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给七夕赋予更多时代表达
●特约评论员 边建军(河北)
又到七夕,在这个从中国汉朝起就出现并流行起来的爱情节日里,越来越多的地区,举办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活动。如今,在浪漫经济下,爱情的意义已经不在是简单的个人爱情形式的表现,更多的是区域性的爱情价值观的凝结。
七夕节,是我国民俗大节之一。相传这一天,牛郎织女会在一条由喜鹊搭成的“鹊桥”上相逢。对当下许多青年男女而言,七夕越来越成为谈情说爱、互诉衷肠的节日。情侣们早早制定了欢度七夕的计划,商家们更是推波助澜,“情人节化”的趋势,让七夕节具有了较浓的商业气息。
在香山公园见心斋正凝堂,小游客正在体验织布机,在一针一线中感受手工的乐趣。
事实上,在古代,七夕并非只是男女互诉衷情的节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七夕原本是丰富多彩的,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
七夕节原名为乞巧节,又被称作女儿节,是过去妇女们最为看重的节日,并不是东方情人节。随着经济发展、文化不断重构,传统节日中的深层意义被抽离。传统节日遭遇式微的尴尬,与其活动日益趋向简单不无关系,最终造成了我们传统民俗文化的进一步流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更好地融汇在七夕里,重要的不仅是形式,更在于内容。
北京植物园乞巧圆梦手作展。
在“中华情山”的四面山,一场关于如何深度体验爱情之旅的文创大赛即将开办。这不仅是一场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普通文创大赛,还将通过创意形式,将传统文化、现代爱情与景区特色相结合,从有形的文创产品逐渐营造出无形的文化旅游氛围,势必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无形力量转化为有形的物质实体。
这也再次证明,传统节日只有找到与现代社会、时代精神的契合点,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进步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也要融入时尚的元素,打上新时代的烙印。这些被融入的时尚元素,是商业元素也好,是对爱情的坚守也罢,都无关紧要,只要七夕节最根本的文化内涵还在,只要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家庭幸福团圆始终不渝的追求还在,七夕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地位,就不会被改变。
而唯一改变的,是在时代不断发展进步进程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有助于树立国人文化自信的中国情愫。我们期待出现更多适应时代的表达方式、传播形式,让七夕节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融入中国人的生活,让全世界更好领略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