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手之劳,就是在践行绿色生活
绿色出行 环保、健身两不误
下班高峰期,道路拥堵、此起彼伏的喇叭声让人烦躁。上下班红豆义工“键盘”选择走路,下班后步履轻松地往家里走,10分钟左右就到家了。
“以前骑电动车上下班,拉车、停车就要几分钟。走路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节省费用,还环保,一举多得。”“键盘”说,之前骑电动车上班时,充电、换电瓶不仅花钱,还消耗资源。
其实,绿色出行不仅局限于走路上下班,可以骑自行车就不要骑电动车,可以骑电动车就不要开小车。如今,汽车成了越来越多家庭的必备品,在人民中路一家单位上班的刘先生却把自己的私家车“雪藏”在车库,每天骑自行车上班。
刘先生家住火车站附近,下班路线沿玉州路,过南江桥,走城站路。每天下班,恰逢家长接小孩高峰,本来就狭窄的玉州路还停有小车。以前开小车上下班时,好不容易开过了拥挤的南江桥,接着就是混乱的马路菜市。“道路拥堵,我骑自行车回家用的时间跟开小车差不多,骑自行车还心情愉快些。”刘先生笑言,自己少开车,少排放汽车尾车,也算是为环保作贡献。
习惯了徒步或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市民,会惊喜地发现,“慢下来”的好处不仅在于不用为道路拥堵而心烦,更在于徒步或骑行的路上看到了开小车看不到的风景:路边绽放的小花、偶尔抬头看看蓝天白云。如此,一整天都会有好心情。
垃圾分类 一知半解,或者陋习难改
“大多数家庭在厨房、客厅、房间各放一个垃圾桶,本来在家还分干、湿垃圾,但每次拿到楼下去扔,就一个大垃圾桶,根本不分是否可回收。”家住城站路某小区的李女士坦承,她也希望废弃物可回收利用,节约资源,但具体怎么把垃圾分类,自己一知半解。
记者在街上随机访问了10多名市民,多数人不知道垃圾如何分类。街上不少垃圾箱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记者查看发现,在标有“可回收垃圾”的箱桶内有果皮、树枝等不可回收废弃物,标有“不可回收垃圾”的箱桶内却放着塑料瓶和纸张等可回收废弃物。
早在2013年,我市便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试点小区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大类,在小区公共区域设置分类标识清晰的蓝(可回收物)、绿(厨余垃圾)、灰(其他垃圾)、红(有害垃圾)四种颜色的240升分类垃圾桶。同时为试点小区居民家庭住户每户免费提供2个分色垃圾桶,分别用于装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邱女士家住奥园康城,是试点小区之一。小区的垃圾桶分为几个颜色,还收到物业公司的短信提醒,请大家按垃圾桶上的字体提示,分类丢放垃圾,还可到物业处领免费的垃圾桶。但入住3年多,邱女士注意到,业主们一如既往地将手中的垃圾随手丢进桶里,根本不会分类丢弃。
这几天,“键盘”在策划6月7日户外清洁日的骑行宣传活动。连续几年参加该活动的义工“木子”告诉记者,烧烤、露营,喜欢户外运动的市民越来越多,同样热爱户外运动的她在水库边、草地里、悬崖上见到很多矿泉水瓶、食物包装袋。人们不知道,自己随手丢弃的垃圾,对环境的破坏、地球的伤害有多大。
“木子”说,寒山水库、湿地公园曾是他们清洁日的活动地点,他们组织义工、小朋友一起捡拾被人们随手扔掉的垃圾,收集的垃圾数量出乎他们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