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让脱贫搭上“旅游+”专线

31.03.2017  08:09

让脱贫搭上“旅游+”专线

——临城县借力旅游产业实现精准脱贫调查

景色秀美的天台山、风光旖旎的岐山湖、国家森林公园蝎子沟、有着北方第一洞之称的崆山白云洞……凭借这些丰富的资源,这几年临城县旅游业搞得风生水起。该县抓住这一产业优势,借力旅游破解精准脱贫课题,使脱贫搭上了“旅游+”专线,实现了群众脱贫、旅游业发展双赢。

“旅游+采摘”:东竖村的桃子只摘不卖

在临城县西竖镇东竖村,村支书米俊英最得意的是村里的桃园。

东竖村有1300口人,耕地1600亩,荒岗地2580亩。“原来乡亲们都种粮食,能浇水的耕地还能收点,荒岗地靠天收,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 米俊英说,如今不同了,我们沾了旅游的光。

东竖村向东半公里左右就是崆山白云洞,向西1.5公里就是岐山湖,向西北6.5公里就是天台山。得天独厚的位置让东竖村有依靠旅游致富的“资本”。但怎样利用这一“资本”呢?

在县里的指导下,村里决定发展桃树种植,搞采摘游。2013年,为了带动村里百姓种桃树,米俊英和村班子的几个人决定“打头阵”。他们流转几十亩地开始种植桃树。在看到种桃树确实赚钱后,村里的老百姓纷纷种植,目前全村桃树种植面积有800亩左右。

我们的桃是露地桃,主要有杏桃一号、二十一世纪、油桃、中华寿桃、迎霜红等品种。杏桃一号6月20日左右成熟,油桃7月20日左右,二十一世纪8月10日左右,中华寿桃9月底10月初,迎霜红11月份。这样从6月份开始,我们村的鲜桃不断,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 米俊英说。

为保证品质,该县扶贫办和林业局经常组织专家到村里做技术指导,让西竖村的桃不仅个大还味美。“现在挂果的桃树有三百亩左右,我们全部走采摘,不向外批发。一是因为游客多,采摘都不够;二是因为采摘能卖个好价钱,中华寿桃10-12元一斤,二十一世纪和油桃4-5元一斤,迎霜红8元一斤。”米俊英告诉记者。

比种粮食强多了,弄好了,1亩地的桃树一年能挣2万元。”村民陈秀菊告诉记者。

原来东竖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285户944人。通过发展采摘游,如今,村里的贫困户仅有3户6人。

“旅游+设施农业”:大棚里建起生态餐厅

提到大棚,一般人马上想到设施蔬菜。不过,在该县黑城乡胶泥沟村,这里的一座大棚让人脑洞大开。

这么多人!大棚里种的什么?”临近中午,记者来到黑城乡胶泥沟村一片蔬菜大棚中间,看到许多人往一个大棚里钻。“那是大棚生态餐厅。”黑城乡宣传委员赵占峰告诉记者。

记者也随人流进去,大棚里干净整洁,地面铺的是瓷砖,阳光透过薄膜照进来,又暖和又亮堂。景观水渠里,一条条鱼儿自在地游来游去。

说起建大棚餐厅的初衷,村支书麻延广告诉记者,2014年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53户853人,怎样让大家脱贫呢?经过外出参观学习,村班子决定组织大家发展设施农业。一是因为村子离崆山白云洞不远,利用这一便利条件,种植大棚草莓、甜瓜等,吸引游客来采摘,发展采摘游;二是村子临石家庄红旗大街南延线,交通便利,可以直接将大棚蔬菜销往石家庄,石家庄来旅游的市民也可以采摘新鲜蔬菜带回去。为了扩大蔬菜的销路,也为了吸引游客,通过向外地取经,他们建起大棚餐厅。游客来到这里,不仅可以自己采摘蔬菜带回去,也可以采摘后直接提供给餐厅后厨加工,想吃什么摘什么,既增加了游客的体验,又保证了蔬菜新鲜。

这个办法真不赖!好多游客慕大棚生态餐厅的名而来,旅游旺季的时候,游客吃饭都排队。在吸引游客的同时,还解决了我们部分蔬菜的销路。”麻延广说。去年年底,胶泥沟村实现了全部脱贫。

“旅游+服务”:家门口也有钱赚

您请!”在该县西竖镇云湖假日酒店,身穿西服套裙的张会芳,看上去干净、利索,她热情地招呼着进入酒店的客人。

我是西竖镇彭家泉村的,我们村是个移民村,修建岐山湖水库时村子搬到了现在的地点。家里的收入全靠我爱人打零工,一年下来只有一两万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张会芳今年30岁,虽然也想过出去打工赚钱,可出门远了,家里的老人孩子无人照顾。

改变是从三年前开始的。“政府组织技能培训,有计算机、会计、社交礼仪等,培训考试合格后,发给证书。”张会芳说,村里好多和她年纪差不多的姐妹都参加了培训。张会芳参加了酒店服务员培训,也因此有了现在的工作。

在这打工,离家不远,农忙时还能帮着家里干点农活。收入也不算少,每月两三千块钱,既顾了家,又挣了钱。现在家里一年收入有5万多元,是原来的两倍多。”张会芳说,村里好多和她一样的姐妹都在旅游区打工。

为了使更多的人尽快摆脱贫困,临城县把旅游和当地百姓就业结合起来,围绕旅游的各种服务加大培训力度,不仅提升了旅游服务品质,也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有钱赚。(记者 马德明)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田士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