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为官必须有为(三):让“不为者”真正“有畏”

28.07.2014  10:04

      “啥都不干,难找缺陷;不做事情,不担风险;组织考核,没有缺点。”时下流传的这一段子,反映了少数“为官不为”者的内心世界,也揭示出这些人“为官不为”的深层原因。

      要说“为官不为”的党员干部不明白“在其位谋其政”的要求,不懂得“为官避事平生耻”的道理,显然不符合实际。从上面这则段子也可看出,那些“为官不为”者心里其实也都有一杆秤:哪些对,哪些不对,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内心里都很清楚;自己在不在状态,是“有为”还是“不为”,其实比谁都明白。可为什么正确的认识没有转化为“有为”的动力呢?其中,有“官念”错位、宗旨意识淡薄等主观因素,也有不用为“不为”承担风险的客观原因。

      啥都不干,却难找缺陷;不做事情,却不担风险;考核起来又没有缺点。在如此环境中,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部自然没有压力和畏惧。可以说,正是由于缺乏刚性的约束和严格的问责,才让少数党员干部无所畏惧,敢于“庸懒散混”,也能够“庸懒散混”。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敢于”和“能够”还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有心“不为者”如鱼得水,原本“有为者”就可能被侵蚀、传染。如此一来,“”的风气就可能一天一天浓起来,“”的劲头也一日一日小下去,最终导致“为官不为”成为一种现象。

      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不为”源于“无畏”,消除“不为”,就要让“不为者”真正“有畏”。这是被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也是正风肃纪、根治痼疾的不二法门。多年来,我们曾因三令五申管不住一张嘴而尴尬,为找不到拦住吃喝风的方法而苦恼。可如今,谁还敢动“大吃大喝”的念头?谁还敢以“我安排”相标榜?风气焕然一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让大吃大喝者内心真正有了畏惧:以前缺少具体明确的规章制度,现在则完全覆盖、不留空白;以前“大家都这样”、法不责众是挡箭牌,现在灯红酒绿、觥筹交错是“雷区”,“伸手必被捉”成了大概率事件。

      织密制度笼子,收紧纪律约束,让“不为者”真正“有畏”,才能彻底清除“为官不为”的歪风。这就需要树立“让不为者无位”的用人导向,完善切实可行的考核、监督机制,对“不为”者严肃处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将“权力清单”制定得更加详尽,将岗位职责划分得更加明确,让“不作为、不尽力作为,不会作为、不能作为”等不同情形能够准确对号入座,便于对照检查、监督管理。就像齐愍王使人吹竽一样,“好一一听之”,某人究竟会不会吹竽、水平如何自然便一目了然。明晰了责任,也就精确了监管和问责。对于“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们来说,有畏于此,其选择,除了逃离外,大概就只剩下提高“吹竽”水平、端正演奏态度一途了。

      让制度敬畏、规则意识融入党员干部的精神世界,让问责的刚性力量覆盖为官用权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样,就能有效祛除部分党员干部内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求干净、不求干事”的不良心态,以强劲的倒逼机制激发干事的激情和动力,让“为官必须有为”成为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必然选择。 □周丹平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