他的影响下,妻子也热衷公益,17年来为322位军人找到如意伴侣,被亲切地称为“军婚红娘”。他们的女儿年仅10岁,同样热心公益。鄢福生家被称为公益家庭、绿色家庭、书香家庭。
缘起
四字家训“积善读书”口传500年
住在尚达家园小区的鄢福生53岁,他家房子的面积并不算大,但屋内摆设了很多书柜,藏书多达万余册。他们一家喜爱阅读、热心公益,离不开传承的家训:积善读书。这四个字的历史要从500多年前讲起。
鄢福生的老家在沧州南皮县,当地的“南皮张”曾是名门望族,他的母亲张遵杰是其后人。说起“南皮张”不得不提始祖张淮。明正德13年(1518),皇帝朱厚照昏庸,进谏的大臣很多被他砍头,官员们人人自危,不敢多言。
唯独进士出身的张淮冒死谏言。皇帝不仅没砍他的头,反而提升他为浙江兵备副史。后来张淮又策应王阳明平乱,功勋卓著,被晋升为河南按察史。
张淮为明朝官宦,治家严格留下家训,“积善读书,乃我家训。”
之后“南皮张氏”以此训自律,出了不少名人。其中一位大家十分熟悉,那便是清末大臣张之洞。而张之洞正是鄢福生母亲张遵杰的同门曾祖。张之洞曾留下四句话,用于后人起名用字。这四句话很有深意,亦可视为“家训”: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
鄢福生在孩提时,母亲张遵杰便告知他“积善读书”:积善就是要乐善好施;读书就是要成为文化人。母亲只上过一两年小学,识字不多但非常爱读书,她最爱读的是《张之洞的故事》,经常讲起“添灯油劝学”的典故。
张之洞的父亲张锳是士子出身,出任贵州省兴义知府后,为读书人“添灯油劝学”的故事被传为佳话。相传在道光年间的贵州安龙城,每天夜里到了交更的时候,就有两个差役从知府衙门中走出来,前面的一个提着灯笼,后面的一个挑着桐油篓,沿着大街小巷游走。如果见到哪户人家亮着灯光,并有读书声,两人便会停下来,高唱一声“府台大人给相公添油啰”,等读书人开门后,后面的一个差役便放下油篓,从油篓中舀出清亮的桐油,倒进灯盏里,并补上一句:“府台大人祝相公读书用功,获取功名。”就这样,每晚给安龙城里的读书人添灯油,张锳坚持了13年,不管晴天雨天,夜夜如此。当地百姓都知道,这是知府张锳对读书人的厚爱、关照,于是更加发奋学习。这以后,安龙不断有人参加府试、乡试和会试,其中景其浚在1852年(咸丰二年)考中进士,先后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陕甘、河南、安徽三地学政,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个“添灯油劝学”的故事,成为了“家传阅读”最好的“励志故事”。
母亲讲的这个故事彰显张氏家族崇尚读书的家训,让鄢福生铭记于心。同时,鄢福生还清晰地记得,母亲是一个乐善好施之人。每逢乞丐来要饭,别人家一般施舍些饭菜,而母亲却要请乞丐进屋,给他们做一顿热乎饭,临走时还送给他们干粮以及旧衣服。母亲的行为在鄢福生心里打下烙印,成为他后来热心公益的动力。
传承
因读书结缘环保公益事业 一做就是几十年
受母亲常讲的“积善读书”影响,鄢福生打小喜爱读书。小时候在夜里点煤油灯读书,经常读到深夜;到地里去割草,背篓里要放两本书;因为没钱买书,鄢福生将家中的白面换成玉米面,用省下来的钱买书。
因为读书,鄢福生走上了公益之路。 从1982年开始,鄢福生积极倡导生态文学。发表了文学作品200余篇,有多篇作品获奖,其中生态散文《蝉记》被中国当代作家作品陈列馆收藏。鄢福生的环保情结缘于一本书。这本书就是美国生态科学家、作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这本发表于1962年的惊世之作为人类环保意识的启蒙点燃了明灯。
当鄢福生在1982年看到这本书时,被深深吸引住了。作品中描述的农药对人类的危害令他震惊,时年20岁的他心里有了一个结:那是一种对人类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的忧虑和试图为此做些什么的社会责任感。
而一次家庭变故更坚定了他的决心。他的父亲在棉田里打农药时中毒晕倒了。“一个狰狞的幽灵已向我们袭来,这个想象中的悲剧可能会很容易地变成一个我们大家都将知道的活生生的现实……”父亲中毒事件印证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作者对人类破坏环境的预言。
从此他开始关注环保事业。1985-1986年他在沧州团地委任《人才事典》编辑。1987-1989年任沧州《渤海经济报》编辑。1990-1994年他领导创办“沧州渤海经济发展研究会”,任常务副秘书长兼《渤海经济报》主编。他多次对“渤海湾赤潮”事件进行调查,提出“养海论”,引起人们的关注。1995年他开始身体力行从事环保公益事业。
2001年他发起“绿色家庭之友”活动。2005年创办“石家庄市橄榄绿环境文化传播中心”并担任主任职务;同年9月,发起创办了民间环保NGO组织“绿色和谐使者”并担任会长职务,还开通了专题网站。
2006年10月28日,代表“绿色和谐使者”出席“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2006年11月6日,被河北环保联合会推选为常务理事。
2007年5月,河北平山老虎头森林公园提供50平方公里生态风景区,作为“绿色和谐使者生态教育基地”,他接受平山老虎头森林公园生态风景区聘请,担任森林公园风景区的生态维护总设计师;首创民间环保组织拥有“生态教育基地”的先河。
2013年, 他写成了15000字的纪实报告《大江北去源头咏叹调——丹江口库区自然保护区媒体调查》一文,2013年3月入选《最美的危机》一书。
近年他关注南水北调,创作了《小放牛——南水北调新民谣》。现在鄢福生还是石家庄大爱暖阳社社长,专职从事公益事业,乐此不疲。
因为热心环保公益,鄢福生获得英国驻华大使馆、北青网授予的“中英民间绿色使者”殊荣,到英国开展绿色交流活动;获得石家庄市环保局授予的“2008年石家庄市环保人物”称号。
发扬
全家都热心公益
为322位军人找到伴侣
鄢福生的妻子李艳华更是热衷于公益事业。李艳华和鄢福生都是图书馆里的忠实读者,共同的爱好使他们从相知到相爱,就这样因“阅读为媒”,他们建立了幸福温馨的小家庭。
1998年二月的一天,李艳华在新年第一期《解放军生活》上读到了一篇名为《婚葬》的文章。讲述的是喜马拉雅山脚下哨所一个老兵的故事,28岁的老班长周同江带领10名战士长年驻守在被视为生命禁区的雪域高原,他也渴望轰轰烈烈的爱情,然而无情的雪山阻隔了丘比特之箭。
一天,老班长按照心目中想象的恋人模样,用冰雪雕刻了一个漂亮的冰姑娘。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老班长在一次巡逻中突遇山体雪崩,为救战友牺牲了。一个战士提议,给老班长举办一场特殊的婚礼。战友们用子弹壳做成项链给冰姑娘戴上,用洁白的床单做成婚纱给冰姑娘披上,扶她轻轻地躺在班长的身边。
“这个故事让我再也坐不住了,这些最可爱的人怎能被爱情遗忘呢?”就这样,她创办了“橄榄绿军缘婚恋热线”,至今已为322位军人找到如意伴侣。
2010年12月李艳华被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称号;1999年7月15日,李艳华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双三好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6月4日,李艳华被全国妇联、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绿色家庭”荣誉称号;2010年1月1日,李艳华家庭被国家民委等部门评为“中国幸福家庭”;2012年3月8日,李艳华创办的“橄榄绿婚恋热线志愿者拥军之家”获得“河北省优秀志愿服务品牌”称号;2013年1月10日,李艳华获得石家庄市“助人为乐-文明公民标兵”称号。
“好多人觉得,有钱人才能做慈善事业。我倒是觉得,只要有心,人人都有能力做慈善。”李艳华说,维持婚恋热线运转一年约需3万元。李艳华是“专职红娘”,没有收入,所以挣钱养家的重任都压到了鄢福生一人肩上。但鄢福生却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值得一提的是,女儿鄢鑫艺才10岁,是名小学生,也是少先队员。她从小就喜欢阅读,热衷参加公益活动,被河北新闻网评选为2013年度“公益小天使”。她还组织同学发起创办“水滴公益爱心社”,宣传推广惜水、爱水、节约每一滴水活动。
在外人的眼里,鄢福生家更是幸福的一家。
编辑: 林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