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孙小淳教授做客我校名家讲堂
4月13日下午,本学期我校第一期名家讲堂在美术学院报告厅正式开讲。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邀请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孙小淳教授,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中国古代科学的“诗性”和“礼性”》的讲座。党委常委、副校长邓明立与全校200余名师生一起聆听了孙小淳教授的讲座。讲座由教务处副处长赵宝华主持。
孙小淳教授从诗歌中比兴联想的运用引申到中国古代天文学观测和宇宙系统建构中想象的运用以及对社会结构的类比,提出中国古代科学的想象、推理、论证和表述,就像写诗一样,基本方法是取象类比,通过“兴象”构建事物的意义,即在科学创造之中表现出“诗性”。进而又从“礼”对于古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出发,以历法的制定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对于科学知识的应用包括“象天”、“仪地”、“和时”、“顺民”和“供神”等,即在科学应用之中表现出“礼性”。孙教授的讲座文理交融,古今结合,将自己对中国古代科学的研究和理解娓娓道来,精彩的讲解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讲座之后,孙教授与师生进行了交流,就师生的提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解答,并对我校的百年文化底蕴和人才培养质量予以了高度评价,勉励大家突破专业和逻辑推演的局限,开拓思维,勇于创新。
邓明立对孙教授的讲座进行了点评,表示从“诗性”和“礼性”角度来看待古代科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希望大家能够抓住从孙教授讲座中获得的灵感,多思考,多研究。同时,他代表学校对孙教授一直以来对我校各项工作的帮助和支持表示真挚的感谢。
孙小淳,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12月出生,江苏溧阳人。1984年获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学士学位,1989年获硕士学位。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主要从事天文学史研究,著有The Chinese Sky During the Han及多篇学术论文。现任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执行理事会执委,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DHST)执行理事会执委,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天文学史专业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等职。
(供稿:教务处;编辑:网络新闻编辑部)