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宁建设教师周转房 结束乡村教师的“蜗居”历史
黄晓荣正在宽敞温暖的周转房内整理被褥
随着条件的改善,乡村学校不再让年轻人望而却步。
近年来,偏远乡村的教育状况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破旧校舍、闭塞交通、坚守的老教师,似乎成了许多偏远乡村学校的共同特征。然而,随着国家对于乡村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这些苦涩的画面正在成为历史。
近日,记者在国家级贫困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坝上地区采访时了解到,为了改善教师生活环境,当地已投入1700万元,为需要住校的教师修建了周转房,让1200多名乡村教师结束了“蜗居”的历史。
燕赵都市报驻承德记者陈宝云 文/图
学校里有个“家”
丰宁满族自治县外沟门中心校地处坝上地区,这里交通闭塞,从县城开车需要近3个小时的路程。现在正值寒冬,外沟门的冬天显得更加寒冷。
关凤坡、李丽伟是对有了近20年教龄的夫妻教师。多年前,俩人曾分别在不同学校任教,尽管家安在丰宁县城,但那里更像是临时落脚点。几年前,夫妻二人终于结束分居生活,聚首在了外沟门中心校。“学校不少老师家都不在外沟门。由于交通不便,老师们都住在学校一排破旧的平房里,或者出去租房住。”李丽伟告诉记者,夏天还行,一到冬天,由于老房子不保暖,外面刺骨的寒风会一个劲儿地往屋里钻。“取暖靠炉子,满屋都是灰尘,另外还不安全。”尽管往事不堪回首,但凭借着对乡村教育的热爱,老师们痛并快乐着坚持了下来。
2014年9月份,随着一排教师周转房的投入使用,李丽伟夫妇寒夜里再也不用盖几层棉被,捂着头睡觉了。
李丽伟夫妻俩人的宿舍位于周转房的最北头。走进宿舍,一股暖流扑面而来。进入房间内,一侧是个宽敞的卫生间,往里走俨然是个温馨的小家———沙发、双人床、衣柜、电视。“沙发是自己买的,其他都是学校配的。”李丽伟告诉记者,周转房改变的不仅仅是乡村老师的生活,还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不再孤单。“国家和社会各界都在关心我们,关心着乡村,尤其是僻远地区的教育发展。现在我们更应该坚守乡村教育,不辜负这份关心。”
年轻教师愿意留下来了
作为感动河北人物的卜延荣和祁凤兰,都是乡村教师,记者在采访他们的时候了解到,年轻教师不愿到偏远地区任教,是他们最为担心的问题之一。
卜延荣告诉记者,年轻人习惯了都市生活,乡村单调的生活,很难吸引年轻教师扎根乡村教育。“外沟门小学也曾经来过几位年轻的实习老师,但没多长时间,都走了。最基层的学校无法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必然会影响到乡村教育的长远发展。”
三年前,卜延荣带着一丝忧虑从讲台上退休。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这丝忧虑有了化解的迹象。
2014年,黄晓荣刚刚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毕业,她没有选择回老家内蒙古乌海市,而是报考了承德市的特岗教师。通过考试后,黄晓荣被分配到了外沟门中心校。“上学时候离家就很远,工作的地点也很偏僻。”黄晓荣告诉记者,初到外沟门时,她深深体会到“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学校宿舍很破,村里没有超市,连洗澡的地方都没有。”黄晓荣说,要想洗澡,就要赶到周末,和同事们一起乘坐3个多小时的班车,到丰宁县城洗澡。“现在周转房里安装了热水器。放假的时候,食堂还会为我们专门包饺子吃。比起以前的老教师,我们的条件好多了。”黄晓荣告诉记者,后顾之忧少了,她也增加了留下来的信心。“好几个同事都在帮我介绍对象,我觉得乡村教育状况会越来越好,在这里我们发挥的空间会更大,如果能留下来,也是不错的选择。”
偏远乡村教师将获更多补贴
外沟门中心校长杨柏森告诉记者,外沟门属坝上地区,离县城较远,长期以来,外地教师全部在校住宿。为了改善住宿教师居住条件,根据有关政策,学校于2013年开始建起10套教师周转宿舍,用于改善本地中小学住宿教师住房条件。“分房时集思广益,最后决定把教师周转房分两种户型。一种是温馨家庭型,夫妻双方都在本学区从事教育工作可居住一室;另一种是和谐雅居型,每室住3到4人。”杨柏森说,教师周转房的建成,使教师门有一个舒适的住所,更加安心做好教育工作。
记者从丰宁县教育部门了解到,从2012开始,该县投入1700万元资金,用于草原中心校、外沟门中心校、窄岭中学、凤山二中等12所边远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建成建设面积8754平方米的教师周转房,解决了1200名教职工的住宿问题。
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周转房的建设,对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让更多基层教师安心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地调动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了教师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的热情,使得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的流动和师资的均衡有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记者了解到,除了为偏远地区乡村教师建设周转房,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乡村教师还会依据距离城市的远近程度,领取到相应的补贴。以外沟门中心校为例,这里的教师每月将领取700多元的补贴。“拿到补贴后,我的工资能达到将近3000元。”黄晓荣告诉记者,乡村教育已经不再是少人问津的寂寞角落。
丰宁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县最偏远地区的教师,每月更多能领到1000多元的补贴。“在县城工作,一分钱补贴都没有。按照距离划分补贴标准,这样更能体现对偏远地区教师的尊重,也可以鼓励更多的教师投身到乡村教育中去。”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