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现代农业建设“保驾护航”

05.04.2017  19:15

  一提到现代农业,很多人会想到美国现代化的大型农场,在那里,一个农民运用大型机械便可以耕作上千亩土地,通过使用无人机等先进手段便能施肥喷药……而如今,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机购置补贴等措施的实行,这些机械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手段也能够运用到我国的田间地头。

  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农业形态,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面实行现代经营管理为本质特征和主要标志的发达农业。自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现代农业建设以来,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村发展速度加快,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农业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势头。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认为,农业强大是大国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无论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还是破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都需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朝才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代农业应该能够满足以下特征,即生产能力比较高、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能够得到足够的收入、农业生产的条件和方式是现代化的。而要满足这些条件,就应该考虑到经营规模、机械化、地力保护以及水利等问题,这些都是现代农业缺一不可的。要做好这些,就离不开财政的支持。

  据了解,为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2016年,中央财政大幅增加了资金投入,用于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等,推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加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具体措施看,中央财政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积极推进农田水利改革,指导督促东北四省区完成节水增粮行动目标任务,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中央财政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大力支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积极探索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支持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在部分地区支持开展新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支持地方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发挥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支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集中资金使用,提高培育效率,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与工业相比,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依然是‘弱质’产业,所以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来说,财政的投入以及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更为必要。但不能因此而变得盲目,投入应该更具有针对性,明确目标。同时,由于全国情况不同,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地方应该掌握更多的主动权,更好地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王朝才说。  (张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